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足记最初是不是想做一个文艺范儿的小众应用,结果“一不小心”做成爆款了?
不是。其实我一直想做一个泛影迷、泛大众化的应用,*不会投入一个小众的群体,大众是需要被意见*带领、帮他们找到表达方式的。我从一开始就想做大众市场,只不过大众市场的表现形式是小众化的。比如王家卫的电影,把大众喜欢的电影用小众的方式表现出来。
其实我一直认为王家卫也是个爆款。
Q2:怎么做才能让产品既是爆款,又有逼格?
要带着纯粹的心来做这件事,这本身就不是非常大众的事,不可能功利地看待它的前景。但往往纯粹的心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共鸣和响应,这当中是有一条具体价值链的。从本质上,我们要把产品做好,让用户有留下来的理由。所以我们要把记录方式做到*,如果用户习惯记录就会离不开它。
Q3:“飞呀”这个功能是团队原本准备放出的大招吗?
也不是。“飞呀”是其他东西没做出来的时候放在那玩玩的。下两个版本“飞呀”就会被正常的“消息”功能取代。
但我们还是会讲取景地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用户会有一点这方面的需要。另外“发现”也是想表现电影的取景地,用户也可以通过搜索的方式来找到这些取景地。
Q4:为什么要排斥App Store把足记归类为旅游APP的定位?
千万不要相信APP的分类归属。因为APP的分类很多时候会考虑排名,这样推荐时就容易一点。也有很多APP明明是社交产品却放在摄影类。足记因为有一些LBS和旅游的元素,才暂时被放到那里。我们当然不是旅游APP,本质上我是要做图片社交,不能让它变成一个低频次的应用。
Q5:团队中有高人在专门研发滤镜吗?
没有,其实大家都不是专业的移动互联网出身,在滤镜、性能方面还是有太多太多问题了,这么说都很惭愧。不过我们的算法完全是原创的,虽然非互联网出身导致很多架构不是太合理,但我们也在快速迭代。
现在最迫切的事是服务器的压力,完全承载不住,这块要马上搞定,之后就是产品还有很多BUG,都要改。
Q6:为了让“爆款”的热度持续,足记会专注做图片滤镜,弱化社交吗?
那是不可能的,滤镜已经有美图和camera360做了,我们何必还要做呢?
Q7:如果没有大片模式忽然爆红,你们预期的发展路径是怎样的?
我们其实一直没想过推广的事,想的都是把产品打磨好,一开始也没有什么方式推广,就是自己拍着玩玩。产品最早也是我先自己拍着玩了,和我们在同一个产品创作中心的邻居团队很喜欢也拍了,他们的朋友又拍了,正是从这里辐射到最早一批的摄影师用户。
更让杨柳出乎意料的是互联网公司迅速把足记作为图片营销工具
Q8:现在非互联网圈子的用户多么?
我不知道。有初中同学说他的两个老师在推荐他用足记,这两天产品更迭以后,我在国外的很多朋友、美国、匈牙利、香港、澳洲的华人圈都开始刷了。我爸妈也都在用。听说很多老人在用,我很怀疑现在体验这么不好怎么用的?
我反而觉得互联网圈子用得挺晚的,我自己的朋友圈都是互联网人。最早意识到大片模式可能会火的时候,我们的用户已经开始过万了。微博上大量有人在拍的时候,我们还奇怪为什么朋友圈里完全没有看到。其实互联网的火更多是在做测试,看看这个产品是个什么鬼。下载后发现登陆不上,就开始大吐槽。
Q9:足记从一开始就想颠覆掉Instagram的小清新+正方形图片模式了吗?
我们其实挺想改变的,为什么一定得是正方形的照片?单反相机里面本来就有16:9的呈现方式。
Q10:大片模式没有什么门槛,其他图片应用也开始做了,你们还有其他防御手段吗?
具体的不能讲,只能说我们还会推很多深度记录生活的方式,未来的社交形态可能会像Instagram。但Instagram主要记录生活瞬间的故事,我们会用关联性的记录方式来表达。
20079起
融资事件
4314.04亿元
融资总金额
10998家
企业
3267家
涉及机构
499起
上市事件
5.23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