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一天中午,梁杰在创新工场排队打饭的队伍里*次见到了“活的”李开复,他有点惊讶,李开复竟然也会在工场里吃工作餐,而且排在队伍后面,没有人让他优先。刚入选“助跑计划”的梁杰心里觉得,他在工场找到了互联网创业的感觉。
一个“跳出来”的机会
2011年5月之前,梁杰在腾讯成都分公司负责QQ空间产品的运营工作,虽然平台好、环境好,但是大学在校期间就尝试过创业的他,一直不怎么喜欢平淡、没太大变化的生活,腾讯的经历对他而言,只是通往下一个创业机会的跳板。
梁杰(右一)的团队
梁杰在大学的专业是电子商务,*次创业时想做一个聚合打折信息的平台,但因为人脉、经验积累不够而半路夭折。2010年国庆之后,梁杰看到了国内团购网站发展的迅猛势头,也经常在拉手、美团上团购电影票、餐券,但慢慢发现很多人买了团购券后没时间去消费,另外一些人则会错过一些喜欢的团购单,一来二去他产生了想做一个团购的二次交易平台新想法,这成为了梁杰第二次创业的点子。
但怎么开始?团队建立起来没有问题,把大学时同专业的哥们一叫,做网页、做设计、做产品的人就都齐了。但没有资金,没有地方、没有一个能说服自己放弃现有环境的理由,梁杰觉得没什么头绪。
梁杰每天都在找这个“跳出来”的机会,无意间在刷微博的时候,看到李开复微博发布的创新工场“助跑计划”正在接受项目申请的消息。在这之前,梁杰多次通过新闻、微博看过李开复的这个项目,大概知道创新工场是一个做早期投资的公司,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进行了申请,没想到一周之后接到了工场工作人员的电话。
工场那边首先通过电话了解了一下梁杰个人的经历和团队基本情况,接着邀请他去北京参加面试。“面试的时候有十来个人,汪华和几个投资经理都在场,汪华问我如果大公司复制我们的项目怎么办,我想了想说唯快不破是不变的道理,先把产品做出来,然后快速改进、完善。”就这样,一周之后梁杰同工场签订了协议。
对于梁杰来说,助跑计划之所以促使自己和团队最终决定"跳出来"开始创业,不仅是因为工场提供资金,同时还有适合创业者需要的孵化计划,提供包括人力、财务、法务、运营等各种创业者所需要的丰富资源,“包括这里的创业氛围和环境、人脉等都是创业团队所需要的”,梁杰说,“另一方面工场提出的条件还是比较合理(资金投入与占股比例),并没超出行业的平均标准。”
看“人”多于看项目
同样“跳出来”的还有彭林。同梁杰不同,彭林创业之前已经在清华同方公司做到了较高的职位。毕业后就没换过公司的他,用9年的时间从基层研发人员做到了团队负责人。那时创业于他来说,是晚上和同事夜宵时总要提到的话题,“总是在抱怨公司和领导,但一提到辞职,大家纷纷想到下个月孩子的奶粉钱没着落,媳妇的名牌包也落实不了”。
(彭林和团队成员)
但在当时公司所剩不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每天不断重复的工作流程,还是让彭林坚定了要走的念头。只熟悉硬件市场的彭林一开始要做个社交游戏的项目,启动资金也是有多年交情的一个分销商给的。项目进展缓慢,游戏开发出来每个月只能收回两三千块钱,这点钱刚够彭林租服务器。但他不太着急,从做硬件到做社交游戏,彭林希望借助这个项目来摸清互联网行业的规则,并有机会结识有能力的程序员,甚至是实力不错的投资人。
为了达到目的,彭林甚至在不知名的小网站上花300块钱买了一份天使投资人的联系方式,下载来看排头一个的就是蔡文胜。彭林觉得自己得试试。"打电话不太靠谱,我只是个普通的创业者,蔡文胜不可能搭理我"。来回思索半天,彭林编辑了一条短信,"蔡总您好,我希望花20万买您一顿午餐的时间"。很快,这条短信出现在蔡文胜的微博上,彭林随即接到了对方的电话,约自己过年之后到厦门去坐坐。
彭林顺利见到了蔡文胜,头一次和圈里知名的投资人做了深度交流,“基本上我想问的事情都问出来了,但是蔡文胜没有投我,也没有收我的20万午餐钱”。其实彭林“醉翁之意不在酒”,能不能拿到钱不太重要,关键是借此摸清互联网圈子的门道。
回来之后,彭林也看到了创新工场"助跑计划"的申请,这个聚拢了李开复、汪华、陶宁等大人物的平台,彭林觉得机会很不错。只是首轮面试时,汪华一针见血问了几个尖锐的问题。彭林不愿意提及详细的问题,只是说这几个问题是自己的项目一直存在、但一直解决不了的,“先是有点佩服汪华,一眼看到了核心;然后我坦然回应这几个问题就是无解”。
彭林觉得自己没戏了,准备收拾东西离开。但汪华反过来安慰,说其实没你想的这么严重,只要稍微调整一下方向,项目说不定也能成。但彭林那一刻对自己的项目死心了,因为一直隐约感觉到的难题,确实是导致项目停滞不前的关键因素。
回去之后彭林就放弃了原先申请的项目,但是之后不断接到“助跑计划”的负责人白洁、和投资经理黄继新的电话,希望他继续试试。“这一点让我挺感动。我只是普通的一个创业者,而且我放弃了原来的项目,有些投资人可能会理解为不够坚定,但是没想到创新工场对我这么有耐心,这么信任”。不久之后,彭林带着全新的电商项目——杀价帮,重新过了一次汪华的面试,而且没再遇到无解的问题。
