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大批中国企业正“走出去”,将至少持续五年!

“今年会是中企海外并购的又一个高点,预计下半年还会有新的大的交易发生。”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业界认为,2016年,海外并购仍将增势迅猛,且有望打破过去多项纪录。

  6月14日,摩根大通发布《日益增加的中国境外并购》报告:今年前4个月,中企对外收购的交易总额达960亿美元,已超过2015年全年的590亿美元交易额。而此前商务部于5月底发布的数据也显示,今年前4个月,中企对外非金融类的直接投资达600.8亿美元,同比增长71.8%。

乾立基金认为,以制造业为例,随着中国经济和企业的发展,一些企业开始向国外出口产品。“在海外拥有生产和销售网络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建,一是海外併购。自己建难度较大,有时效果不理想,因此海外并购成为捷径之一。”普华永道合伙人张国俊分析。

  “今年会是中企海外并购的又一个高点,预计下半年还会有新的大的交易发生。”多位业内人士指出。

  业界认为,2016年,海外并购仍将增势迅猛,且有望打破过去多项纪录。

海外并购的“那些事”

  仅2016年,海外并购领域就发生了这些“石破天惊”的大事:

  1月,万达以230亿元收购美国传奇影业公司。传奇影业曾经出品过《蝙蝠侠》系列、《宿醉》系列及《盗梦空间》、《环太平洋》等著名影片;

  2月,中国化工集团宣布以430亿美元收购先正达。先正达是全球*大植保公司,第三大种子公司,它拥有雄厚的技术研发实力,能提供整体性的植保解决方案和先进的生物育种技术,在全球90多个国家拥有28000名员工;

  5月,美的宣布报价45亿欧元(约合50.6亿美元)收购库卡。据了解,作为“全球四大工业机器人企业”之一的库卡,是全球*家为冰箱、洗衣机制造提供自动化焊接设备的企业,也是德国大众、奔驰汽车的机器人焊接设备供应商,更是全球*个六轴机器人的发明者;

  6月6日,海尔收购GE家电业务的交易正式完成,最终定额为55.8亿美元;

  6月7日,苏宁正式宣布旗下苏宁体育产业集团以约2.7亿欧元的总对价,获得国际米兰俱乐部约70%的股份。这桩收购,是中国足球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苏宁收购米兰国际

  除此之外,近日,据华尔街日报援引消息人士的消息:腾讯接近用90亿美元从软银手中购买芬兰游戏开发商Supercell的大多数股份,若交易成功,将成为腾讯史上*的一笔海外收购。  

全球经济低迷,中企海外并购却愈演愈烈

  安永和普华永道等专业机构日前发布报告:在全球经济低迷中,中国的对外投资不但一枝独秀,而且还在未来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同时,据摩根大通发布的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并购交易量达5万亿美元,其中就有15%来自于中国。而且,从2013年至2015年,中企的并购交易额也从2590亿美元增长至7350亿美元,翻了近三倍。

  就投资目的地而言,欧美等成熟市场仍是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的最重要目的地。

  欧洲

乾立基金发现,以欧洲为例,尽管欧洲的语言、文化、法律存在多元性和复杂性,但欧洲凭其透明的法律环境、稳定的投资环境、先进的科技等因素,吸引了大批来自中国的国企和民企。并且,2013年以来,随着欧债危机的深化,欧洲众多企业走上了出售之路,其中不少还是拥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技术积淀的知名品牌。

  专家认为,相比其他地域,欧洲市场显得更稳定、投资回报更好,投资机会也更多。

  另外,“一带一路”地区也是未来主要的投资方向。

  据统计,在政策的鼓励下,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表现抢眼,直接投资合计148.2亿美元。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实施,六大国际走廊和五大重点领域的布局也会逐渐清晰。

  从投资主体来看,民营企业与上市公司愈发耀眼。2015年,民企海外并购的交易数量继续领跑,较2014年增长46%,且是同年国有企业交易数量的2.5倍。上市公司,更是中企海外并购的主力军,2015年,上市公司海外并购交易量占比达58%。

