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5月28日,畅销书《从零到一》作者彼特•蒂尔今日在北京大学活动上发表演讲,并与科技、投资界人士探讨科技与创新的关系。彼特•蒂尔精彩观点整理如下:
所谓“成功建立公司的七个步骤”是不存在的。如果有这样的模式,每个人都已经成功的创立公司了。在创业方面有一些科学的经验,但重大的技术创新只会有一次,你要找到自己与众不同之处。我曾经问过别人,比如说伟大的公司应该在哪些领域进行创业?如何寻找别人还没有发现的领域进行创业?这些是非常困难的问题,困难并不是因为找不到答案,而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的答案。
因为大家总是在模仿别人的想法或者是非常在意别人的想法,所以会进入到错误的领域,总是会赶上浪潮的*,总是没有办法进行创新。非常多的有才华的创业家,他们总是和别人在同样的领域竞争,他们总是思考别人对他的期待是什么,而没有很好的想想放在更大的社会环境中来想,应该去进行怎样的一些创新来建立一个企业,如何具有创新性的想法,如何把这些想法进行沟通。
应该考虑如何逃离过热的技术领域,反思是否已经真正了解“流行的新潮的词汇”背后真正的意思。大家总是谈论IT发展的趋势、软件发展的趋势等等,太多的人都在软件的领域工作了,云计算、大数据等等,大家其实应该想想怎么样逃离这些技术和领域?所有流行、新潮的词,你都想想是不是能很好理解这些词的意思是什么?比如说,我在建立一个新的模式,让大数据和云计算整合在一起,其实你在利用新潮的词汇,给别人一种感受,但是你并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
创业之初不要过多考虑市场规模,而应考虑扩大该市场的份额。1999年我们建立一个公司的时候,当时在线支付的份额非常少,可能消费者只有几万人,但是在我们进入市场后几个月时间里迅速占领了40%的市场份额。Facebook也是一样,最开始成立的时候市场也是非常小的,它们只把哈佛大学的学生目标用户,但后来他们发展的非常快,很快占领了更大的市场。当你去看清洁能源公司的投资,他们面临的是几万亿美元的能源市场,但是问题是,当你是大海中的一条小鱼的时候,这个竞争太激烈了,你要打败其它99%的相关公司,从结构上来讲,这并不是好想法。
对中国的愿景,一是要融入到全球化当中,二是要进行技术创新。中国取得显著成绩,但也存在限制因素,中国总是复制山寨版,当然也有其它国家在效仿中国。这样的方式会成长进步的空间会小。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也很类似,模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没有创新,所以停滞了。我们需要考虑到中国怎么样才能打造出新的产品、进行新的创新。
要投资别人并没有关注的好公司。有三个问题,*他是不是好公司,蒂尔,为什么别的投资者没有认识到这是好公司,第三,如果他破产了模式是怎样的。
作为风险投资人可能会犯的错误是我们可能会忽视一个领域发展的势头,我们会知道这个可能会出现变革,但是它的变革速度之快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过去十年中,我*的失败的例子是在2005年没有在第二轮融资中对Facebook进行投资。当时Facebook的工作人员才只有几个人,他们的办公室也比较小,他们公司才刚刚开始运营,但是这是一些具体的看到的情况,还有一些抽象内容,反而可能会告诉我们这些企业未来有很好的发展,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不能很好的估计企业的价值是多少。
以下为演讲全文:
我首先谈一下创新创业,以及在进行创业方面,或者是创新方面的挑战是什么。三年前我曾经在斯坦福大学教授这样的课程,在教授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挑战,就是人们总是想找一些固定的方式,或者是模式,比如说有七个步骤,让大家来跟寻,成功的建立一个公司,成功的成为富有的商人。但是实际上,这样的一个模式是并不存在的,因为如果有这样的模式,可能每个人都已经成功的创立公司了。
我认为在创业方面有一些科学的,大家可以进行一些实验,学习别人的经验。我们来看一下技术创新的历史上,技术创新只会出现一次,比如说在脸书上,这个创新就是非常成功的技术,它并不是复制别人的技术,而是自己的创新技术。还有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如果说每个时刻都只能出现一次,如果你是非常的特殊,非常的与众不同的话,你要找到自己和别人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还有在创新创业的时候,有一些间接的方法,我曾经问过别人一些间接性格问题,比如说这些伟大的公司它们应该在哪些领域进行创业,如何寻找别人还没有发现的领域进行创业。这些对于人们来讲是非常困难的问题,即使他们可能能够在网上看到我曾经问到的这些问题,看到这个问题之后去回答也还是非常困难的。有些问题你可以提前准备进行更好的回答,但是我所提出的这个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困难并不是因为找不到答案,而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的答案。而且在社会上来讲,人们可能回答这个问题是会感觉到有些不太自在的,当然我问问题的时候大家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这些答案可能很难达到人们的共识。所以如果能够回到非常好的答案的话,这些答案一定是人们所没有想到过的一些领域。
