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阅后即焚”社交分享受追捧:Snapchat或为新标杆

艾克起初并不觉得Snapchat有什么意思。她当时正在申请大学,而且还是校报编辑和飞盘队员——忙得很。Snapchat看起来很无趣,但到了学期末,它在学校里越来越流行。学生们整天互相发送“Snaps”。有些教师禁止学生使用手机,但学生们还是玩得不亦乐乎。

  《彭博商业周刊》近日刊文指出,Facebook等社交网络对用户数据的*保存和挖掘使得在线隐私问题越来越受关注,Snapchat和Wickr等“阅后即焚”的社交分享工具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受欢迎。能够在一定程度下解决隐私问题的这类应用或将成为人类通信形式的发展方向。

 以下为文章概要:

  2012年秋天,新泽西州马佩伍德(Maplewood)哥伦比亚中学(Columbia High School)学生萨利·艾克(Sally Ike)从朋友那里听说了一个有趣的新应用。她的朋友解释说,Snapchat是免费智能手机应用,可以通过它来分享照片。它和很多其他同类应用一样用法简单,拍下照片,按下发送即可分享。Snapchat的独特之处在于,图片在被好友打开之后10秒钟内即自行删除。

  艾克起初并不觉得Snapchat有什么意思。她当时正在申请大学,而且还是校报编辑和飞盘队员——忙得很。Snapchat看起来很无趣,但到了学期末,它在学校里越来越流行。学生们整天互相发送“Snaps”。有些教师禁止学生使用手机,但学生们还是玩得不亦乐乎。

  艾克不断收到人们通过Snapchat发送的信息,而用得越多她就越喜欢这个应用;现在,她和其他人一样整天玩着它。她说,打开Snapchat就像打开礼物一样,你根本不知道会收到些什么。因为信息会很快消失,用起来也没什么压力。人们在Snapchat中传输的照片里做各种鬼脸,用Snapchat还能发送视频。如果有人想截屏保存图片的话,应用会向发送者发出警告。萨利说,如果被人抓住截图,会很尴尬。她说,等到上大学时Snapchat会更有用,它比文字短信更个性化。

 网上爆红

  二月初,Snapchat已成为iPhone上排名第二的免费照片和视频应用,仅次于Youtube,比Instagram更受欢迎。数据分析公司App Annie表示,Snapchat在全部免费应用榜上排名第二。Snapchat网站称,每天发送的信息量超过5000万条。

  紧张的竞争对手们在Snapchat的压力下推出了类似产品。12月,Facebook发布了一款名为Poke的类似应用;但Facebook此举却适得其反。科技博客TechCrunch把Snapchat选为2012年“成长最快的创业公司”。

  2011年春,Snapchat诞生于一个兄弟社团中。斯坦福大学本科生埃文·斯皮格尔(Evan Spiegel)和鲍比·墨菲(Bobby Murphy)都是Kappa Sigma兄弟会成员。两人的专业分别是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为满足朋友之间不让在线交流留下痕迹的需求,他们构思了这个应用。他们表示,这个构想来自于私密照片被放到社交网络上的问题。

  两人的应用退出时机*。他们在2011年夏天忙于开发产品原型时,时任议员安东尼·维纳(Anthony Weiner)正因向Twitter粉丝发送不雅照而麻烦缠身,人人皆知“自拍毁前程”之理。当年秋天,Snapchat在App Store中上架,下载量一路飘红。斯皮格尔2012年5月在公司博客上表示,Snapchat不是为了拍下传统的*照片,不是展现为了美好与*,而是“表达人类各种情感的交流”。

 情色助推

  大人总是教育孩子,如果不慎犯错,问题可能会跟随他们一生。近几十年来,这个问题越发严重,越来越容易搜索,越来越公开。云计算使得数字空间大为扩张。光国会图书馆一家就要存档1.7亿条Twitter消息。

