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张小龙的十个产品思维:谨慎试错 抛开概念看需求

在张小龙看来,应该对产品有足够理解、对人性和社会的足够把握,才去做尝试,这样的试错才是最有效的。

  昨天,我们将微信负责人、腾讯副总裁张小龙的采访整理成《关于微信你可能不知道的10件事》,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张小龙的产品理念。

  不管是互联网业界,还是非互联网领域的产品爱好者,对微信、微信团队以及张小龙本人都有不完全了解,因为张小龙甚少在公众场合出现,微信团队过去也只有在极客公园的活动上进行过分享。

  2月底,微信负责人、腾讯副总裁张小龙接受了《商业价值》杂志和极客公园的采访,采访过程中聊了很多具有启发性的话题。我们将采访的内容整理成了数篇文章。本文是专访系列的第二篇,我们试图总结张小龙不一样的产品思维。

  事实上,极客公园一直在跟踪微信的发展,在版本4.0 后,我们几乎每个版本都给读者以不一样的视角来解读这个产品,我们曾说微信4.0是带着平台话梦想的,而4.2 则已经包含了大平台战略,在公众平台被热捧时,我们也看到了微信营销存在一些不那么美好的一面,甚至我们还猜测,如果微信是新浪的,新浪会怎样运营微信。

  以下10点,是从访谈里整理出来的10个关于张小龙产品思维的点,非常有参考价值。


一、谨慎试错

  参加过极客公园活动的人应该都知道,很多产品经理都强调互联网产品要快速试错,不用多*,要先推出来试试看。

  但在张小龙看来,应该对产品有足够理解、对人性和社会的足够把握,才去做尝试,这样的试错才是最有效的。

  “比如说,我前面有10个点,我预计到9个会行不通,但我都去试。另一种方法是,我们就做一个点,然后这个点的成功概率会更大。微信里,我们用的是后者的方法。”

  其实微信也有试错失败的时候,但这些失败都不是关键性的。

  对于微信来说,失败的试错需要确保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结构。

  “核心的结构我们是不敢轻易尝试的,因为一旦出错了,问题就会很严重了。如果产品本身没有一个成体系的结构,试错的时候就有可能把系统搞乱了,又或者把产品的结构搞得不稳定了。”

二、抽象认知产品的本质

  当我们问到,如果画一个结构图,觉得微信的原点是什么时,张小龙答道,

  “是消息系统。它包括了人和信息,他们在系统里流转。”


  就像 QQ 邮箱,微信也是一种抽象的消息系统,哪怕以后微信可以连接到物联网,其实走的还是消息的通道,只是把物品拟人化了,它对微信的消息系统结构没有影响,微信不需要去定义一种新的结构。

  这是一种对系统的抽象认知能力。

  “所谓抽象就是要找到所有复杂东西的共性,然后就做共性的这一点点。比如说,公众平台也是一个抽象的产物,有人说它是媒体,有人说它是CRM……但是,对我们来说,公众平台只是一个消息的流转平台,它使得消息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分发到不同的地方。你会看到,对公众平台来说,它足够的抽象以至于我们都不知道如何命名它。你不能说这是企业的信息发布平台,也不能说这是新的博客系统,更不能说这是CRM。因为你一说,就相当于把它限制死了。于是我们就命名为公众平台。有人会用来写博客,有人拿来做别的。它就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消息系统。”

三、不为了占领平台而开发

  张小龙认为,微信团队在最合适的时间做了最合适的事,并抓住了移动互联网最本质的东西,使得微信能够迅速崛起。

  “QQ 会有在线状态,微信是*不能有。这样恰好符合了移动互联网随时在线的技术。”张小龙说道。

  微信不重视iPad 版,是因为iPad 更多是在WiFi 条件下使用的,如果用户使用iPad 来注册微信,那么你跟他发消息,他可能不能马上收到,这样的体验就会很糟糕,他就丧失了随时在线的特征。