还有,人们可能没有足够的天分或者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很好的回答这些问题,所以这些问题非常困难。我今天非常想跟大家讲我个人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还有一些人可能并不了解这些问题是什么,我们会更好的在之后的讨论环节更好的谈论这个问题。我在这本书中写到的很多人可能认为企业还有竞争总是在一起的,只要有企业进行创业,进行营销的话,就要有竞争。而且在竞争的过程中,企业之间是非常激烈的,关系是非常紧张的。并且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在竞争中成功的话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很多企业都在做同样的做法,我可以给大家一个例子,比如说餐饮业就是非常困难的行业,因为很多人都在开设新的餐馆,并且餐馆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如果你想在餐饮业获利的话非常困难,想盈利非常困难。
我们再看一下非常成功的大的公司,它们都是在一些垄断领域,他们的做法是别人没有作过的,他们能够长期的在市场上保持一定的垄断地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于社会整个大范围来讲,人们可能会讨论垄断到底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但是我们来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企业在最开始进行创业的时候希望在市场上处于垄断的地位,并且希望他们的作弊不希望别人复制。
在我的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谷歌在市场上有非常大的垄断地位,在2002年和雅虎进行竞争,但是后来他们进行了很大的进展,在美国和欧洲成为了搜索引擎方面的比较大的垄断公司和企业。人们可能还会想,当然我们不希望能够进行过多的竞争,如果成为垄断的话,能够很好的成功。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在企业取得成功来讲是有很多因素的,包括人才方面,以及他的思路方面。在公司如果是属于垄断企业,比如谷歌,在公司里只有5个人或者是10个人真正了解他们公司的成功之处在哪里,而且他们是不会到处跟别人讨论这一点的。那么,像微软,大家可能认为在90年代的时候是垄断的企业,但是后来他们出现了下坡路,所以人们知道,你一定要有非常好的人才在一起工作,而且你们要有相关的人才选择的标准,你们要谈论不同的主题,同时要确保从企业垄断的性质的本身来讲,一定要确保这些信息是不会向外界进行分享的。
垄断企业通常会有一些商业模式,这些商业模式是在公司内部了解的,而不为外人所知的。在竞争中的挑战是非常多的,最终我们经常都会看到,在竞争的最后,别人总是教授我们如何来进行竞争,如何在竞争中获胜。如何能够位于别人的先列。我想,这样的故事有不同的版本,在大学教育里会有教育学的方法,在实际企业中也有这样的过程。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的一个同学在我的留言本上写过,我知道你肯定在未来能够有很好的发展,四年之后我考入斯坦福大学,学习中我的成绩非常好,后来进入了斯坦福大学的法学院进行研究生的学习,在我成长的路上会感觉到我们在不断的竞争,然后成功,然后再竞争,不断的反复这样的流程。而且我后来在美国非常好的一个律所工作,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经历。但是这个经历非常短,因为在当时每个人都想进入到律所工作,但是人们很多时候并不了解自己为什么到这个公司去,因为他们没有很好的利用别的才能,有些人想进入到这些公司,有些人想出来。在所有的这些竞争中,已经持续了很多的时间,但是我们希望能够知道如何能够去破除这种所有人在一个领域来竞争的模式。而是要跳出这样的模式来寻找一些新的领域。
