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聚美优品成功登录纽交所后,关于其创始人陈欧的真实创业经历在圈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事实上,企业创始人和合伙人、投资方,这些原本的利益共同体往往最容易变成矛盾的对立方。以陈欧为例,他并不是与合伙人、投资方陷入相互对峙的*人,从红孩子、24券、雷士照明等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对峙案例上来看,无不存在着规则、理念上的分歧和较量。
陈欧 VS Forrest Li:真假Garena创始人
在聚美优品的IPO招股书上,明确写着其创始人陈欧在创立聚美前曾创立了GGgame,也就是如今的Garena。不过,对于陈欧创业始末,曾为其创业合伙人的Forrest Li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说法。
Forrest表示,其与陈欧于2007年3月13日共同创办了GGgame。之后陈欧赴美离开团队,Forrest于2008年把GGgame更名为Garena。由于当时公司业务并没有取得成功,最终终止了相关软件工具的开发和运营,并清盘公司。
2009年5月8日,Forrest在新加坡重新成立了一家全新的公司,并保留了Garena的名字。因此,可以说陈欧确实是GGgame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但与目前的Garena并没有太多的关系。
就在此时,GGgame另一合伙人、聚美优品创始人之一的刘辉,在陈欧创业负面传闻发酵正酣之时,发表了长篇微博以为陈欧正名。
刘辉表示,GGgame由自己陈欧于2005年创立,后考虑到公司的长远发展,在2007年引入了陈欧在斯坦福的校友Forrest, 任业务发展经理一职。
但在陈欧赴美攻读MBA期间,Forrest通过各种手段壮大自身势力,削弱陈欧对公司的掌控,并在未告知陈欧的情况下将GGgame更名为Garena,最终排挤陈欧出局。刘辉强调,“GGgame的发展历程在当时的电竞圈是人尽皆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陈欧是GGgame的*创始人”。
2012年5月25日,吴长江被毫无征兆地“因个人原因”而辞去了雷士照明一切职务,而接替他出任董事长的则是软银赛富的阎焱,接替他出任CEO的则是来自于施耐德并在施耐德工作了16年的张开鹏。
6月19日,吴长江缺席香港的股东大会,雷士董事会公告称,将调查吴长江遭有关部门调查的传闻,以及由此可能对公司造成的影响。此举被解读为“划清界限”。
6月25日,吴长江接受媒体专访,承认因前顾问在重庆涉案,曾协助有关部门调查;但坚称辞职系身心疲乏等个人原因。
转折点出现在阎焱公开评论此事之后。7月上旬,阎炎在其新浪微博上批评吴长江“草莽”。随后,吴长江发表了针锋相对的言论,并从香港回到内地。至此,吴长江与资本方的矛盾全面爆发。双方相互揭秘,曾经被隐藏的关联交易和秘密交易不断曝光。
7月12日,雷士照明在重庆召开中高层管理人员月度闭门会议。会议上,雷士照明的中层管理人员、基层员工、经销商、供货商等齐齐向阎焱及施耐德代表提出诉求,包括:让雷士照明创始人、原董事长吴长江尽快回到雷士照明工作,以及施耐德退出雷士等。
双方谈判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焦点:一是改组董事会,不能让外行领导内行;二是争取更多员工期权;三是要让吴长江尽快回到雷士工作;四是让施耐德退出雷士。
部分雷士照明员工称,如果资方不尊重员工意见,就会无限期停工。随后,在雷士的万州工厂、惠州工厂等基地,有员工拉起了“无良施耐德”、“吴总不回来,坚决不复工!”等横幅。
最终,在2013年1月11日雷士照明董事会重新任命了吴长江为CEO,王冬雷为非执行董事。对此,阎焱回应称自己“希望明天就辞掉董事长”,董事会“从来都欢迎吴长江的回来”,他心目中理想的董事长人选正是吴长江。
从雷士照明内讧事件的发展顺序可以看到,其矛盾主要还是源于创业者的独断专行式的英难主义作风,和PE强调的企业运营制度化、规范化理念上的冲突。
杜一楠 VS 投资方:24券为何无疾而终
2012年9月19日,一封来自团购网站24券的内部邮件显示,该公司投资方和创始人兼CEO杜一楠发生严重冲突。投资方已经拒绝向24券继续注资,24券资金链断裂,将面临超过6000万元的债务追款,公司关门在即。
邮件内容显示,24券CEO杜一楠私自占有公司运营资金超过200万元,投资方因此拒绝继续注资。24券官方对该消息回应称正在积极同投资方协调解决,且CEO杜一楠并非私自侵占公司资金,而是为公司当季度发展预留了200万元。
24券市场部负责人进一步强调,杜一楠当时正在一直在国外考察新业务模式,不久就会回国,且会携新的更大的战略合作伙伴加入,未来24券除会持续获得各类投资商的支持,同时还会有多个创新事业部建立。
随后,9月21日即有消息称杜一楠已成功接洽新的战略投资人,并将很快从美国返回北京与公司投资人谈判。但24券投资方代表则称,24券在完成了两轮数千万美元级别的融资之后,很难再找到投资机构注入资金或接盘。
最终,24券于10月19日发布声明称,公司将自10月20日起无限期暂停经营,待股东解决激励和资金问题后恢复运营。遗憾的是,24券再也没有出现在公众的视野。相反,其创始人、CEO杜一楠公开发布了一封自省书。
杜一楠表示,创业要谨慎选择方向,仔细判断地利与天时,24券的失败,正是因为对“地利”理解不足。
红孩子创始人 VS 投资方:创投之争
2004年3月,红孩子公司在北京成立。起初,红孩子注册资本为200万元人民币:徐沛欣和郭涛各自出资40万元人民币;李阳、杨涛各自出资60万元人民币。
2007年,郭涛因另外创业机会离开红孩子。那时的郭涛不会想到,他的三位伙伴,很快会被踢出一手创办的企业。
2008年10月6日,红孩子公司总经理李阳在国庆假期后回到公司上班,投资方之一凯鹏华盈派驻红孩子的代表金鹏到李阳的办公室说,董事会决定让他立即离开这家由他创立的公司。
对此,李阳感到非常意外,因为当时红孩子2007年的销售收入已达4亿元,并在2008年3月跃过盈亏平衡线。于是,他向另一位创业伙伴公司董事长兼CEO徐沛欣问询,徐沛欣则称,“这是董事会的决定。”
矛盾的另一方,是公司的另一创始人徐沛欣。他真正介入红孩子的运营是在2006年9月。2006年,红孩子完成第二轮融资,北极光和NEA又投入了300万美元,持股比例也由30%上升至50%。失去控制权的李阳和杨涛,感觉与资本打交道吃了亏,于是,他们邀请徐沛欣担任公司CEO,负责与投资人及外界沟通。
但随着多轮投资下来,红孩子创始人李阳、马建阳先后离开公司,杨涛也以“长期休假”方式脱离公司管理层。管理层仅剩创始人徐沛欣所持有的股权也被稀释到极低。不久后,徐沛欣宣布退居二线,由VC推选的高管负责红孩子的日常运营。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正式由于投资人的过多干预,才导致了红孩子的混乱局面。据公开资料显示,红孩子此前共获得5轮融资,包括北极光、恩颐投资、凯鹏华盈、凯旋投资。其中2007年8月红孩子曾获得凯旋创投2500万美元融资,2010年6月,获北极光、恩颐投资、凯旋创投5000万-1亿美元融资,2012年7月,获北极光、恩颐投资、凯旋创投2000万美元第四轮追加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