  存储用户行为和兴趣信息并卖给营销人员正是如今免费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的商业模式。企业在管理并挖掘用户社交行为方面也越发得心应手。Facebook上个月推出的社交图谱搜索正是搜索其无数用户历史信息的工具。

  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涌现出了对*社交记录的担忧。微软研究员丹纳·博伊得(Danah Boyd)表示,青少年对非*社交媒体的欢迎并非意外,能影响他们的人“都在监视他们”。

  斯皮格尔和墨菲当初选了一张年轻女子媚笑的图片用于推广Snapchat,这一暗示也并未消散。不论本意如何,人们很快达成了共识:Snapchat成了手机上的窥私窗口。

  《情色引擎:从古登堡到谷歌,色情如何推动大众传播》(The Erotic Engine: How Pornography Has Powered Mass Communication from Gutenberg to Google)一书的作者帕切·巴斯(Patchen Barss)认为,数百年来,正是裸照在推动着传播技术的进步。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热衷情色内容的人们会快速接受新技术,这样既能便于查看,又能有助于避免暴露。

  巴斯说,印刷、录像机、付费电视、流媒体技术、高速无线网络的发展都有赖于情色内容传播者。“现在我们也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在Snapchat上重演。”

  很多新的传播技术在初次出现在主流受众面前时都会显得无聊和荒诞,但随后却能得到广泛应用。“我不会发送‘性息’,”他说。“我的两个孩子没有任何照片在网上,因为我不想失去对照片的控制权,如果照片真能阅后即焚的话,我也许会乐于接受这一技术。这就是Snapchat成为主流的原因。”

 商机无限

  从创业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看,Snapchat还处在幼年期——专注于用户体验,忽视品牌、营销和广告。但在未来,后者才是他们的利润所在。科技博客GigaOM去年12月报道,Benchmark为首的风投机构已向Snapchat投资800万美元,当时对Snapchat的估值据传为5000万美元。

  对于广告投放者而言,他们正等待合适的介入时机。营销与传播公司Campbell Ewald首席数字官肯·博巴里(Ken Burbary)表示,“我们并不建议用户完全忽略Snapchat,但也需要现实地看待它,目前局势还不明朗。”

  不论Snapchat能否成为现金牛企业,它的快速成长证明了巨大商机的存在——针对越来越多的担忧社交足迹的消费者的服务。

  网上声誉与隐私服务商Reputation.com的CEO迈克尔·佛迪克(Michael Fertik)表示,该公司的客户数量近两年来增长了十倍。他说,这反映了人们对在线数据挖掘的日益担忧。“数据很宝贵,人人都想要。”

  他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意识到,他们贴发在网上的信息不会消失。尴尬的照片会一直存储在社交网络服务商的服务器和好友的手机上,难以删除。公众尚未意识到,信息不但会被保存,还会被分析和评分。

  Reputation.com推出了一个加密用户Facebook数据的浏览器插件,好友只有输对了密码才能查看信息,信息也不会被发送到Facebook的服务器上。用户还能选择保留信息的时间段。这个插件几周内就有了100万次下载,这显然是一个庞大的需求。

“遗忘权”需求

  调查发现,人们对隐私问题的关注度增高推动了Snapchat和Reputation.com的发展。皮尤研究中心去年发现,约有57%的用户曾因“不愿分享个人信息”而拒绝某款应用。2013年1月,隐私和安全问题研究机构Ponemon Institute发现,在保护用户网络隐私方面,社交媒体是最不受用户信任的行业。

  各个年龄段都有不少用户希望政府介入这个行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2010年发现,尽管人们通常认为美国青少年对社交网络毫无顾忌,但面对*性的社交记录却与父辈同样心存忧虑。在18至24岁的受访者中,约有88%认为应当立法保证人们有权要求网站和广告公司删除个人信息。在45至54岁的人群中,这一主张的支持率高达94%。

