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 Drone,一款低价的抛飞、环拍、智能“竹蜻蜓”,掀起了无人机界热议浪潮。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的消费者,其中大多是生活中的自拍狂魔,都在为Lily Drone而惊叹,但无人机业界却普遍呼吁理性相待。
四个爆点
无人机面世也有段时间了,航拍产品却乏善可陈。Lily Drone的出现成功吸引了大众眼球,身价颇“低”(6月16日预售价499美刀,明年二月正式开售则需999美刀),这款产品,或将真正打开无人机的(个人追踪视频拍摄)实用市场,主要围绕以下四点:
1、通过对飞控和自稳系统的设定,实现简单粗暴的使用方式:向外抛出,自我平衡,捕捉可穿戴控制器信号,进行跟踪拍摄;
2、让廉价老科技GPS的大有可为:传感运动数据,调节追踪方式(最高速度达25mph),360度环绕拍摄,视频图像修正;
3、便携的机身及可穿戴的追踪器外壳防水,从而支持多项户外运动(田径、滑雪、划艇等行速相对不高的活动)的追踪拍摄,技术简单却实用;
4、采用智能化的视觉图像分辨,并对声音进行数字化降噪处理,在跟航的同时保证跟拍,并实现反手降落。
四个槽点
对比前辈TOP、Spider、AirDog,以及Hexo等,Lily的技术细数起来,好像也并不突出,其他产品上都分别出现过。虽赢得了广泛欣赏,却有业内人士分析表示:Lily 此物,不过是在技术炒冷饭罢了。
1、抛飞灵敏度的质疑:Lily是否能准确地判断自己是否被抛出成了业内焦点,有人认为原理在于加速度检测(陀螺仪),也有人认为通过控制器人工启动(从视频来看,应该是后者),无论是那种方式,Lily对其使用安全性显然需要给出一个交代。
2、航拍质量参数不尽人意:首先,因为Lily采用的是GPS追踪、修图技术,定位精确度有限(通信间隔0.2秒,距离误差6米)。也就是说,Lily无法拉近拍摄,照片(1200万像素)、视频(1080P 60 fps或720P 120fps)清晰度不比云台稳定产品。
3、防水机身是亮点,但是:因此增重到1.3kg,Lily比之其他同类产品,需要更长的自稳时间(从宣传视频可以看出,Lily向上或平抛需要2米左右抛飞反应距离)。此外,密封机身杜绝了更换电池的可能性,以目前充两小时用20分钟的电池续航来说,推广能力有限。
4、视觉分辨可谓Lily的一大技术突破。然而业内认为其分辨能力靠不住,难以适应色彩丰富的现实场景,加之GPS存在误差,二者衍生的反手降落功能,带有旋翼刮伤使用者手掌的风险。
团队及投资背景
据悉,Lily Drone项目成立于2013年九月,隶属Lily Robotics,公司联合创始人兼老总,Antoine Balaresque,来自加州伯克利大学,因此整个项目研发大部分完成于伯克利的机器人地下实验室。
去年春天,Lily拉到*的投资人,纽约潜力股风投大牛——Shana Fisher,她麾下有Pinterest、3D打印公司MakerBot等,以及天使融资的赞助,并在自己的官方网站进行*(预售)。
对于未来,Balaresque 希望Lily的后续系列产品可以比肩,甚至取代GoPro,发掘机器人相机市场。
不管业内那么多头头是道的“Lily并没有那么牛逼哄哄论”,Lily Drone,无论从操控方式、功能定位,还是价格角度,都确实可以说是(航拍)无人机这几年来发展出的,最为适应大众消费市场的产品,作为新生代玩物,续航不足、清晰度不高等缺点也可以被诸位土豪的“神奇宝贝”梦所蒙蔽。
就像其他的,让从业者“噢~也就是这样啊”,却让消费者“哇!简直神器”的产品一样,Lily告诉我们,产品设计跟专利技术是另一回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了吧。
20111起
融资事件
4314.04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015家
企业
3269家
涉及机构
499起
上市事件
5.29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