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空,他就约上几十个骑友,和他心爱的“钢铁情人”驰往心中的“麦加”。
汪浩是个十足的哈雷迷,担任北京嘉丰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后,骑行的时间变少了,但他坚守的哈雷精神却没有改变。前者是机器与人性的融合,后者是硬件与软实力的互通。
“勇敢、创新、思考”汪浩说,正是嘉丰达的这种企业文化吸引着他,也指引着平台上的每一个人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资产管理人容易给人一个冷酷高效投资机器的印象,但西装革履,文质彬彬的汪浩说是匠心独运的产业园区设计师更合适,而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机器与数据的信教徒,另一个是资源平台运营者。
车载人,人控车。骑行如此,运营园区也如此。
园区河洛图:轻重资产搭配布局
在土地开发模式占主流的产业地产行业里,嘉丰达运作产业园不同于其它。做设计师,便要懂得融合方方面面:产业导入,金融投资,开发建设是嘉丰达园区成功运作的三驾马车。
正如汪浩自己评价的那样:“我们是一群勤于思考的人。”
得益于园区设计、开发以及金融等各领域二十多年的工作经验,在嘉丰达成立之初,汪浩及其他合伙人便知道长期资金是制约产业园区发展得一个根本问题。也因此,嘉丰达一直在产业园和金融两个板块同时加码。
“在金融领域作为私募基金管理人,我们发起的几支私募基金,有的是房地产私募股权基金投向开发的项目,也有投向收购的项目,由我们的团队主动管理运营。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P2P公司平台和*平台,为园区企业及其上下游的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金融支持。”汪浩说。
目前,嘉丰达也正在申请成立小额贷款公司,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增加园区的运营能力,而这些服务,并不止于金融。
汪浩说:“我们正在做线下交流平台和线上互联网平台的结合,命名为“周围”。之所以这么叫它,是希望在这两个平台之上去引进专业的机构来提供服务。”
在手机里,“周围”是一个APP,利用它,园区的每一个企业、每一位企业家、每一个员工,都能找到他所需要的金融、法律、人力、衣食住行的资源。这边是发动周围的力量,让“周围”服务“周围”,“周围”共享“周围”。
园区设计师,自有他的点金术,与其自己去打造一个服务平台,不如搭建一个资源整合平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汪浩如是说。
汪浩表示,未来十年,中国产业园区产业升级是大背景,内需型社会和互联网的冲击,产业园区会有一次发展机会。
园区生意经:“硬件+软实力”同发展
工业园区的孤岛时代已经过去,产城融合的新理念让企业对于现代产业园区的要求,从单一的工作需求发展到衣食住行、文化娱乐、交通便利等。
业内似乎已达成共识,没有服务和运营的园区,就没有招商的底气。更有甚者,本应是增加园区实力的服务项目,却间接变成招商噱头。
热爱哈雷的人有个共性,世故但不世俗,在大部分人鼓吹运营和服务可呼风唤雨时,作为产业地产的业内人,汪浩觉得自己该站出来给出客观的评价。
“很多人说园区服务多么重要,这个我不反对,但并不是园区服务好了,就一定可以做成功,毕竟产业园与商业和住宅还是完全不一样的产品。”
汪浩说,“企业选择入驻园区时,首先考虑的是区域、产业聚集、政策支持力度等,服务是入驻以后提供的人力、财务、法务、金融等锦上添花的事情,这是我们做了这么多年产业园区之后的切身的体会。”
结论是,园区的运作成功不仅需要服务运营等软实力,同时也需要区位、产业聚集等硬件元素。
园区设计师的下一个作品,就是位于天津武清高村产业园区的智汇广场项目,一方面迎合了武清区域以高新科技创新型企业为主的定位,一方面以嘉丰达一贯的特色提供软性服务,不仅包括物理空间上的生活设施共享、办公家具共享,还有“周围”产品的再次延伸。
园区还魂丹:定位不清急需转型
浩浩荡荡的前行中,中国的产业地产之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最为严重的是空置和烂尾。这样的园区在建设之初,或是开发商圈地的借口,或是地方上冲业绩的垫脚石。
“问题在哪里?”
“重复建设和产业定位不明确,或者产业定位跟所在的区域产业结构不符。”
中国所有的三四线城市都建设开发区,开发区建设产业园,产业园做的项目普遍是高新技术和生物医药以及新能源等,不可避免的出现定位重复与产业同质化。这样的园区往往会出现招商困难,空置率高等问题。
当下,中国整体经济处于转型期,从以往的经验来看,经济转型后,产业结构也会相应调整。
如果把经济和产业比喻成一塘水,产业转型和升级就是有一只手把水塘重新搅一遍,搅完以后,鱼就有可能从这里游到那里,从那里游到这里,这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过程。也是每个开发区或是产业园区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园区重新定位是新生的必然途径。”汪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