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是有好处的!”这话出自中国景观设计*人俞孔坚之口。
每次洪水过后,农田都特别肥,庄稼长势很好,而且洪水退去,田里往往还有很多鱼。所以不是那种破坏性特大的情况下,农民其实挺喜欢发洪水的。
这个论调对我们一般人是颠覆性的,但是这位哈佛高材生是对的,因为这符合自然生态的机理。用水泥防护栏封死的河道,是管住了洪水,但也杀死了周边丰富的生态依存,甚至破坏了地下水系,农田的养分跟不上,长期看是弊大于利的。这个恶果,已经在中国的许多地区被证实,鉴于此,才出现了一种既能防洪,又能保护生态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生态,就是兼顾、共生、共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生命力。
企业发展讲生态,除了它的主张,它本身在发展中的一切,也需要符合生态机理。来个沙尘暴,发个洪水,甚至地震海啸一次,你死了吗?没死的话,恭喜你,你更强了,这也是生态力!凡事都有两面性,人们不喜欢的沙尘暴,也是地球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它的存在意义。
我看企业发展史,从美国的几大产业天王算起,范德比尔特(铁路大王)、洛克菲勒(石油大王)、卡内基(钢铁大王),个个都经历过生死之痛,跌宕起伏。今日的创业教父乔布斯,也有被董事会扫地出门的时候。
与之相比,近期乐视在奔跑中的这一趔趄,要幸运的多。虽然这次风波还没有完全落幕,但是长远来看,正面意义还是很大的。企业发展过快,即便战略正确,肯定会有消化不良的问题;员工队伍的迅速膨胀,管理效率跟不上几乎是必然的。所以在各大战略卡位已经实现的情况下,这次修正,来的必要也及时。
一场破坏性不大的洪水
它是一场破坏性不大的洪水。
尽管有些人,或者某些媒体希望来个滔天巨浪,把乐视一锅端掉算了,并也为之付出了努力,制造了一场罕见的多家媒体围猎一家企业的盛况。但今日乐视,生态架构已成,文案加上一些做空势力是没用的了。如此下跌,它仍是创业板的*市值,创业板老二东财网也是长期不遗余力黑乐视的主力队员,不知其动机是什么,是想做市值*吗?
整个乐视风波爆发至今,东财也仅有两天市值微超乐视。而且今日乐视受事件影响,价值是被大大低估的,何况它还含有一个每部影片票房过亿、正在高速增长、最有国际化潜力的乐视影业。价值判断短期会受情绪影响,但它不会缺席,其实它也从未离席,创业板*市值的位置几乎被焊死,这本身就是资本的态度和意志。
一场洪水,虽有破坏,也留下养分,可能还会有大鱼。就我个人体会来说,首先我觉得在对这家企业的观察研究方面,我是越来越人微言轻了。这段期间,暮然间涌现出一大批乐视模式的观察家来,他们在企业发展各方面的剖析很有功力,对乐视生态模式的理解,比起一两年前,真是高出了不止一星半点。也许之前我在不经意间做过一段抛砖引玉的角色,现在怕是要收起砖头,然后手托腮帮做观众了。
不过此时,我为能预见今日局面而高兴。我过去说过,总有一天看懂乐视生态模式的人会越来越多,并超过我。所以雪球上有人奚落我,说咋不出来吹捧乐视了呢?其实,他没看见我这一个吹手收声,更多的哇啦哇啦却冒了出来,不仅有长江同学、众多企业家,连山西副省长也来了。
提前进入第二战略阶段
除了看懂和接受乐视生态模式的观察者越来越多,本次风波还促进了两件事:一是乐视的战术转型,二是引入战略投资人。
战术转型,即所谓的提前进入到发展的第二阶段。战略既定不会变,而且也完成了所有重大环节的卡位,这个时候出了资金链的事,并且大白于天下,乐视要引入战投来做全面的解决;同时,自造血能力被提前放置到重要位置,从战术安排上讲,原来这一步可能要在三个季度或一年后,因为那时候电视和手机的保有量已经足够大。那时实施第二战略计划,可以说是一场超限战,几乎是令对手猝不及防的状态下俯冲式攻击的效果。那么现在提前,还是不是超限战呢?
