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VC大裂变:细数三十大离职自立门户投资人,谁最有望接班沈南鹏、熊晓鸽?

这波裂变无疑也将诞生一批优秀的投资机构,未来的红杉、高瓴或许就在这些VC2.0中。与第一次裂变的前辈不同的是,他们拥有更充裕的募资环境、更多的项目选择,当然也有前辈们当年无法想象的激烈竞争。

  中国创投行业正在经历第二次裂变。第一次裂变发生在2005年前后,沈南鹏、张磊、徐新自立门户,诞生了如今声名显赫红杉、高瓴资本、今日资本、经纬中国……这批当年的新生代投资机构迅猛成长瞬间改写了中国VC行业格局。  

  2014年到现在,一大批知名投资人自立门户,第二次裂变明显比第一次声势来得更为浩大,很多机构为了留下优秀的投资人,增加晋升机会,调整激励机制,但是这波离职创业的热潮似乎难以阻挡。

  毋庸置疑的是,这波裂变无疑也将诞生一批优秀的投资机构,未来的红杉、高瓴或许就在这些VC2.0中。与第一次裂变的前辈不同的是,他们拥有更充裕的募资环境、更多的项目选择,当然也有前辈们当年无法想象的激烈竞争。

VC2.0批量化诞生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去年,仅仅中关村就有40000家企业诞生,融资需求暴增,相应地,VC也在批量化的诞生。

  几乎每个月都有明星投资人离职单干的消息传出。

  7月1日,原CA中国董事总经理戴周颖启用了他的新身份:引力创投创始合伙人。6月24日,原经纬创投中国投资董事胡海清和陌陌高管成立浅石创投。2008年,胡海清追随张颖从美国中经合出来,7年后他自己自立门户。5-6月,IDG合伙人“90后明星专业投资人”李丰被传出离职,创办FreeS资本。3月31日,原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刘二海,正式从供职了12年的君联资本离职,创设愉悦资本,跟刘二海一起离开君联资本的还有他的老同事原君联资本投资副总裁李潇和戴汨。

  另外,一些投资机构一分为二,分拆成2-3家机构。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江苏高投,2014年,国资背景的投资大鳄江苏高投国企改制,拆分出毅达资本和邦盛资本。毅达资本承接江苏高投以往全部投资业务,邦盛资本另起炉灶,独立募资并于年初接下了规模百亿的新基金沿海产业投资基金的管理任务。两家机构在投资决策和回报分配上都采用了市场化运作机制。

  青云资本分家的消息2014年放出,实际发生在2013年末。青云资本是清洁能源和环保领域知名的一家专业化投资机构,同时拥有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由于投资导向不同,虽然在同一行业,但是协同作用并不明显。青云资本的人民币基金分离出来,取名青域基金,分家后双方获得了更多自主权以及灵活度。

  这些2.0VC机构的特点是,创始合伙人通常拥有非常丰富的投资经验以及漂亮的投资案例。长期在一线看项目,风口敏感度高。新机构投资决策机制灵活。

  另一个趋势是,2.0VC对于投资领域有一定的聚焦,并逐渐走向行业专业化。比如,鼎晖高级合伙人王晖和软银中国合伙人赵刚创办的弘晖资本、华兴资本执行董事刘浩和联想之星投资副总裁丁亚猛创办的浩悦资本,都是专门投资医疗健康领域的专业化基金。

  “这是市场上供需匹配的自然选择。”红杉资本董事总经理王岑认为,不少新基金的诞生其实是投资市场的补位,当原有的机构无法满足新兴创业者的需求,就会诞生新的供给方。 

LP2.0群体出现

  当前,VC基金的资金来源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些母基金发现,很多VC已经不要机构的钱了,或者说不那么急迫地希望从母基金募资了,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新基金的LP大多来自这些投资人之前曾投资过的成功项目,这成为催生新基金成立的关键因素。2014年从红杉离职创办源码创投的曹毅说:互联网行业的资金正在变得越来越多,企业上市之后,创始人以及高管开始考虑如何配置他们的资产,他们认为最好还是反哺到这个行业,这是他们热爱的,也是无限看好的具体行业。

  戈壁资本合伙人徐晨说:现在好多VC确实和原来的做法不太一样,有点像众筹。在国内,一些上市公司的老总们很容易就找到一个所谓新生代的机构,把钱投在里面,然后新基金就开始运作了。这的确是一个现象。

  实际上,老牌LP们也愿意为新基金投资,有很多LP正是由于挖掘了新的投资人,出来做了不错的新基金,他自己作为LP,也跟其他LP相比获得了竞争优势。某老牌LP,一直是红杉、IDG等等一系列大牌VC的投资人,他们这两年也在密切关注中生代明星投资人的动向,现在,这家投资到2.0机构的资金量已经上升到了其历年来投资中国VC市场总额的1/3。

