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格力智能装备高峰论坛上表示:“我从来不认为买一个技术,能让一个企业成长壮大。企业买技术就好像小偷不经过努力直接索取。如果一家企业是小偷,它就永远是小偷,不可能当领导,只能逐利而行。”
一时行窃终身为贼?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董明珠话有所指。
就在两个月之前,美的刚刚完成对德国著名机器人企业库卡的收购。主流舆论普遍认为,这是美的集团“双智战略”及“第二跑道”布局取得的重大进展;但在董明珠眼里,却变成了“不经过努力直接索取的小偷”。
不过有意思的是,当初董明珠热衷于推动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虽然最终没有成功),其理由是看中了珠海银隆的储能技术,她说,“格力搞了很多年也没搞出来”。而珠海银隆的储能技术是2010年从美国奥钛纳米技术有限公司那里收购来的。
自己买技术没有成功,别人买技术却被称之为“贼”,这样的双重标准,难免会让人觉得其有酸葡萄心理。
好姐妹“补刀”
这场发布会,董姐还找了自己的闺蜜,著名的财经专家刘姝威。刘姝威称,这次收购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美的 " 对德国库卡的收购)。
1. 把收购价格抬得很高,做了坏榜样。人家以为中国企业钱多,给其他企业的收购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2. 收购只涉及股权,经营权和核心技术都不能碰,不能做战略投资者,如果做了,这家企业的核心人员都可能会退出。
刘姝威的批评虽然只是一家之言,但也不能小看其威力。数年前,刘姝威怒怼蓝田集团,结果后者是造假被查、破产倒闭的下场。
前段时间,董明珠怒怼“野蛮人”,随后证监会、保监会的连续助攻,处罚前海人寿撤销姚振华职务并禁入保险业10年。
两个女人同样彪悍!如今联手更是不容小视。不过在IT君看来,也许 " 美的 " 做了 一笔不太精明的生意,但却占领了行业制高点。企业的技术发展路线也是如此,不存在独立开发和收购引进谁更好的问题。*的模式是两条腿走路,自主开发与引进吸收相结合。
DNA里的历史包袱
同行是冤家,美的有钱任性拿下库卡,董明珠喊破喉咙也没搞定银隆,心里多少有些窝火,逢 " 美 " 必黑也就情有可原。
20年来,董明珠一直自负在企业管理水平上超过美的一头,但是对于格力来说美的一直有一个巨大的先天的,核武器级别的战略优势——" 美的 "是一家私人控股的上市公司,和格力电器的国企背景不是一个概念。
在美的,无论多大的战略,多大的风险,多大的局,只要何享健点头,就能干。比如收购库卡这样的大计划,只要何享健点头,美的就不需要前怕狼后怕虎的商量来商量去。而在格力想做一件大事情,需要说服摆平的人太多,也太难,等把那些打着如意算盘的中小股东都说服了,黄花菜也就凉了。
在美的选继承人,何享健看中方洪波,这事情就能定,事实证明,何享健没有看错人。而在格力,董明珠看好的人未必合国资委心意,很多时候两方都忙着互相拆台。
一个企业在最高治理层面有两个天大的问题需要决策:1、战略大转型。2、继承人问题。两件事情,美的都轻松漂亮地赢了,而格力很无奈地输了。
格力和美的缠斗20年,美的能玩转收购库卡的跨国并购,而格力却连一个小小的银隆都吞不下,无论董明珠再怎么语出惊人,不少人都能感觉到胜负或已见分晓。
董明珠强调技术开发必须走自主路线,但是正如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经常说一句话:“全世界都是我们的研发部”,一个企业的研发体系应该是开放的,或许自主研发+技术引进相结合或许也是一条不错的道路。
27年,董明珠陪格力为了营收超千亿的世界500强,而格力陪董明珠成为了一呼百应的中国“网红”。去年格力遭“野蛮人”的敲门时,董明珠曾说:“谁敲也没关系,格力要坚守制造业”,我们相信无论何时铁娘子都会坚持自己内心的那份执着。
20111起
融资事件
4314.04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015家
企业
3269家
涉及机构
499起
上市事件
5.29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