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编者按
  人类总追逐高处、向往天空;随之而来的高空作业领域发展也愈来愈大。常见的如城市中的高楼外墙清洁、道路树枝修剪、电力线路架设等。但是高空作业事故频发,安全性已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2016年11月24日江西丰城电厂冷却塔施工平桥吊坍塌,74死2伤的事件,再次为我们敲响了高空作业安全的警钟。
  2014年11月20日,中际联合(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新三板。公司专注于高空作业安全领域,以风电塔筒升降机为切入点,衍生出系列安全产品,覆盖工业与民用领域,并以服务为先导。近几年,公司保持利润的快速增长,首批进入创新层。目前,公司已进入IPO上市辅导阶段。
  嗅觉灵敏的投资资本也早已感知商机,虢盛资本于2015年投资中际联合,并成为重要股东之一。虢盛资本创始人谷茹表示:虢盛资本坚定地看好中际联合在产品线与市场端的拓展前景,虢盛资本愿意成为中际联合发展征途上的良师益友。
中际联合概况
中际联合概况

    中际联合,成立于2005年7月,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创始人为刘志欣,公司于2014年11月在新三板挂牌交易。目前公司已开始IPO准备工作,借助资本翅膀,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强高空安全作业设备企业。

    公司主业为高空安全作业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及高空安全作业服务,系高新技术企业。自成立以来,公司专注于风电领域,相继研发成功了风电塔筒升降机、助爬器/免爬器、链式提升机、海上平台吊机、防坠落系统等一系列产品,有效地保障了工人在风电塔高空作业时的安全。各项产品均已获得欧盟与美国等主流认证与市场认可。目前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高空安全作业设备供应商。

    近几年公司业绩稳步增长,2012-2015年,公司营业收入复合增速达到42.94%,净利润增速达到53.88%。为了更长远的发展,公司将在天津武清投建新的园区,加强研发与销售,并有效扩充产能。

中际联合团队
  • 刘志欣 董事长兼总经理
    1988-1992年就读于上海交大;
    1992-1996年任职于首钢设计院机械工程师;
    1996-1998年任职于上海凯特克贸易公司销售代表;
    2005年任职于中际联合董事长兼总经理。
  • 马东升 董事、副总经理
    1988-1992年就读于内蒙古工学院;
    1992-2000年任职于首钢设计院;
    2000-2011年任职于远东空调总经理;
    2011年任职于中际联合副总经理。
  • 王喜军 董事、副总经理
    1988-1992年就读于上海交大;
    1992-1996年任职于青岛啤酒工程师;
    1998-2001年就读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
    200-2005年任职于美国Scienstry Inc公司高级工程师;
    2005-2011年任职于美国Simplimatic Automation公司研发部经理;
    2011年任职于中际联合副总经理。
虢盛资本投资原因
中际联合
01. 双轮驱动下的需求增长:

中际联合的主打产品升降机主要应用于2MW以上的风电机组中,未来将显著受益于大型风机占比提高、渗透率提升双轮驱动。

随着我国高风速资源开发步入尾声,更为广阔的中低风速资源及海上风电资源开发接踵而至,这一转变必然带来风机的大型化。和2014年相比,2015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中,1.5MW机组占比下降了12个百分点,而2MW机组所占份额上升了9个百分点,并首次达到50%以上。风机的大型化必然带来配置的高端化,升降机、链式提升机、助爬器/免爬器将成为风机的标配;2015年国内升降机装配率不足9%,而海外市场这一数值已达到90%以上,相比较而言国内的装配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中际联合
02. 国际化路径清晰可见

在升降机领域,海外市场主要集中在一两家企业手中,而中际联合作为后起之秀,产品品质上已成功赶超,海外市场主流认证均已完成,但价格上较竞争对手有明显的差异,总体上较竞争对手低20%以上,性价比优势非常明显。

2014年公司实现了海外销售零的突破,实现了对苏司兰的供货,2016年开始逐步向维斯塔斯、西门子、歌美飒等客户供货,公司的国际化路径已然清晰可见。2015年公司海外收入占比在15-20%,公司预计这一比率在2018年将达到50%。

中际联合
03. 市场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

公司的高空作业设备其实可应用的领域非常多,所有涉及高空作业的领域都是潜在的市场。在特高压后期维保市场,助爬器和防坠落系统已开始装载在特高压电网的铁塔中,这一市场可能是风电的10倍以上规模,中际联合已涉足其中。

此外,随着高楼逃生课题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公司的高楼逃生包、楼梯升降机等民用产品尚有爆发潜力,公司也从B2B拓展至B2C市场。