  业内人士表示,近几年来,海外投资并购主体已从国有大中型企业转为以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

  而且,近几年间,“走出去”的企业所在行业,已从传统能源、矿业一家独大的格局,逐步转向制造业、消费品行业、TMT等多个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摩根大通表示,中国上一轮的并购行动,更多是局限在资源类产业上,包括石油、矿业和大宗商品,以及对金融产业的并购。而现在,中国并购的触手几乎涉及每个行业和领域。近年来,工业、高科技、化工、消费品等诸多行业,均有超10亿美元的并购项目出现。

  消费领域

  “在规模较大、重要性较强、对产业影响力较为深远的并购项目上,越来越多的出现中国并购的身影。”摩根大通相关负责人认为。

海外并购的动因

  据统计,2011年至2015年间,中国对北美和欧洲的并购金额分别增长了137%和98%。如此惊人的增长,与这几方面的因素紧密相连:

  首先,中国国内的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开拓国际市场和高端转型的迫切需求,正驱动越来越多的中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本。

  其次,中国经济正从出口型制造业经济向科技、产业技能及消费驱动型经济转移,而内生性的增长正在放缓,中国企业开始转而寻求通过境内外的并购来提升增长,从价格方面来看,国内高性价比的资产较稀缺,从而推动中国公司寻求海外并购;

  再者,中国政府积极完善对外投资战略布局,提供财政、金融等配套支持,搭建合作平台,引导和推动企业“走出去”。

  最后,人民币汇率仍将承压,企业希望加强海外优质资产配置,以抵御风险

  业界认为,随着时间推移,中企的海外并购活动增势将持续强劲,而真正的中国跨国企业也将陆续出现。

中企并购:有“侵略性”!

  埃森哲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全球并购案例中,共有58%为企业创造了价值,而在中国企业中,这一比例只有46%。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企的大部分并购并未带来价值呢?

  在埃森哲全球并购业务主管看来,大多数中国企业在并购前并未建立一个清晰的并购策略规划,而把过多精力放在了并购交易本身。例如,在原材料、房地产、技术这些处在高整合度的行业中,很多公司忽略了“并购并不能直接达到扩张目的”,交易完成只是一个艰难过程的开始。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缺乏经验的表现。

乾立基金发现,与欧美企业的并购不同,中企的大部分并购都是为了实现增长并成为一个行业的整合者;相反,欧美的更多并购是一种“放弃战略”——通过出售自己的部分业务,来实现更优化的投资组合。

  而且,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企也不时“触礁”。此前,安邦140亿美元竞购喜达屋酒店,不了了之;美国快捷半导体公司同意接受另一公司23亿美元的报价,却无情拒绝了报价高出10%的中国买家。

  从单笔交易额20亿美元以上的超级并购来看,2015年年初至今,交易规模排名前20的中企并购仅完成7宗,中途退出的有4宗,其余9宗尚待完成

  另外,在安邦与万豪争夺喜达屋的收购案中,尽管安邦最终退出,但我们也清晰看到,中国企业的出价,往往被海外媒体用“aggressive(有侵略性)”来形容

喜达屋酒店

  例如,很多中企往往会要求100%控股,这经常引发对方很大的戒心。因为完全的控制会让对方失去安全感,并很容易受到来自工会的阻力。而且,即使付出很高价格拿到100%的股权,但核心技术还是拿不到。业内人士认为:“核心技术拿到了,转化到国内还有一个过程”。

乾立基金认为,中国企业的大笔收购,也让很多人回想起80年代日本企业在海外扩张的历史。

  1985年的“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海外收购对于日企来说显得非常“实惠”,其中,三菱地产以14亿美元收购美国地标性建筑洛克菲勒中心80%的股权,被看作日本海外投资狂潮的重要标志。而在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企业的投资狂潮逐步退潮,大量投资在此后被证明是盲目的。

  与当年日企相似的是,在如今的海外并购过程中,大多中企表现出“土豪式”作风、抄底心态,却没有清晰的战略思考。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中企普遍的经营状况不佳。