  “投资人为什么愿意给钱,因为他能挣到钱。”刘二海说。所以VC2.0的批量化诞生不只是GP个人的因素,同时也有他们身后投资人的推动作用。

  不少LP的心理是,即便不是大额配资,也会投一点进去,就像VC投资创业项目一样,不可错过未来的红杉、IDG。

  对于投资人来说,募投管退中的后三项是他们的日常工作,而募资能力是投资机构的核心能力,当募资环境好,拥有可预期的意向出资方,可观或者可控的募资额度,一个GP便拥有了敢于自立门户的先决条件。

VC的增长方式:单细胞裂变

  A股注册制的预期、并购市场、新三板的火爆为投资机构提供了更多的退出可能。在募资、投资、退出通道都史无前例地畅通的当下,不创设一家基金似乎都“对不起自己”。

  这些确实是客观的催生因素,但是更关键的是,VC是一个无法特别扩张的行业。

  即使再大牌的VC,也很难做的规模太大。美国最成功的VC,新的合伙人也就五六个(规模扩大后合伙人会分层级,会分老的合伙人和次一级的年轻合伙人)。在国内,一个基金最多七八个合伙人,不能再多了,每个合伙人带2-3个人,也就是30-50人,已经是一个早期基金的极限了。很多小基金最多扩充到20人,就不会再去扩充了。

  刘二海认为,对于VC行业来说,100人是裂变的一个槛。达到或者接近这个规模的VC仅有历年排行榜榜单上顶尖的那几家:IDG、红杉、君联资本等,而从这也是近年诞生投资机构最多的原产地。

  除了红杉、IDG、经纬、深创投、达晨等等这些大的平台型投资机构,绝大部分的VC还是组织结构相对简单,投资人团队规模较小,管理资金量有限的“单细胞生物”,他们的增长方式更是裂变。

  最近沈南鹏也说,红杉6、70人的投资团队其实已经挺大了,管理有很大的挑战。投资这件事不是大公司能做好的,还是要保持小公司扁平和高效的文化。

  已经形成共识的是,VC裂变是一个必然现象。中国的VC行业从2000年初真正开始,现在很多创始人年纪都不低于50岁了,近年来的投资业绩大多是由中生代投资人创造的,这些年轻投资人,无论是从财务的回报上,还是从投资决策的影响力上,希望都有更大的话语权,独立出来是必然的。  

老牌VC的方向:航母式转型

  “老的风投,都在思考新的模式。” 近年来,传统大的投资机构要么被分化,要么走向平台化。老牌美元基金投资机构美国中经合正在考虑以创新的组织架构来做人民币基金,中经合董事长刘宇环在近日接受《投资界》采访时表示,“深创投做母基金是很正确的,就像赛跑,老人肯定跑的慢,但是子基金跑得快,那母基金就可以在后面给子基金加油,我认为这是一个创新突破的模式。我很看好他们的做法,我们未来也将朝着这个方向走。”

  与深创投具有相似国资背景的另一家巨头,中科招商最近也在积极谋求向系统性平台转变。近日,中科招商掌舵人单祥双向媒体披露了其对中科招商发展的终极构想:构建资本的全产业链和要素的大系统平台,不是简单地将投资前移到VC或天使阶段,而是从种子基金、天使基金、VC基金、PE基金、并购基金、政府引导基金六种资本联动。

  而红杉、IDG、经纬这样的市场化的投资机构,早已开始了平台化转型,先后提出“红杉Family”,“IDG自由人”,目前来看,其平台化有三种方式,1、赋予细分行业的投资团队独立决策权;2、成立合作基金,在GP层面分股权;3、机构本身系统性上升为LP,与投资团队形成上下游关系。同时,机构本身立足于VC、PE,向早期天使投资,后期甚至二级市场延伸,大型VC机构的全产业链模式正在形成。

3年内VC格局将剧变

  涌动的浪潮背后是中国VC行业新一轮格局变化的开始。

  “VC2.0时代从2014年开始,未来9-10年将是VC2.0的大时代。”清科集团董事总经理符星华认为,“历年最佳VC榜单中前50位的排名,70%都将发生变化。在2014-2016年没能做好布局的老牌投资机构,将很快淹没于这个时代。”

  资本的流通速度将比以前快得多,机构的成长速度也在加速。符星华举例说,高瓴资本管理资本量从120亿美金到200亿美金只用了12个月;天星资本从0做到400亿资本只用了1年半;九鼎从2007年-2014年,7年时间做到了1000亿估值,未来3年,做到1000亿规模的VC将有很多家。

  “强者逾强,弱者逾弱,专者逾专”,未来新的VC巨头或许就在下表中,而且,此时此刻新的机构还在不断诞生。  

来源: 《投资界》根据网络公开数据整理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