我认为还是的,只是见效需要点时间,因为生态模式的护城河已经足够宽了。影视方面,内容积累(低成本海量长期版权)+内容制造+内容参股分成与互换,内容制造再细分成电视剧(花儿影视),电影(乐视影业),海外内容制造(乐视美国影视公司——将生产乐视造的美剧),内容参股与分成方面在国内和国际上全面推进(中、美、俄、印)等等;虽然2016年乐视在版权购买和自制剧方面明显乏力,但是在内容架构上同时具备上述布局实力的对手,一个都没有。
人才方面就更不可比肩了,乐视美国影视公司直接就是前派拉蒙影业总裁来操盘的,乐视在美国还有多项内容合作没有公布,风波乱局中只说了一个与AT&T的合作,也未被市场重视。
其实从乐视影业今年的两个大片中已经可以看出其所具有的国内同行都没有的野心,《爵迹》和《长城》都是国际化思维打造的,不论是内容还是发行,《爵迹》是小规模发行,《长城》是大规模发行,据说北美会有5000块银幕上《长城》。
《爵迹》虽不成功,故事没讲好,各项细节还需要积累经验。但是其探索意义很大,年轻人喜欢,这种真人动画模式的表现力是很强的,可以容纳很多天马行空的题材,需要积累。
《长城》就更不一般了,无论票房成败,是中美合作的一次典范,正在投石问路。前期都是投入而已,一旦把握到脉象,一定会发力的。如今,好莱坞模式化大片整体创意上已经走到一个极限,向多元文化迈进,开发更大的市场是共识。乐视内容方在这一点上无疑是大大超前的。
张艺谋作为一个重要的中西方都接受的电影人,来做这件事很恰当,也极其慎重,能用三年时间打造一部电影,不论对《长城》的评价如何,*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积累出来的经验一定成为未来的大杀器,这不是单干,是中美联手,这种先行意义也会让同行受益。目前看《长城》的起势不错,据说美方为了保证节奏大剪刀狂剪,不知将来能不能出一个艺谋导演自己剪辑的加长版,来一个2.0版。
下周20号召开的OPENECO发布会将是一个里程碑,年初签下的那些PGA制作者们应该都能在乐视频道上有自己的一块领地了。BTA是否也将参与合作是一个悬念,竞争、合作、利益共享,这是永恒的。
OPENECO是什么?就是除了自家的,别家内容一样看,分成就是了,内容维度又开新局,它可以正式宣告为什么所有的聚合方式都不会成功,因为除了版权问题,利益没有划分清楚。
最新公布的乐视网上大电影分成条例,也开辟了线上影院新格局,这方面因为硬件入口和乐视云的传播优势,竞争力很强。
体育方面,乐视体育仍然是*版权优势的国内*,也是*一个单独开立体育内容付费会员的。
其他诸如音乐、线上剧场、教育、培训、游戏、大屏购物等等,总之,在内容方面,乐视的准备和现有布局是足够强势的。任何一家竞争者都不可能在中短时间内达到这个状态,甚至完全没有可能,因为有不少卡位是资源垄断性的。
传播能力方面,乐视云精耕细作已经相当长久,这一块的构建和时间成本很高,而且因为长期专注视频,在视频云方面早就独树一帜,对内已经深入到广电体系的方方面面,对外已经和多家国际重点企业合作。
上述种种,是乐视电视和手机提前进入第二战略阶段的强大保障,这是与所有传统硬件企业*的差别。因为内容的丰富性、广泛性、变通性、可运营能力与传播能力,可以产生极为灵活的多种打法。乐视*阶段的快速上位,价格因素占了很大成分,生态比重发力有限;进入第二阶段后,应该不再低于成本定价了,只要略高于成本的定价,依然具备很强的竞争力,结合生态的助力,营销上可发挥的维度比竞品要高出很多。
付费用户是重要看点
乐视近期高密度上头条,让受众对乐视手机和电视的性价比有了更深的认识。经过前期几年的培养,现在用户对付费买内容的接受度大为改变。有了千万存量用户,运营一事确实应该成为重点,因为这才是乐视模式和传统硬件模式真正的分水岭,才是它能够享受高估值的根本所在!
前几年至今,给高估值是因为年年销量和用户激增,今后的估值重点则是单个会员的价值和手机用户的ARPU价值。
相比目前全球各大互联网企业,乐视是*从开始建立就把软件、硬件、内容、平台同步打造的,并让EUI成为核心,它的单个用户价值很高,手机的ARPU值仅次于苹果。随着内容的不断发力,未来确实有挑战苹果的潜力,很多人嘲笑乐视的这个野心,实在是因为知之甚少。
说到这里,就要谈一谈发生在两天前的另一个大事件了,那就是乐视乐迷社区的注册人数超过了5000万。
今年对于乐视,有很多数字上的里程碑:电视做到或接近1000万台、手机做到近2000万台、乐迷社区注册用户突破5000万。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数字,就是整个乐视集团可控专利总量超过20000件,仅上半年专利申请量同比增14倍,是全球中资企业专利成绩增速最快的公司之一。至于乐视在*前景的新能源车方面的技术掌控,这个数字就交给明年的CES来公布了。
需要重点说的是这个5000万乐迷。2016年2月底,在乐视年会上,贾跃亭的年会演讲中,宣布在2015年,乐视就实现了总付费会员数突破2000万,并提出2016年,总付费人数要达到5000万这一目标。
在2016年初,当时乐视乐迷社区的注册人数是1250万,对标总付费人数2000万,可以粗略推测,今日乐迷社区注册人数达到5000万之际,乐视体系内总付费人数保守估计应该在6000万上下。
很多人会对这个结论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是的,我也有疑问,所以我自己做了些功课。这些功课包括和乐视相关工作人员沟通,问买了乐视产品的朋友的情况,再加上我自己的情况,最后综合推论。