如果说一定要在竞争中获得成功,这是别人告诉我们的,这是人性的一种本质,如果你模仿自己的父母的话你可能会得到这样的方式,比如说小孩都是从父母这块学习语言,文化也是这样的方式,总父母这代传递到我们的这一代来。所以我们来模仿别人的时候,我们可能总是没有办法有一些很好的突破和创新。最后总是没有从自己的角度很好的进行自主的思考,而是总是在模仿别人,这个现象也是硅谷的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非常多的有才华的创业家,他们总是和别人在同样的领域竞争,他们总是思考别人对他的期待是什么,而没有很好的想想放在更大的社会环境中来想,应该去进行怎样的一些创新来建立一个企业,如何具有创新性的想法,如何把这些想法进行沟通。有时候大家总是会从周围的环境中找一些线索或者是看一下大家对我们的看法是什么,我们如果有非常创新的想法,别人会不会取消我们等等。我想这个问题是非常常见的,所以当时我上学的时候,我就反对这样的一种观点,大家总是喜欢挑剔周围人的想法和观点。在商学院学习的过程中,这些学生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的,他们周围的人都喜欢这样的工作方式,最后大家的结果就是总是在做同样的错误的事情。
因为大家总是在模仿别人的想法或者是非常在意别人的想法,所以会进入到错误的领域。总是会赶上浪潮的*,总是没有办法进行一些创新。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家经常问我的关于技术的一些趋势,未来技术的趋势是什么,会出现什么样新的技术。这个问题回答的话非常的困难,我并不是一个先知,我并没有办法告诉大家技术会进行怎样的发展,如果说跟大家讲在五年之后会有更多的人使用手机,这个答案显然是非常愚蠢的答案。还有另外一点,有一些人有一些做法被人们过渡的重视,很多人已经在做一些事情了,在这个领域中已经有很多的竞争了,硅谷就是这样,大家总是谈论IT发展的趋势,软件发展的趋势等等。太多的人都在软件的领域工作了,云计算,大数据等等,这些领域都非常的疯狂。在这个领域,大家其实应该想想怎么样逃离这些技术和领域,所有的流行的新潮的词,你都想想是不是能很好的理解这些词的意思是什么。比如说我在建立一个新的模式,让大数据和云计算整合在一起,其实这个就是你在利用新的这些非常新潮的词汇,并且这也是给别人一种感受,就是你其实并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而是在借用这些新的流行的词汇,但是你的企业中可能并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告诉大家。所以,在这个领域中,如果出现很多这样的情况的话,也就说明过多的竞争在这里,所以这些企业并不是实现从0到1的过程,而是从1到N的过程。
有一些新的互联网的公司,它们在不断的出现,比如说一些公司在硅谷中不断的出现,这些公司很难给他们进行归类的,他们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一些企业,它们在进入新的市场领域。而且之前我们并没有想像到这些公司是可以出现的,这些产业是可以出现的。所以这就是企业从0到1的现实的情况。
还有关于垄断的一点,人们可能经常会这样想,人们都非常喜欢追寻一些非常大的市场,但是垄断告诉你,如果你想去赢得市场份额,而且在里最开始创立一个企业的时候,不要想着获得一个多大的企业份额,而是想到获得一个比较小的市场份额,这样的话,对公司来说是比较容易的。在1999年我们建立一个公司的时候,最开始我们知道在网络支付市场是非常大的,我们最开始只关注易Pay的市场上,当时在线支付的份额非常少,可能消费者只有几万人,但是在我们进入市场后几个月时间里迅速占领了40%的市场份额。对于脸书也是一样,最开始成立的时候市场也是非常小的,它们只关注哈佛大学的学生作为他们的用户,最开始的时候有些人认为这个市场非常小,所以这个企业根本没有办法很快的发展下去,或者没有办法实施,但是这个公司在最开始,哈佛大学非常受欢迎,所以后来他们很快发展的非常快,占领了很大的市场份额。通过这样的对比和比较,当你去看清洁公司的投资,我们看到了很多的演讲和介绍,都可以看到,他们面临的是数额非常大的,比如说几万亿美元的能源的市场啊,但是问题是当你是大海中的一条小鱼的时候,这个竞争太大了,所以这个根本不是你应该进入的市场,因为竞争太激烈了。比如说你要进入太阳能的市场的话,你要打败其它99%的相关公司。所以从结构上来讲,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
当然很仔细的把这些理论应用在中国的市场上可能是有一些困难,我在中国也和很多人进行的沟通,中国市场上比较好的一点是人们非常的努力,非常的勤劳,人们有非常大的抱负和梦想,有很多人进行创业。这样的话,他们建立自己公司的时候并不仅仅是复制别人的公司,而是会有一定创新的想法在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在中国的市场上,竞争对手是非常多的,你的模式非常容易被大家模仿,这个情况和美国硅谷的情况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当然中国的市场份额非常大,如果你想占据中国的市场,如果说占据了中国市场,就能占据世界前沿的位置,但是在中国这样的13亿人口当中,你创新一个新的企业,我们有的时候可能会犯清洁能源公司所犯的错误,在这样的激烈竞争中总是这样复制别人的成功模式,所以我们考虑怎么样在中国市场中从0拓展我们的业务。当我在评估公司的时候,我们同时发现找到一种模式的方式是很困难的,我分成三个部分,我评估团体,然后是他们的产品或者是技术,第三部分是商业策略,商业策略是我想说的更多的一点。因为这是实际到商业计划中比较重要的部分,这是商业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到技术方面,我们必须关注公司涉猎新的领域,有一些公司做的相当好,而且他们可能在世界范围内相关领域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我们看到在中国,在北京,如果你能够做到*的话,可能在世界范围内就可能是*的。所以我们在特定情景下取得成功的话可能会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