  对此,长期研究中国的马里兰大学商学院的AnilGupta教授提议,“不要急于并购高端技术和知名品牌,因为这需要高度的管理全球化企业的组织能力”。

  另外,“我的建议是盯着一块相对细分的标的和市场活动,在这个领域投入很多的精力,而不是试图看大面积的市场交易和标的。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效果也不见得好。”高盛集团并购部门联席负责人认为。

  摩根大通银行董事总经理、亚太地区副主席也表示,对于中企来说,在海外投资过程中,有很多经验教训可以吸取,“比如说价格,中国到海外投资是不是出价太高;投资成功后,怎样把两边企业融洽地合并成一家;中国管理层怎样适应西方公司运营的节奏、习惯、传统等,都是中企需要考虑的问题”。

  但总体来看,海外公司还是欢迎中国公司去投资,因为这些公司需要资金,且中国市场又很庞大,被中企收购后能打入中国市场。

不容回避的“高杠杆”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中企的海外收购,其实是一种“借债收购”。英国《金融时报》在一篇文章中测算:2015年的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案中,仅有华为等6家企业的杠杆率低于3倍的“中等值”,而中国企业的杠杆率“中位数”则为5倍,这已可被称为“具有侵略性”,更别提某些企业的杠杆率已超100倍!

  对中资出海持续调研多年的某基金董事长表示,中企海外并购整体而言体现出“高杠杆、高溢价、低绩效”的特点,且对并购项目的估值比全球平均水平还高出约36%。

乾立基金认为,高杠杆收购,必须要进行大量融资,由于涉及海外收购,多数中企会选择美元或欧元方式进行融资,而其融资方式多为银团贷款或在海外市场发债,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赌的是被收购的海外企业能迅速创造足够现金流,否则其自身将面临愈加严重的债务负担。 

  所以,“政府可以加大对走出去企业信息的指引,特别是在国别的风险、企业落地后的保护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咨询服务。在对外投资中更加透明、复杂、高效、可靠的信息至关重要。”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认为,海外并购遇到各种问题是一种正常现象,未来或成为常态,中国企业在收购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 

练好内功:并购融资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今后要练好四项内功。

  一是要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架构,防范管控风险。这是收购方实现对被并购企业公司管控的关键基础;

  二是要明确财务管理要求,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三是要稳妥推进业务协同,逐步获取协同效应。这是众多企业实施海外并购的战略意图所在;

  四是要重视沟通及文化整合,激发核心团队积极性,加快中方国际化人才队伍培养。

  可以说,海外并购是一门交易结构复杂、资金巨大、风险较高的战略操作,需要“走出去”的企业实施多部门协同作战,其中,关于并购资金的安排是重中之重。

  1、资金来源

  海外并购涉及大量资金,主要有三种途径:自有资金、债务融资、股权融资。

  2、资金支付

  海外并购,可采取现金、股份、或“现金+股份”作为支付方式,目前以现金支付的案例居多。但是,现金支付是一种买断行为,被收购公司的原股东将退出其企业,因此无法享受收购方将目标资产整合后产生的溢价收益。而且,采用现金支付,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资本运作

  业界人士认为,现金容易达成交易,但“现金加股权”的模式将更有助于并购者与被并购者之间的合作共赢。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融资方式,是利用海外目标公司的现金流为支持,以获得当地银行信贷的资金,例如,2015年中国化工收购意大利倍耐力的并购案中,该交易资金就是用目标企业的现金流作抵押,从而成功地在当地市场进行了债务融资。 

  普华永道合伙人张国俊分析,海外并购热潮的出现还与欧美经济不景气、资产价值评估相对较低有关,这为大规模海外并购提供了机会。张国俊预计,并购潮将持续五年,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才刚刚开始

  2016年迄今,中国跨境并购的成交领域主要集中在工业品、消费品、TMT(电信、媒体、科技)和房地产。值得注意的是,电信、媒体、科技行业逐渐成为跨境并购的新宠。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投资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相关上市企业

相关机构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