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微信又抽风了?付费阅读真的走得通?

一众内容创业者又开始唱「春天来了」,又开始相互打鸡血,号称付费阅读在微信这个生态上能走通。我对此是怀疑的。因为两点:1、微信不是个深度阅读的地方。2、人们不会持续地为碎片化知识付费。

  近来微信一直抽风,周末又有付费阅读内测的图片流出,似乎暗示人们付费阅读真的来了。

  一众内容创业者又开始唱「春天来了」,又开始相互打鸡血。这时必有几个脑子清醒的人说:这是微信在进一步筛选内容,利好都是专业作者的,关你营销号什么事?

  没错,付费阅读对垂直公众号的好处,必然大于营销号。但这只是比较优势,可能在*优势上,两个都是输家。因为它存在的前提是:付费阅读在微信这个生态上能走通。

  而我对此是怀疑的。因为两点:

1、微信不是个深度阅读的地方。2、人们不会持续地为碎片化知识付费。

  我们不妨来设想一下微信付费阅读的功能设计。

付费阅读就两种形式:包月/年订阅和单篇付费。

  前者是一招险旗,可能会让微信的人设崩塌。时下所有软件都想占据信息入口,微信虽然本质上是个社交软件,但凭借社交链已然是全国*的内容生产平台。推出按月/年订阅,意味着它将完全成为一个资讯阅读软件。而今大部分「远离朋友圈」言论的根源就在于此。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社交不再纯粹,夹杂信息后它会变得异常累赘。「克制」一直是张小龙做产品的理念,如今背道而驰真的没关系?

  后者的本质是批量化生产罗胖和马东。近年来,微信公众平台的每次改版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让优质内容更好地露出。显示阅读数、开通原创/打赏入口、折叠公众号等,都在检验粉丝的忠诚度。现在,已经有不少专业作者成为垂直领域的小咖,完成了罗胖卖书前的粉丝积累。微信想造一个钱袋,帮他们走最后一步。

  可这一步并不好走。人们肯为罗胖和马东付费,一半是由于想获得专业知识,一半是源于他们的「魅力人格体」。今天有大量免费的垂直网站,专业知识不难获得,可所谓的「魅力人格」不是人人都有。也就是说,后者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而每个细分领域,只有Top1有这样的吸金能力。大部分专业作者,该吃土的还是吃土。

  更进一步说,即便知识网红可以被复制,他们的生命周期也不会很长。原创内容不可持续,这个问题可以通过PGC来解决。但还有个「不持续」问题无法解决,即:碎片化知识的价值不明,人们为其付费的意愿会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比起「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大道理,电子书上系统化的知识,更值得买单。

  付费文章的分享机制也是个大问题。我所想到的模式有三种:

一是禁止分享。这样优质内容会被围起来,以后朋友圈将充斥标题党、鸡汤和段子。微信公众平台前功尽弃。

二是全付费分享。别人得花同样的钱,才能阅读到你分享的内容。这样阅读效率会很低。可以预见的场景是:朋友圈里的文章十有八九我不感兴趣,好不容易看到一篇主题尚可的,结果要付费。而我对这位作者不了解,为了避免买到次品,还是算了。所以一轮下来,我在朋友圈没读到一篇好内容。

三是半付费分享。一种是类分答模式:分享者和作者共享收益;一种是类得到模式,前5个好友免费抢读。这两种方式既能解决「禁止分享」的封闭问题,又能解决「全付费分享」的效率问题。看似不错。可仔细一想有很大空隙可钻,比如建一个小群,大家都间接购买,类似「团购」。再进一步,就是盗版。

  所以不管是在功能本身,还是在模式上,微信付费阅读都存在很大疑点。另外,根据周末的传言,付费阅读的收益全部归作者所有,这一功能对微信到底有多大好处也不确定。

  对微信这样的社交巨头来说,一个新功能必然受到诸多限制。内容创业者们与其想着如何应对,不如沉下心来想想如何让自己的内容增值。不靠平台,自带价值的内容,才是真正的好内容。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亿欧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社交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