  “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做iPad 版,如果我们要做,那肯定是我们想清楚了为什么要做,而不是为了多一个平台的终端。”

四、抛开概念看需求

  外界可能认为,微信的核心是强关系、小关系,通过各种小关系最后形成大关系。但对于每个人来说,他只需要维护自己的小关系。相比,微博是大关系和弱关系。


  当我们跟张小龙提出这样的说法时,他对“X关系”这样的概念并不感冒。

  “我觉得业界对于SNS产品的分析太抠概念了,什么是强关系什么是弱关系,说老实话,我几乎没想过这个问题。”

  实际上,如果以 “X关系” 的概念来看微信的话,你会看到很矛盾的东西,一方面微信不提供好友批量导入功能,不建议用户大量添加好友。另一方面又做了陌生人的交友功能。

  但在张小龙看来,这些不矛盾的。

  “我不会用强关系、弱关系来限定产品。我们只是看到,用户有这个需要,然后就去做。你可以看到,其实我们每个人的通信录里什么人都有,你不会说我要去建一个分组是强关系,一个分组是弱关系,甚至懒得去分组,而且关系是可以转化的。微信的通信录也不会做分组,所有的人都是平淡地在一条线索里面的。”

五、好的产品是具有生命力的

  微信做了很多事情,摇一摇、扫描二维码、公众平台都是在搭一个台子,似乎微信只要搭了一个台子,所有的事情就会顺势发生了,发生后再看看可以如何做得更多。

  “我们确实做一件事是希望它自然而然地发生后面的事,而不是我们要通过计划来推动。一旦需要我们去推动,那这件事多半是没做好。”

  就像摇一摇,微信从来没教用户怎么用它,如果它是有生命力的,用户自然会去使用,不需要产品从运营或其它层面去推动也能流行起来。

  豆瓣CEO 阿北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2012上有过类似的观点,豆瓣网的很多运营也是通过产品来实现的。

  公众平台也是如此,事实上你可以看到微信几乎没做宣传,也没召开各种发布会或者开发者大会。

  “一个系统它真的有生命力的话,肯定会有草和树木长起来,不需要我们去推动。”

六、不定义标准答案

  微信4.5 启动页面的底图是个只有0和1的黑暗世界,被一团动态的火焰点亮。页面中下部有两个选项,一个是“直接进入微信”,另一个则是“听一首老歌”,崔健的《一无所有》。

  当问起张小龙“为什么要选择这首歌”时,他笑了笑反问《商业价值》记者:“你觉得是为什么?”

  而当你问张小龙“微信是什么”或者“公众平台”是什么的时候,他一样会把这个问题抛给你。

  “你如何使用微信,决定了微信对你而言,它到底是什么”,张小龙说道。


  张小龙不给产品下标准的定义,这样一来可以让产品更自由地发展,另一方面,也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象空间,因为产品最终是什么,是用户说了算。

七、理解移动互联网的本质

  张小龙认为,单纯把PC 应用搬到手机上,那不是移动互联网的本质。

  “你看Google Talk 为什么没有变成移动互联网上每一个人用的工具,它是PC 上的东西,Google 肯定也想把它改造来适应移动互联网,但是这种改造还毕竟是改造,还不是全新为移动互联网而生的。”

  “拿 QQ 做例子,QQ 会有在线状态,微信是*不能有。这样恰好符合了移动互联网随时在线的技术,只有在 PC 互联网我们才会看看对方是否在线然后给他发消息。”

  实际上,微信正在用移动互联网的本质重新定义“输入”。

  在微信里,你可以通过“摇一摇”和“扫一扫”来进行输入,这两种方式,在张小龙看来,是符合移动互联网本质的。


  事实上,我们可以想象扫一扫可以扫到很多东西,不光是简单的二维码。比如扫一个单词,可能它的英语发音就出来了。摇一摇和扫一扫你不能看它们只是一种娱乐的东西,实际上它们是手机上的交互,手机独有的交互。因为摇一摇时你不需要输入更多的东西,你的地理位置、周边的声音已经自动被收集起来了,它们就变成一种输入方式了。

