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我不是潘金莲》造就了11月影市的“血雨腥风”似乎并不夸张,11月多部大片进驻,似乎和冯小刚影片调档时“哪个档期冷,就去把哪个档期烧烫”有着细微的关系。
结果11月成为了“史上最挤”的11月,之所以不是最强是因为截止目前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11月总票房仅为24.9亿,即使去年11月“冷”,但也收获了26.6亿的总票房。1+1的结果并非永远大于2,就像11月的影市。各部影片瞄准票房“死磕”,结果落了个两败俱伤的悲惨局面。
《我不是潘金莲》除了冯小刚再次出山外,还因为圆画幅成为了业内关注的焦点。这部影片原本定档国庆,却在收获费比西影评人奖后突然宣布调档。11月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羸弱,反而因为冯小刚带来了一批又一批虎视眈眈的“饿狼”。
即便如此,《我不是潘金莲》还是拥有着较大的赢面。因为史无前例的圆画幅、因为久违的冯小刚、因为出演“文艺片”的范冰冰再或者因为国产电影。但这部影片截至目前为止仅获得了3.54亿的票房,随着12月的悄然来临,明日该片的排片占比跌破10%,而12月一开始就有诸如《你的名字》这样的超口碑作品出现,保底5亿?或许这次真的没戏了。
1连拿多项大奖,大好前景却毁在了一纸声明?
冯小刚一直解释,片中的“圆画幅”代表的是人情,“方画幅”代表的是权力。戏里的李雪莲在“方形”的北京城死磕,戏外的“潘金莲”自然也没闲着。上映首日,冯小刚早在就在微博中“预告”,中午会开撕万达。果然,准时的冯小刚以潘金莲的口吻写下了《潘金莲写给王健林先生的公开信》,片中对于《我不是潘金莲》在万达院线“遭遇”不公平排片大为不满。
只是没有想到这一次冯小刚“开炮”并没有占到丝毫上风,反而让网友纷纷表示支持万达。而《我不是潘金莲》在万达院线的排片并没有丝毫的起色。豆瓣评分也不断下降,直至现在的6.9分。作为一部有志充当“领头羊”的作品,这样的观众口碑并不能称为“及格”。
时间回到一个月之前,那时的《我不是潘金莲》风光无限。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拿下费比西影评人大奖,又在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拿下金贝壳和银贝壳。当时的电影让国人无限的憧憬,很多人渴望着一睹影片的风采。而影片莫名调档,让人一度认为是广电“刁难”,网友为此再次将炮口对准被轰了无数次的广电。
随后在中国传媒大学的点映,火爆场面更让人心里急的发痒。但一切都在微博“开撕”后发生了转折。尽管前几日,冯小刚凭借《我不是潘金莲》在第53届金马奖中拿下*导演奖,并且获得多项提名,但这样的荣誉并无法换成直接的票房。
实事求是的说,虽然影片的硬实力并没有完全强大到无可挑剔,但这部影片的票房也明显与其“身价”不符,大部分影迷还是对于这部影片相对的认可。只是联想到冯小刚的“开炮”,许多影迷“带着偏见”看完了这部作品,褒贬不一的两极化评价也是阻止其票房狂奔的重要原因。
2华谊加剧万达排片“后遗症”,多部影片遭殃?
