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里约华商“闯关”20年:奥运来了,钱在哪里?

旅居里约这座城市超过百年之久的华商,几乎都延续了“国际贸易-批发-零售”这条商业道路。但是眼下,受大宗商品持续低迷影响,外加政局动荡,巴西这一南美最大发展中国家GDP连续两年负增长,深陷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

  1997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十五第二天,上官建峰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

  那天他离开故乡浙江青田,从北京飞往2万公里之遥的巴西里约。在那之后,他和两万多名里约华商一样,开始从中国进口百货,转手卖给巴西消费者。凭借着勤奋、勇敢,上官建峰在这里低调扎根近20年时间。

  2016年奥运会如期而至。随着中国代表团的到来,当地的华商们变得忙碌起来:接机、送机、进场为运动员加油助威、为中国之家招募志愿者。甚至,当一位60岁的中国老人花了7年时间从徐州骑行至里约时,里约华人联谊会还为他提供了住宿和比赛门票。

  里约华商的忙碌,却并未让他们在巴西奥运带来的旅游收益中获得红利。

  根据巴西央行预测,各国代表团及游客将带来2亿美元的旅游收益。但对多数主营日用品百货的中国商人来说却获利甚少,因为只有当地餐饮及酒店才是*受益者。在里约最著名的科帕卡巴纳海滩周边,外国游客挤满了餐厅、酒吧和酒店。

  不过,奥运的短暂喧嚣并不能掩盖巴西经济停滞以及汇率大幅贬值的困境,当奥运这层光鲜亮丽的外衣褪去之后,才是真正考验这个国家经济的时刻。上官建峰预计,“低谷尚未到达,未来还会继续往低潮走”。

  对和上官建峰一样从事进出口贸易以及批发零售的里约华商们来说,此刻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未来商业故事如何续写,既取决于巴西经济何时复苏,更大主动权也掌握在自己手中。

奥运来了红利却未到

  里约市中心saara区,是当地*的日用品百货批发零售市场。这里商铺林立,产品种类数以万计,但几乎所有商品都是“made in china”,消费群体集中于当地人。

  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日,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吸引各国购物者纷至沓来。从表面来看,商铺里的店员都是清一色的巴西当地人;事实上,中国人才是这里*的老板。

  上官建峰的店铺开在这里超过10年,主营绢花以及旅游纪念品。他介绍称,自家的绢花在里约市场占有率能达到6成以上,货源主要来自义乌和温州。

  来自里约总领馆的数据显示,目前有2万多名华侨华人居住在里约,其中以浙江青田、温州以及广东人居多。浙江人生意集中于两块:进出口贸易以及店铺批发零售,主营当地日常百货。广东人则以经营分散的角仔店居多,这是一种根据当地人口味特制的巴西特色食品店。

  奥运商机中最容易获益的餐饮及酒店业,恰好是中国人生意的空白。“这次奥运会对我们中国人的生意来说,没什么提升也没有降低,跟平常一样。”在这里拥有三家店铺的华商周莎莎告诉腾讯财经。她家店铺主营电子配件、汽车小配件、百货等商品。

  尽管奥运会期间,诸如国旗、喇叭、帽子等奥运商品销量能得到极大程度地释放,但2014年巴西世界杯的惨痛教训令华商们踟蹰不前。当时,包括周莎莎在内的很多华商囤积了大批量的世界杯相关商品,但是巴西队不佳战绩加之当时的经济疲态直接导致了商品滞销。

  “本来觉得巴西球迷对家门口的世界杯会更加疯狂,球队至少能打进决赛,但最后还是赌输了,现在库里还囤着货,好多货款现在都没追回来。”周莎莎感慨道。

  与此同时,为了缓解公共交通负荷,里约市政府宣布8月5日、18日及22日放假。在巴西,放假即意味着店面要关门,人流量的减少也影响到了集市生意。

“闯关”获*桶金

  “闯关”,几乎是每一个里约华商的共同记忆。

  里约国家档案馆记载:1808年,一艘来自澳门的帆船带着来自中国湖北的茶农抵达里约,成为*批抵达巴西的华人移民。时至今日,旅居巴西的华人已超过25万,八成在圣保罗,里约有2万多华人。而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赴巴西潮中,浙江人首当其冲,他们白手起家的*桶金多数来自走街串巷贩卖中国百货。

  巴西与巴拉圭交界的东方市(Ciudad del Este)成了华商们的“闯关”通道。由于东方市政府不征收入息税、销售税及货品关税,被誉为世界第三的“税务天堂”。再加上当地物价比巴西便宜,不少巴西人和游客经常过境来到东方市购物。

  但因巴西海关只允许游客手提肩扛大约200美金商品,超额即没收充公,早年移民的华商巧妙利用了两边的差价做起了跑私货生意,俗称“闯关”。

  一旦闯关成功,就意味着丰厚的利润,一次的量多在5000到2万元美金。不过,从东方市到圣保罗或里约的运货道路险象环生,路边突然设卡的海关、警察,甚至和警察相互勾结的黑帮势力往往成为这门灰色生意的终结者,商品没收、罚款蹲监时有发生。

