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圆珠笔引发的赌约
去年11月,董明珠、关锡友等一批中国制造业的代表性人物参加了央视对话栏目的录制。期间,亚洲制笔企业的领头羊——贝发集团董事长邱智铭直言,国内缺乏高端制造设备这一现状导致生产圆珠笔的设备至今仍靠瑞士进口。董明珠当即许下承诺:“一年之后,这种设备我负责交给你。”
一个设备和一支好笔,董小姐许下的承诺看似简单,但事实上却并不容易。如今一年时间过去了,董明珠再次回到央视《对话》栏目,却没能拿出“造出世界上*的笔”的设备。她表示,“没有做成不是因为我做不成,是因为他们的材料我没有。”
“只要你有决心,就一定能干好一件事”,是董明珠人生的坚定信条。然而,铁娘子这次在圆珠笔芯上终于认栽了一次。在她看来,毕竟材料技术不像电器,拆开就能看到内部结构。构成圆珠笔的笔芯材料你可以分析它的构成,但是你很难知道这个材料本身是通过什么工艺什么技术生产出来的。
泱泱大国造不出小笔芯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的一支圆珠笔,对加工的精度、材料的选择上都有很高的要求,其中的技术含量并不小。笔头和墨水是圆珠笔的关键,每一个小小的偏差都会影响笔头书写的流畅度和使用寿命。
据说,一支合格的圆珠笔,笔尖的开口厚度不到0.1毫米,还要考虑到书写角度和压力,球珠与笔头、墨水沟槽位必须搭配得“天衣无缝”,加工误差不能超过0.003毫米。
目前,我国已经可以满足球珠的生产需要,但球座体的生产,无论是设备还是原材料,长期以来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由于国外生产设备对原材料的要求相对更高,国产不锈钢线材无法适用,也必须依靠日本进口易切削不锈钢线材。同时,与之相匹配的墨水也要从德国、日本等国家进口。
用国外的设备和材料生产不锈钢笔头,企业成本显然会更高,早在上世纪90年代,进口一台设备就要400多万人民币。这些年制笔行业中,产业链低端的利润空间在不断降低,压力也越来越大。
中国制造所处的尴尬现实
我们不禁疑问,一个能造出宇宙飞船、原子弹、航空母舰的泱泱大国,为什么会被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的“球珠”所困扰呢?
从表面上看,中国缺乏制造圆珠笔的模具,另外模具钢的生产也不合格,反映出的问题是精密制造研发能力不足。但究其本质,这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背后对应着“中国制造”所处的尴尬现实,即“重点领域一马当先,产业系统性水平落后”。
这在我国各行业核心部件难以国产化的现实问题中可见端倪。比如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中大吨位、高端精密的发动机、液压泵阀等核心部件都依赖进口,电子信息产业中芯片长期以来难以攻克国产化的难题,机床行业高技术、高精密度机床生产核心部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等等。
相对于钢铁产业,制笔是一个体量很小的行业。一家钢铁厂一天的产量可能就够制笔行业消化一年,对钢厂而言,这点利润微不足道的,它没有动力去搞研发生产,制笔企业也没有足够力量,因而只能依赖进口。
中国人口众多,集中优势力量攻破马桶盖或圆珠笔领域的难题或许并不费吹灰之力,但要在所有轻重产业上都能保持这样的水准与态势,就需要系统解决整体产业水平不高、基础力量薄弱的痼疾了。
一支圆珠笔的背后,折射出我国诸多产业要素困局,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11955起
融资事件
5932.12亿元
融资总金额
7395家
企业
2483家
涉及机构
679起
上市事件
8.14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