在《潘金莲写给王健林先生的公开信》中,冯小刚将此次“豪门恩怨”的核心指向两家公司互挖墙角,而核心人物正是从万达跳槽至华谊的叶宁。不少业内人士纷纷认为,此次冯小刚开炮的重要原因在于华谊近年影视业务成绩惨淡,而冯小刚的焦虑则是华谊的焦虑。
尽管之后,华谊公开辟谣。依据是华谊早已将这部作品托给耀莱影视进行保底发行,这部影片实质和华谊的关系不大。而冯小刚在进一步“爆料”中还是让人看到华谊的“心虚”。冯小刚称,因为自己微博炮轰,华谊老总王中军怕惹事,亲自跑去给王健林道歉,但人家并未给他面子。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外行看的是热闹,内行看的是生意。华谊之所以如此“害怕”得罪万达,在于院线发行一直是华谊的弱项。而万达手握国内15%的电影院线,财大气粗,说不给影片排片还真没有太好的办法。为了让之后的影片免遭同类“不幸”,华谊只好低头认错。
但说出来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怎能说收就收?昨日嘲讽其大搞垄断,今日当家的说句“对不起”怎能作罢?而就在开撕的前几个小时,华谊年底最后一部大片《罗曼蒂克消亡史》悄然提档,而这样的讯息不知是巧合还是果真是影片自身原因,结果是这部影片将会与“超级大片”《长城》撞档。
《长城》是传奇影业出品,传奇影业早已被万达收入囊中。如此一来,葛优联手章子怡免不了再和张艺谋来一战,但这场战局被业内人士看为未战先败。虽然葛优联手章子怡,牌面实力不容小觑。但强中自有强中强,《长城》投资1.5亿美金,包罗国内外众多*巨星,这部有可能重新定义“中美合拍片”的超级大片,很有可能一出山便“统领江湖”。
在业内人士预测的票房中,10亿成为了中间值,最高的给出了14亿。这并非没有底线的画数字,而是这部影片的各个配置都是*。相比之下,即使《罗曼蒂克消亡史》再有卖相,想要在《长城》的“地盘”分一杯羹,无疑难中取难。
更多的业内人士认为这部影片只能归结为12月的第二集团,如果口碑不佳甚至会跌落的更为靠后,毕竟12月影片的纸面实力比11月更强。
除了紧随其后的葛优,未来管虎的《八百壮士》等以华谊主导的影片都有可能因此受到影响。虽然在《我不是潘金莲》之前已经有三部电影遭遇万达此等“待遇”,但《我不是潘金莲》无疑是加剧这一“后遗症”的“最后一根稻草”。
3耀莱影视主打“金融游戏”,未来还能“信心十足”?
11月18日,面对冯小刚毫无征兆的公然开撕,耀莱影视回应:“排片问题相信市场自有公论,好片坏片观众说了算。而关于媒体问耀莱是否担心保底票房成绩,我们可以坚定的回答:信心十足!”
放在11月18日之前,耀莱当然信心十足。据悉影片还未拍完,耀莱就“抢着”入局,最终如愿拿下*保底发行。而随着影片拍完定档,海外获奖,相信耀莱更是开心至极。谁会拒绝这样一部影片?然而观众还真就拒绝了。
据悉,《我不是潘金莲》出品方共有四家,分别是:北京耀莱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耀莱文化)、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华谊兄弟)、北京文化—摩天轮文化传媒(北京文化—摩天轮)、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东阳美拉)。而拿下*发行的耀莱影视,却似乎成为了这场“豪门撕逼”的“冤大头”。
根据2015年12月12日松辽汽车发布的公告,旗下全资子公司耀莱影城所控股的耀莱影视文化,与另外两家出品方华谊兄弟、摩天轮文化,签订了一份保底发行协议:如票房低于5亿,耀莱将支付2亿票房净收,票房5亿至8亿部分净收益由耀莱独享,票房超出8亿元部分,耀莱将获得票房净收益的50%。
这意味着,就是耀莱为《我不是潘金莲》票房5亿保底,保底金为2亿。
尽管暑期档保底发行的影片“遇保即亏”,但因为有冯小刚,因为有范冰冰,该保底的作品还是要保,该有的自信还是要有。
《我不是潘金莲》是耀莱影视介入电影发行业务的“首秀”。该片票房对耀莱影视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而且耀莱影视的母公司耀莱影城在被文投控股收购的时候,也做出了业绩承诺,背负着2016年冲业绩的巨大压力。
影片上映前,耀莱影视拉来了发行更加老道熟练的猫眼,一同入局。小小的细节正是耀莱对于这部影片有着深深的担忧,说的好听点是更加“保险”。据悉,遭遇万达低排片的“不公待遇”,耀莱影城一度将《我不是潘金莲》的排片占比提高至90%,几乎成为了*放映。但该来的还是会来,谁让11月的拥挤还没结束,12月的“撞车”悄然而来。面对12月众多强片,即便耀莱再“心疼”《我不是潘金莲》,但也不可能放之其他影片不顾,全然为了这部影片保底冲击。
今年保底发行可以说打了一个大大的败仗,暑期档的保底发行几乎全部失败,《我不是潘金莲》即便吸睛无数,但似乎也无法避免失败的尴尬。而另一部保底发行的重点影片《大闹天竺》也疑似调档,如此一来,2016年保底发行的市场极其惨淡。而耀莱影视在之后的保底发行肯定会更加谨慎。
只是眼前的压力无法逃避,冯小刚的东阳美拉和华谊存在着业绩对赌,耀莱影视与母公司存在业绩承诺,而因为《我不是潘金莲》的票房不佳,或许这样的压力会被无限放大。艺术终归不完全是生意,一时的疏忽可能会是无穷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