  对*社交记录的担忧催生了“遗忘权”运动。阿根廷歌手弗吉尼亚·达·昆哈(Virginia Da Cunha)曾于2009年起诉谷歌和雅虎,要求删除搜索结果中她的不雅照链接。尽管初审法官支持她的主张,但这一判决却被上级法院推翻。在阿根廷,有数十起这样的案件正在审理。

  2012年1月,欧委会副主席维维尼·雷丁(Viviane Reding)提议就隐私问题立法,其中就包含了“遗忘权”相关条款。该提案受到科技企业和法律学者的广泛批评,他们认为,这种立法会导致更多问题,比如把互联网公司从免费平台提供者变成审查者。

  在《删除:数字时代的遗忘美德》(Delete: The Virtue of Forgetting in the Digital Age)一书中,牛津大学教授兼律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认为,对用户信息的*储存会阻碍人类社会发展。他写道,*的记忆会将人类“束缚在过去”。

  他认为,所有在线信息都应当设定保存时限,应当有“自毁”功能,应当由用户掌握相关设置。

  Snapchat并非*引入数据自毁概念的企业。文件分享公司Drop.io就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很受用户欢迎。但当Drop.io在2010年被Facebook收购之后,这个功能消失了。

  迈尔-舍恩伯格表示,Snapchat之类应用正是市场对数据“自毁”需求的反映。Facebook在这一领域是失败的,扎克伯格骨子里认为所有信息都有隐含价值,试图*保存所有信息。Facebook发言人拒绝公司任何人就此接受采访。

  Facebook推出的Poke并不受用户追捧。App Annie的数据显示,Poke在免费iOS应用排名中仅列第634位。博伊得说,人们并不信任Facebook。

 阅后即焚

  博伊得密切关注青少年的社交媒体行为模式。不久前,她采访了一名对Facebook失望的小女孩,后者表示,问题在于,她的社交圈子里总有人拿过去的照片、评论和状态更新来挑事。那个女孩说,一个月前的状态更新在之后看来毫无意义。

  她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每天晚上删除当天发布在Facebook上的信息。她解释说,控制了过去,就控制了现在。

  “阅后即焚”风格的媒体已为这样的需求做好了准备。2012年夏,旧金山的一群数据安全专家发布了一个名为Wickr的应用,用户可以通过这个免费应用发布非*性数据,发布在Wickr上的短信、视频、音频和PDF文件都会限期自毁,具体时限由用户设定。

  Wickr联合创始人尼克·赛尔(Nico Sell)表示,数据限期自毁功能所针对的并不是疯子的变态。“Snapchat的早期用户是美国青少年,”她说,“Wickr的早期用户则是全球名人、皇室成员、记者、医生、律师、银行家、警察、公务员、隐私维权人士、安全专家以及技术精英。”

  这种应用也会被罪犯使用,近年来,执法部门对移动设备监控的加强对他们也有不小的打击。白领罪犯无疑会欢迎这种阅后即焚的应用,尽可能地避免留下证据。

  Snapchat的数据自毁功能并非毫无漏洞。甫一发布,就有人发布了能在发送方不知情的情况下保存数据的方法。赛尔说,Wickr采用了军用级的数据保护措施。在她看来,真正的自毁难度很高,Snapchat只不过是在过家家。

  目前,Wickr的普及率远不及Snapchat,它在iOS社交网络应用榜中列第174位。“每当我问别人是否想要控制自己发出的信息时,回答都是肯定的,”赛尔说,“它无疑会受主流用户接受。”

  Snapchat把自己定位成安全的消遣方式,Wickr则自视颇高。赛尔把隐私通信视为“普世人权”,在大公司仍在不断收集分析用户数据的现在,这一权利尚未实现。“无记录通信是最初的通信形式。”她说,“我们与朋友和家人的通讯本应回归这种形式,而不是去担心永存的互联网。阅后即焚才是未来。”(纳言)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搜狐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相关企业

社交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