创新工场孵化计划运营经理崔晓琪说,彭林的加入也从侧面证实了工场做早期投资的准则之一:产品本身很重要,但团队和创始人也非常重要,某些时候甚至更重要。特别是对于“助跑计划”这一适合初次创业者加入的孵化计划,在产品层面还会经过无数次调整、更改,后来可能会变得和最初很不一样,所以团队是否优秀、是否能力互补,创始人是否具备创业的特质就显得尤其重要,这样不管经历怎样的调整,都能把创业过程贯彻始终。
平等“占有”李开复的时间
这一期的“助跑计划”共有7个项目,而截止到目前,创新工场总计投资和孵化了34个项目和公司。作为创新工场面向最早期创业项目和初次创业者的助跑项目,在进来之后的四个月里如何使用环境、利用资源显得很关键。
从台湾到北京的潘妍安在呆了两个多月后觉得,工场热烈的创业氛围让自己的产品节奏明显加快;而工场内部每一个团队、不分规模大小,都能平等享受资源,意思是“每一个创业者,都有机会占有李开复或者汪华工作日程表上空白的时间”。
潘妍安(右二)和团队成员
潘妍安曾在台湾的一个创业基金会里负责过培训课程的规划安排。基金会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当地的一家科技公司以及企业家的捐助,以竞赛的形式带动创业。但在参加比赛之后,创业者还是需要自己找资金、找机会,“孵化项目的流程没有创新工场这样完整”。
今年6月,潘妍安在获得助跑项目的认可后就辞职来北京,主做一个在iPad、手机等智能终端上的旅游信息聚合项目。
进工场之后,潘妍安先是发现整个环境很有意思:“工友”们按照项目依次排列,没有格子间、没有独立的办公室,随处能看到其他项目的成员。“你没法偷懒,别人都在拼命地做,即使你晚上十点多才离开,还是能发现有比你做到更晚的人”。这样的环境给了潘妍安一个向上的动力,不断推动产品节奏的加快。
其次,负责团队运营的潘妍安每天的主要工作都是制定产品进度表、发现产品的问题,时间很少用在无关的琐事上。“我在台湾看过许多创业团队,那些人在创业阶段往往要忙很多其他事情,比如找办公地点、走注册公司流程、为了迎合投资人意见不断去想产品怎么调”。在创新工场,与法律、财务、人力、运营等有关的事情都由专业的部门来解决并为团队做指导。而且在见投资人之前,工场方面主要是鼓励团队不断改进、做好产品,提出建议并协助团队改进,而不是一味追问怎么赚钱。
再次,潘妍安每周会拿到不同的课程表,内容包括一周之内的专业知识培训、业内沙龙讲座等安排。根据自己的团队需要和项目方向,潘妍安可以确定好在什么时间安排哪个成员去参加课程和活动。而且工场方面还会安排每周的周会进行讨论和分享,中期总结,与汪华等人进行面对面交流等。
崔晓琪介绍,创新工场为第二期助跑计划安排的培训课程较*期相比,已经有了很多调整,优化了培训课程的设置,在最合适的时间推出创业团队最迫切需要的知识分享;为节省创业者的工作时间,部分培训课程会以午餐会的形式进行,并适当减少培训的频率以尽可能少占用创业者的正常办公时间。而在资源分享方面,创新工场比较开放,比如可以进入公司的人才库挑选所需的技术、运营人才;单独约见汪华甚至是开复做产品方面的沟通和交流等。李开复甚至曾在这次助跑计划的开学典礼上调侃说,“你们要在四个月的时间里,利用一切机会榨干工场的资源”。
“保姆”还是“partner”?
由于进驻助跑计划的团队大多是初次创业,他们在专业知识、创业经验上相对缺乏积累,因此非常需要创新工场提供的孵化服务,包括财务、法务、人事、技术咨询、市场推广等等。所以在有些人看来,似乎工场扮演的角色有点像“保姆”:事无巨细,24小时贴身服务。
但是“保姆”显然是一种误解。准确地说,创新工场最本质、最关键的身份是一位尊重被投资对象的投资人,是这些创业团队的Partner。当创业者遇到问题欢迎随时来找工场,工场也会提出意见和建议,但是创业者自己要有主见,哪些意见可以采纳,还有一些不能盲从。对于已经投资的项目,创新工场的态度比较平和、不强势也不霸道,而且鼓励创始团队一定要有独立的想法和管理运营能力,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里生存下来。
彭林在尝试过助跑计划之后发现,创新工场一直在把握一个度,即让有想法和执行力的创业者,没有顾虑地在平台上进行创业和发展。“你要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但是也要培养创业团队未来能够抗击风雨的能力,这条线卡在这里,其实很难把握”。
目前创新工场第二期“助跑计划”的项目都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电商领域的项目。在经过了4个月的孵化期后,这些项目大都处于上线不久、正积累早期用户并根据其反馈调整优化产品的阶段,所以多数还未进行大规模的市场推广。
正置身于“助跑计划”项目中的创业者相信,工场不仅是在帮助创业者创业,也会促进中国形成更健康、更有序的创新的环境,而这也是工场未来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