  平安到达里约圣保罗的百货,则通过沿街上门推销的提包方式兜售出去,手表、玩具、日用品等商品颇受当地人欢迎。直到现在,在里约地铁和公交上,当地小贩依然手提着口香糖、零食、耳机甚至是削胡萝卜皮用的餐刀在贩卖。

  “当时生活所迫,没得选择,不过提包确实很能锻炼人。”陈丕立告诉腾讯财经。90年代初从上海交大毕业后,陈丕立追随姐姐来到里约,语言不通只好和当地华商一起闯关。当时年纪尚小的周莎莎则是白天提包,晚上到里约夜校学葡语。

  收获*桶金的华商们等来了“雷亚尔计划(Plano Real)”。1993年末,为了应对超级通胀,时任巴西财政部长的卡多佐制定了著名的“雷亚尔计划”,促成了新货币雷亚尔的诞生以稳定与美元的汇率,并通过大幅削减政府预算、建立“社会应急基金”以消除通货膨胀的根源。

  进口关税大幅下降,寻求正规化的华商们嗅到了做进出口贸易的商机。与此同时,中国制造的日用消费品也在源源不断地满足海外市场的胃口。

  陈丕立算是做得比较早的中国商人。“从广交会上寻找国内代工厂,帮我生产电池、计算器、电话机等电子产品,进口到巴西后用我注册的‘TEEM’品牌来卖。”陈丕立称,尽管尽力走品牌路线,但在当时自家产品多以价格取胜。

  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9年巴西股市和汇市动荡,雷亚尔大幅贬值,大量小型进口商倒闭,陈丕立也暂时转去开加油站。

  不过华商尹霄敏却在此时逆风而行,加大进口,其创立的尹氏集团的电器等自我品牌在巴西家喻户晓,在市场洗牌中迅速占据当地*份额。

  挺过这场危机后,包括上官建峰、周莎莎在内的华商们开始投入到外贸行业中。

  “不可能一个品种装一个集装箱,都是几十种产品拼起来,市场流行什么就进口什么,跟着热点走,不过也冒很大风险,因为市场潮流可能很快过去。”上官建峰称。

  高风险带来高回报。前两年流行的自拍杆为例,从义乌进口只需10多块人民币,到了里约批发价达到45块多雷亚尔(约90人民币),零售环节再翻一倍价格。

汇市动荡 华商寻找出路

  旅居里约这座城市超过百年之久的华商,几乎都延续了“国际贸易-批发-零售”这条商业道路。但是眼下,受大宗商品持续低迷影响,外加政局动荡,巴西这一南美*发展中国家GDP连续两年负增长,深陷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去年年底时,雷亚尔对美元已累计贬值46%,4.0538雷亚尔才能兑换1美元。

  根据当地华商的说法,此前进出口贸易利润多在20%-30%左右。美元高涨无疑侵蚀了华商们的利润,去年以来不少华商外贸公司倒闭或停业。同时,通胀率居高不下以及失业率攀升也导致当地人消费能力不断下降。

  上官建峰介绍称,里约普通工人每月到手工资才1000块雷亚尔(约2000人民币),扣除完房租、吃饭等日常开支,所剩无几。

  此种困境中,华商们转型之路又该如何呢?

  海外资产配置成为实力相对雄厚的华商转型路径之一。尹霄敏回国投资兴业,在上海、宁波、绍兴等地开设工厂,从事航运、房产、贸易等方面经营。另一位里约富商孙华凯在温州投资了占地22万平米的购物中心。

  而对于大多数华商来说,提升线上网购业务比例成为一大趋势。上官建峰介绍称,现在巴西国内正模仿阿里巴巴。“网购业务刚刚起步,未来潜力很大。”目前上官建峰店的线上批发量达到4成左右。

  与此同时,此前单纯从国内做进口贸易的华商们也希望将本地商品出口到中国,比如巴西肉类以及颇受外国人青睐的植物饮料guanana。

  陈丕立则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加油站的生意停滞后,他开始逐渐跳出外贸生意的圈子,在2006年取得了里约联邦大学MBA金融管理硕士学位,随后考取了含金量颇高的股票经纪人执照。根据巴西证券监管所提供的名单,包括个人和机构在内,陈丕立是*的华商。去年底,他成立了名为top investimentos的特许经营代理公司,专为巴西一家投资公司服务,主营股票、期货等金融产品。

  之所以转行做金融,是因为陈丕立在1999年那场金融危机吃了亏,“现在巴西汇率市场波动大,可以用金融产品进行对冲操作,买期货美金回避汇率风险。假如美元贬值,赚得没那么多,但至少风险可控,毕竟做进出口贸易的暴利时代已经结束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腾讯棱镜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二级市场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