中际联合
04. 精于研发,专利高达140项

中际联合集中精力于研发、销售领域,掌握微笑曲线的两端,而在生产端,公司将大部分业务外包,而只保留核心部件的研制与最终组装,这使得公司能始终聚焦于核心竞争力,持续引领行业发展。

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收入的比重都在8%左右,已形成一套前瞻、高效、快速的成熟研发体系,截至2015年末已申报专利140项,已授权105项。2006年以来研发硕果累累,2006年研发成功国内第一台升降机,2008年研发成功国内第一台全方位叶片高空维修平台,2013年免爬器、2014年链式提升机、2015年应用于海上风电的海上平台吊机和密封差速器等重磅产品陆续面世,公司的每一项产品都大幅领先于同业,充分显示了公司雄厚的研发实力。

中际联合
05. 重销售、轻资产的模式彰显领跑者风范

公司的升降机产品、助爬器、免爬器产品市占率长期保持行业第一位,链式提升机在下游客户中推广也较顺利。这得益于公司有一支执行力强大的市场推广队伍,销售实行专业化分工,国内国外市场、存量增量市场均由不同的团队负责,营销人员长期深入客户中间,售前售后服务并重,能及时将客户的需求转化为公司的订单,同时也能敏锐感知市场需求的变化,并对公司研发提出反馈。

轻资产的模式也给公司经营提供了较大了弹性,在市场需求出现时,公司可迅速扩张产能应对,且投资额较小,带来业绩巨大弹性。

虢盛投资逻辑
//m.briankreed.com/m/news/#
  • 1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评估体系中,虢盛最看重的是标的企业是否有一支有竞争力的人才队伍、这个队伍是否稳定。团队的核心竞争力看目标是否远大,同时具备执行力强,承压力高,结构互补的特点。中际联合最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创始团队,公司实际控制人刘志欣,毕业于上海交大,专业背景深厚,同时有多年的市场销售经验,是兼具技术与销售的复合型人才。

    虢盛也非常重视自身人才的建设,将50%的精力放在人才的寻找、培训、完善、补充上。公司已建立起一支覆盖新能源、文化传媒、大健康、大消费、军工等领域的投资人才队伍。

  • 2保持独立的投资视角

    要在资本过剩的年代取得超出市场的收益率,必须要独辟蹊径,从产业链的角度去发现最有价值的环节,主动找寻投资机会,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这样的机会。这要求投资机构必须要对产业链非常熟悉,投资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本面研究基础上。

    经过前几年的快速发展,风电行业的增速已开始下降,因此并不被市场所看好。但风电的大型化趋势在国内已经显现,必然带来对升降机等高空作业设备的需求大幅增加,中际联合迎合了这一趋势,提前在相关产品线上进行布局,领先了竞争对手。未来随着大型风机占比的提高,以及升降机等产品的渗透率的提升,公司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 3专业纵深

    虢盛不投那些“大而全”但是“平庸”的企业。“大而全”仅仅意味着“生存”,并不代表“发展”,只有那些具备专业纵深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胜出。专业纵深指对行业理解深刻,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清晰的预判,凭借前瞻性的眼光、创新性的产品而引领行业发展。

    中际联合涉足风电行业后,并没有从风机的主要配件行业入手,相反它选择了尚未开始应用但未来必将大规模应用的高空安全作业设备,这样就巧妙地避开了竞争的红海。公司的传统产品(助/免爬器、升降机)都已做到行业第一,新开发的链式提升机也是业内第一家,海上平台吊机产品是国内唯一的,可以说公司以其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准确把脉未来的需求,每一步都走在了行业前列。

  • 4买好的不如买得好

    在资本过剩的时代,好企业往往都已估值不低,甚至早已有严重的泡沫。对投资机构而言,过高的价格透支了投资收益率,也为未来退出增加了难度。

    在“买好的”和“买得好”之间,虢盛首选坚持要买得好,这是保持良好投资心态的王道。在无法避免与泡沫共舞时,如何通过投后管理压缩泡沫、通过并购压缩转移泡沫是虢盛的执行力。

  • 5价值投资为道

    投资是一项长跑运动,长期投资才能价值最大化。虢盛不以规模为目的,也不会为了创新而创新,将始终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

    虢盛希望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资产管理公司。在规模导向的时代,公司从未刻意追求规模。当发现资金性质不符合公司的投资价值、投资理念和投资哲学时,公司宁愿对不匹配资金说“不”,这是对自我能力的合理界定,也是从为客户带来长期稳定回报的根本目标出发。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