首先乐迷社区注册的乐迷人数,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人员组成来自全球。乐迷社区是乐视生态内乐迷交流互动的*平台,其注册用户是乐视用户中相对活跃的群体,总的乐视用户数量应该高于在乐迷社区注册的人群。
乐视用户主要由乐视影视、体育、音乐、教育、电视、手机、乐小宝、自行车、VR等一系列软件、硬件、应用和平台服务的客户所组成。他们成为乐视客户,不同于微信微博那种传统互联网用户,免费使用者占大头,产业型互联网企业的用户,是一定因某一产品付费而产生的。只要使用乐视产品(软件、硬件服务),就是乐视的付费用户,这些用户中的一些人会去乐迷社区注册,所以乐迷社区的一个注册名下,是可能有多个硬件和服务的。
当然也有一些付费用户,为某个单项服务付费,但并没有来乐视乐迷社区注册,比如为某部电影或者娱乐直播付费观看的人,或者通多第三方电商和其他渠道购买乐视硬件的人。
总体上,乐视付费用户的庞大总量已经是一座金矿,但是如何挖掘其价值才是更大的课题。如何让这6000万用户持续消费才是重点。
在目前的架构下,乐视的单个用户可开发价值很高,超过了NETFLIX。NETFLIX一个用户价值约是1000美金,具体估算主要还是来自持久的潜力,但奈飞的收入源相对少,无硬件入口优势。而乐视付费用户的单位价值,由广告、多种硬件、软件、内容、服务、网购、大屏购、游戏、教育、平台互动等等要素组成,运营价值很高。但目前付费用户还处于培育期,内容补贴硬件的做法暂时让真实的收益大打折扣,6000多万的付费用户,价值挖掘才刚刚起步。
总之,不管是5000万还是6000万,按照这个增速和全球布局的成效看,未来几年的快速发展基本是板上钉钉的。这个基础,还有乐视在前沿高端科技远远*的态势,是本次引入战略投资者的重要看点。
创业者是人类的稀有品
鑫根资本对乐视的今日成就是有助力的,但它更多的偏向投资属性,希望立竿见影的看到收益。贾跃亭一度推迟企业过早进入利润获取的做法,让这类资本心急。乐视“二股东”曾强的看法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作为基金的管理人,讲话的时候有点混淆职业经理人和出资人的角色了,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建议也不足取。
他们的表现,凸显了战略投资者的重要,好的企业家,也要有好的同道者助力。战略投资者在定义上就与单纯的财务投资不同,是指那些参与金额较大、持股时间较长、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投资者和公司之间在战略层面有合作的企业和机构。按照中国证监会的法令定义,战略投资者是指与发行人业务联系紧密且欲长期持有发行人股票的法人。可以是内资,也可以是外资,外资则要依照《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来进行规范。
此次乐视引入的战略投资者,外资、内资都有可能,内资可能性大一些。而内资里面,新兴产业资本、政府背景的资本都有可能。业务关联度方面,业务互补型、业务增强型、业务延伸型都有可能,要看乐视着重点在哪里。鉴于贾跃亭再三强调乐视战略不可能改变,那么战投的性质基本可以框定——首先要认同乐视战略,发力点在现有业务的加强或延伸上。
因此,战略投资者的落定要看侧重点,硬件产业链的加强,乐视生态的延伸,长短结合的互补,国际化的助力,都可能成为乐视的考虑对象。
那么,可能的战略投资者有富士康、万达、联想、腾讯、百度、某大国企、某产业资本,是单一伙伴还是多个战投?合作与出资的具体方式如何?都要等答案揭晓之后再来分析了。
我个人认为,对参与的战投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贾跃亭虽有管理上和节奏上的失误,但其创新能力、整体布局的前瞻力、企业高速发展的执行力齐聚一身不易。获取眼前利益是商人本性,但长远利益才是更为重要的,所以这次战投本身也是一次头脑的竞技,未来已经呈现在眼前,唯有远见才能把握。
如果熟悉硅谷各路创业英雄的背景,可以看到他们来自世界各地,艾龙·马斯克(特斯拉)来自南非,谢尔盖·布林(谷歌)来自前苏联,简·库姆(WHAT’S APP)来自乌克兰,杨致远和陈士骏(雅虎和YOUTUBE)来自台北,Peter Thiel(PAYPAL)来自德国,安德鲁·格罗夫(英特尔)来自匈牙利。他们和生于美国本土的创业者一起,共同创造了硅谷的科技神话,成为美国一直占据人类发展前沿、长期处于优势区位的根本保障。
创业者是人类的稀有品,非常道,产地各异,任何教育体系都无法刻意培养。*能做的,就是培养一种适于他们生长的土壤,优化环境,引凤筑巢。美国真正的出位和优秀,就是从对创业者不拘泥常规的宽容和肯定开始的。中国要坐稳世界经济第二,并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靠人口红利是走不远的,中国需要产生一大批敢为天下先的实业家,不断涌现,不断传承,才有可能真正强大。
20079起
融资事件
4314.04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034家
企业
3268家
涉及机构
499起
上市事件
5.26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