对于人们来说,接受一个新的产品是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去转换他们之前的思维方式,有了这样的新的思维方式,人们才能把他们的业务运转的更好。所以从技术的角度来想,我们采用新的技术,使我们的产品行销的更好。
在团队方面来说,我们有很强劲的创建者,我们有实践团队,非常强有力。我们搭建的公司,比如说在大学的环境当中,这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我们和每一个其它不同的个体进行竞争,试图得到更好的论文成绩,取得更高的分数,这是急剧竞争的环境。在公司当中对我们来说是团队的合作,如果说5到6个员工他们都很有竞争力,很聪明,问题是怎么样让大家通力协作,让他们有这样的集体意识,这就是我在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这是我所说的,当大家开创一个公司的时候,我们要考量的是怎样让一个团队发挥*的绩效。
我有一位朋友在北京,他是涉猎技术和商业领域,他给我了一个叫做钱和历史的案例,我们共同创建了一个业务,我们在不同的领域,就像一个婚姻,你可能做到的最合适的合作伙伴,把我们的业务在这样的良好关系的基础上运行。我想团队、技术和商业策略,他们是三折缺一不可的,我们需要将这三折整合起来,有的时候是我们取决于不同的情境,有的情况下技术最重要,有的情况下人最重要。但是我们需要在因地制宜,考量不同的情境,我们想它不一定是真理,但是我的策略就是0到1,不是说告诉大家都成为创业者,成为企业家,希望大家能够在开创企业的时候,创建一个成功的企业,我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从创业来说,开建一个公司很简单,但是如果能够实现企业的发展,或者是实现0到1的过程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想作为这样的论述来作为我的结语,对中国的愿景描述,我想说的是有两种进步的方式在21世纪,就是融入到全球化当中,模仿他人的成功方式。第二种就是我们进行技术的创新,对于两种方式而言,都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随着时间的发展,在这样的进步当中,我们需要参与全球化当中,需要效仿他人的成功。但是在中国当然还有我们在全球化的进程当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比其它国家做的都要好,在历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我们所参与的全球化以非常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的,这是一个非常非凡的成就。但是,与此同时,同时还有一些限制因素,限制因素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中国总是复制山寨版,也有其它国家在效仿中国。所以,这样的方式会成长进步的空间会小。我们需要考量其它的方法怎么样能够更进一步成长,所以人们需要反思,我们怎么样推进未来,需要进行不同的评估,你可以把中国和日本进行比较,可能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比较,因为日本在之前也是总是采取效仿模仿,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当中采取这样的策略。如果中国和日本相比,可能是像日本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人均GDP,我们不需要在这样的情景下,这样的经济形势下可能模仿就够了,不需要考虑0到1,不需要考虑创新,但是日本也有问题,在它模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没有创新,所以停滞了。现在随着时间,现在所有的百分之百的事情都是模仿,所以它的经济停滞不前,进入到了一个瓶颈。所以中国在全球化的情景当中,我们需要考虑到中国怎么样才能打造出新的产品,才能进行新的创新。我想中国是一个创新能够发生的地方,大家都会有更多的人打造出更多的创新产品,我想这是一个愿景。
20105起
融资事件
4314.04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012家
企业
3269家
涉及机构
499起
上市事件
5.33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