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中国电影保底发行之风盛起,长远危害OR大势所趋?

事实证明,保底发行的确让新公司拥有了挑战资深公司的机会,并成为一些跨界资本及影视新贵快速切入影视行业的捷径。相反,如果不保底,那些资深影视公司就会被凶猛的进击者通过高额保底把主动权抢走。

  截至6月30日,2016年上半年的内地票房以246.86亿元收官,相比去年同期仅增长了21.2%。虽然依旧保持增长态势,但涨势平缓了很多。

  与票房一道倍受关注的,是时下业界盛行的保底发行。目前,成功而神秘的《美人鱼》、引起轩然大波的《叶问3》,以及冯小刚还未上映的新片《我不是潘金莲》,都采用了保底发行的模式。

好项目或者大项目,片方多会提出保底发行。”某影视总裁声称。

“提前支付”的票房

乾立基金认为,保底发行,指的是发行方为投资方担保影片的票房收益,由发行方预先垫付票房。这种情况下,不论电影的实际票房如何,投资方都会提前拿到收益。但是,如果电影票房超出保底数字,则分账比例会对发行方更有利。

  从制片方角度来说,电影回款周期长且不稳定,如果能在上映前拿到现钱,心里会踏实;对于保底方来讲,也有了提高分成比例的机会。但是,对于发行方而言,电影本是高风险产品,为一部电影的票房担保,相当于在给赌博的人做担保,风险便会加倍。如果电影实际票房低于保底票房,发行方需按保底票房计算,向投资方支付费用。

  据了解,在中国电影的票房分账中,制片、发行、院线、影院都要分一杯羹。如果没有保底发行,发行方在票房总分账中所占据的比例就会很低,而有了保底发行,发行方便可分得保底之外的更多票房收益。

  按照惯例,一部影片的总票房,扣去上缴国家电影专项资金的5%和与3.3%的税费,剩下的91.7%,其中的55%—57%资金留给院线,43%-45%则是投资方收入。一般而言,投资方会从中自己的分成中,抽取5~15%再分给发行方。

  如果选择保底发行,超出保底票房的收益部分,发行方将根据保底协议拿到高于惯例的分成比例。

  而且,现在电影发行公司们“惊讶地”发现,如果不做高额保底,几乎就无法触碰到那些市场内的一线制作,不但没法“一战成名”,还可能因此长期缺席热门档期。

  所以,保底发行模式目前已有“洪水泛滥”之势。

  其实,保底发行借鉴的是欧美成熟市场的“完片担保”制度。对于国内不少观众来说,“完片担保”还是相当陌生的概念。不过,在影视业发达的国度,它早已是业内一套成熟机制。

  完片担保,指的是完片担保公司与银行或投资人之间进行合同缔约的保证担保,用以确保所投资电影作品能按时按预算完成制作并交付。简而言之,它就是防止“烂尾电影”的出现

  在中国,多年前张艺谋在拍《满城尽带黄金甲》时,就从美国聘请了专业的担保公司。

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过,这种制度在中国落地仍有难度。专家说:“一方面,中国电影目前是导演中心制,完片担保却是更倾向于制片人中心制。另一方面,中国电影的制作、宣传、发行等链条往往是切碎的,这对一条龙式监督服务的完片担保来说较难落地。在此前提上,‘保底发行’反倒成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成了完片担保的中国变种。”

长期可能带来危害

  不过,业界认为,长远来看,保底发行带来的危害可能很大。

  某影院管理集团董事长认为:“保底发行,一定是看好这部电影,认为有利可图,但电影发行永远没有一定规律。而且,现在的保底发行让制片成本越来越高,一旦保底的票房不好,还会产生官司。

  华谊影业CEO叶宁也说:“保底发行只是一种行业不成熟之时,大家寻求安全感的一种权宜之计、一个短期的现象。采取这种简单的方式就是追逐短期利益。

  如今,保底发行已演化成发行公司通过票房买断抢片的“粗暴式竞争手段”。

  而且,“为了实现保底,票房可能作假。还有一些发行公司和制作、电影院连成一线,在遇到对手片子时,电影院就可能不排或少排。这些对电影行业是有损害的。”业内人士分析。

  2016年的保底发行热中有个十分明显的现象:一些刚完成大笔融资或试图突击上市的影视公司正是保底发行的忠实拥趸。相反,一些在电影圈的老牌“玩家”,反而不愿意主动参与眼下的保底发行热潮。然而在巨浪裹挟之下,又不得不被动应战,参与保底发行“赌局”。

  在好莱坞,制片方与电影院的合作方式一般有3种:议定保底价、一口价及分成。一般来说,制片方的平均收入占到上映时期整个票房收入的50%,影院则将获得剩下的一半。专家认为,这种“片方院线对半分账”显得更加公平,因此,好莱坞电影也没有“上映期限、密钥延期”一说,他们虽采用保底分成方式,但并未发明“保底发行”这一名词。

  另外,在中国,参与保底发行的多是行业新贵,他们往往拥有资本背景,且把电影看做投资的产品标的。如果其投资出现大面积亏损,资本则很可能迅速撤离电影市场。

  众所周知,中国电影行业的制作能力和人才原本就不足,一旦热度下降,可能会让“行业拐点”提前出现。

虽有瑕疵,保底发行或将持续下去

  综上,保底发行虽然风险不小,但在某些业内人士看来,这依然是大势所趋

  尽管中国电影产业在近几年产生了爆发式增长,但产业基础并不完善,电影制作水准、产业链结构都相对滞后

  在优质影片稀缺的情况下,一线影视公司完全有能力垄断优质大片的投资和发行。这也是为什么一线大佬不愿参与高风险保底,而一些新兴影视公司反而大力拥护保底发行的原因所在。

  事实证明,保底发行的确让新公司拥有了挑战资深公司的机会,并成为一些跨界资本及影视新贵快速切入影视行业的捷径。相反,如果不保底,那些资深影视公司就会被凶猛的进击者通过高额保底把主动权抢走。

  另外,对于一些新一代互联网化的电影发行公司,其盈利模式并不在票房,而在海量用户。所以,他们不准备靠发行赚钱,而是赚取用户,获取的是附加在电影与观众上的增值服务收入

  据预测,未来几年,用户通过互联网购票将占到电影票房的80%以上,而互联网化的电影发行公司为与一线大佬抢夺一线大片,就会支付高额保底,甚至会为影片免费发行

  同时,对于制片方来说,这更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如果有人愿意高价保底,制片方不仅可在电影上映前拿到收益,而且还能用这些钱继续周转,拍摄更多的影片

  因此,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如电商一般,虽然它们向公众贩卖了不少假货,但大家却依旧离不开它们。

乾立基金认为,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资本与影视的关系将会更加错综复杂。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投资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相关上市企业

相关机构

影视视频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