纵观2007年中国的私募股权市场,依然风云变幻,投资策略呈现多元化格局和趋势,PE的投资阶段正在覆盖面更广的基础上往后偏移。据大中华区著名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研究、顾问及投资机构清科集团近日发布的《2007年中国私募股权年度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日趋活跃。2007年募集的新基金数量较2006年上升了60.0%,募资金额高出150.7%。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中国大陆地区共投资了177个案例,同比增长率为37.2%,投资总额为128.18亿美元。
投资策略呈现多元化格局和趋势
2007年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变化最显著的另外一个趋势就是在投资策略方面,过桥资金和对已上市公司的投资即PIPE类投资案例数明显增多,2007年过桥资金投资案例为22起,而2006年仅有11起,同比增长100.0%;PIPE类投资案例数在2007年为22起,2006年为19起,增长率为15.8%。
另一方面,来自夹层资本和重振资本的投资更是突破2006年零的纪录,其中夹层资本发生了9起投资案例,涉及总额达8.43亿美元,占全年投资总额的6.6%。重振资本也发生了1起案例,这表明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投资策略已开始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和趋势。
过桥资金与夹层资本兴起
2007年,凯雷斥资1亿美元入主中国国内民营酒店业老大——开元旅业集团和中国太平洋保险;新加坡淡马锡、德意志银行和美林携手4亿美元投资广州恒大地产集团;高盛联合D.E. Shaw对冲基金2.5亿美元投资民营船舶制造企业——江苏熔盛重工等案例,投资额均在数亿美元以上,所采用的就是过桥资金投资策略。
2007年8月,里昂资本(CLSA Capital Partner)旗下衍生资本投资部门CLSA Mezzanine Management宣布将对新加坡上市企业亚洲水务有限公司发行总额为6,000万美元的结构债券和可转债券,这起案例使用的就是典型的夹层资本投资策略。夹层资本是一种介于股权投资和债券投资之间,可以非常灵活地组合二者各自优势的投资基金,此类基金投资者受益于公司财务增长带来的股权收益,同时兼顾了次级债权收益,结合了二者的优点,这种投资策略得优势在2007年明显展现出来:共发生9起总金额达8.43亿美元的案例。
另外,2007年新增的*一起重振资本案例,就是由获得我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CIC)首笔投资而逐渐走进国人视野的黑石集团所投。2007年9月,黑石集团正式宣布出资6亿美元购入蓝星集团20%的股权,这是黑石集团对中国企业的首笔投资,也是目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中国非金融类企业的*一笔单笔投资,在2008年1月10日已经由发改委审批通过。
投资阶段后移
一直以来,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都是以投资于中后期企业的成长资本为主,2006年属于成长资本的投资共有66笔,比例超过案例总数一半,达51.2%,2007年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成长资本的94个案例占据了全年投资总数的53.1%,在传统行业、服务业和广义IT三个行业里成长资本都是处于稳步上升的状态。
由表2可以看出,相对于成长资本稳步增长的发展趋势,投资于企业上市之前的过桥资金和上市公司股票的PIPE类投资案例数的增加速度更快一些,PE的投资阶段正在覆盖面更广的基础上往后偏移。
通过比较2006年和2007年的投资案例数可以发现,过桥资金在传统行业、服务业和广义IT三个行业里数量都在持续增加,其中尤以传统行业为最,从2006年的4个案例飙升至2007年的17个,增长了3倍以上。Pre-IPO基金投资于企业上市之前,或预期企业可近期上市时,因此,Pre-IPO基金以风险小、回收快、在企业股票受到投资者追捧情况下,投资回报较高的优点吸引了不少PE的眼球。
2007年2月,以花旗领衔的私募股权财团,收购新加坡主板上市企业深圳蓝韵医疗84.3%的股权;同年8月,弘毅投资以3500万美元购买香港上市公司神州数码8.8%的股份,这两起案例都属于PIPE类的投资。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通过协议转让或定向增发等形式直接购买上市公司股票的PIPE类投资案例正在逐年递增,2007年虽然在广义IT和服务行业投资案例数与2006年持平甚至减少,但在传统行业里增加了四例。更可喜的是,PIPE类的投资涉猎范围正在放宽,2006年从未触及的生技/健康和其他高科技行业在2007年各发生了一起案例,这说明PIPE这种在中国才刚刚开始的投资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相关私募股权投资法律法规的完善,私募股权基金越来越倾向于投资在PIPE和过桥资金上,以降低风险。清科研究中心预计,2008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策略在PIPE和过桥资金的比重会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