  “如果要问移动互联网的本质有哪一些,其实是跟传感器相关的,以前我们曾经想过微信的口号,在“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前,我们还想过“微信是你的第六感””。

八、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关于朋友圈默认不鼓励发纯文字信息,不光是怕泛滥,还因为张小龙认为,要一个人写一段字的难度远远大于他发一张图片,对于一个普通用户来说,你让他一天写一段话出来,而且这段话还得让别人看到,他还要写得好,其实很难。

  “我希望我们的产品是每个人都能用的,那么,图片是*的介质,图片每个人都会发。当时做朋友圈的时候我想,其实新浪微博很多人都不会用,有相当大一部分不用。朋友圈的目的是要让每个人都能用,如果你要完成这个目的的话,你一定要把门槛降到*,降到哪怕一个农民工也会用,这种挑战难度其实挺高的。如果是文字和图片都有的话,反而不容易达成这样的目标。比如说,你的文字写得好,你肯定会每天都写一些,你的朋友一看,你的水平那么高,我肯定不写了。又或者你看别人的文字那么诗情画意,你拍一个吃饭的画面,你都觉得不好意思了。”


  “我觉得做一个小众的产品,满足自我的爱好,其实反而相对很容易。有一次有一个朋友跟我争论说,你们这个朋友圈照片不清晰,没有Path 的好,很多人会拿Path 来做对比,我当时就跟他说,你要做一个让你自己觉得很*的产品还是做一个让大众用户都觉得好用的产品?很多人忘记了最终的目的,以为自己是代表了大众,其实不然。所以微信里所有的功能你能发现,我们不会去为某一个小众去开发某种功能,然后让这个小众群体觉得高兴。相反要让无论是70岁的老人还是10岁的小孩都觉得好用并且能用起来,并且用起来和我们用起来是没有差异的。微信里有很多功能都是这样的,比如摇一摇,确实每个人都能用。对讲机我们只做了一个开关按钮,也是这样的。”

九、寻找人类的共性

  张小龙聊到,微信团队其实很少看统计数据,也几乎没从统计数据里看到用户的喜好。他们也不会去了解手机QQ 的统计数据来指导微信的工作。

  那么,他们如何识别不同的用户,为他们提供不一样的服务?

  张小龙认为,所有用户应被看作是一个人,这个人是没有性别、年龄、区域、教育程度的属性,他就是一个对象,他包括了所有用户,他是所有用户所有需求的交集。

  对广泛用户的服务是一个基本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上不能代入自己太多的态度,还是要更多地看广大用户的需求。同时还应刻意地要把所有人都拉到公平的线上,以至于有些人的能力可能会被抑制,但是也要让整体的用户用起来。这也应该是微信能如此迅速崛起的原因。

  实际上,你在极客广播里,也经常看到一些产品大师们提及“寻找人类的共性”,而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十、产品应保持核心的结构

  微信从一开始到现在,一直保持着核心的功能结构:一套包含众多对象和消息的I/O 系统。其它的功能几乎都以插件的形式存在,甚至,像是根本不存在。

  像摇一摇、漂流瓶这些功能,其实都是可以从微信里拿掉的。它们的有无都系统的结构是没有影响的。


  同理,公众号也不会让微信复杂化,如果你不关注公众号,你不会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公众号已经是一个平台,但在微信里它没有地方存在,除非你关注了一个公众号你才能看到它。

  那么,这样一个大平台对微信来说,是没有增加复杂度的,也没有破坏微信的结构。从结构上来说,公众号是一种动态的消息,它不是静态的结构。

  还有什么?

  这是微信张小龙专访系列的第2篇文章,接下来,我们还将发布更多的访谈实录,敬请期待。

原文地址:http://www.geekpark.net/read/view/173819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极客公园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相关上市企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