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雷军当年竟这样创办小米,如今处于低谷期,47岁他要如何度过“七年之痒”?

据了解,过去的100年里,有超过一半的企业没能顺利走过7年,其中原因各家不同。挺过去是新生,挺不过去是一地鸡毛,被历史慢慢掩埋。

  七年前的4月6日,雷军和十几个人一起喝了碗小米粥,一家叫“小米”的公司就在中关村开始创业(就这么简单创办了小米?),如今七年已过,小米依然在路上。雷军说一路走来,无限感慨,他们的创业渐入佳境,很快迎来新一轮成长。

七年小米,一种现象

  七年前,小米以互联网模式做手机,一度掀起业界前所未有的热潮。随之,大批模仿者跟随,造就“互联网公司都来做手机”的盛况,可以说是小米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新的互联网手机时代。

  《科技美学》总结了小米7年一路走来的痕迹:

2010年4月6日,小米公司成立,8月的MIUI*内测版发布,被用户熟知。

2011年,小米手机1发布。

2012年8月,小米手机2正式发布,成为小米手机史上最经典的一款机型。

2013年7月,红米手机发布,让市场中的千元机开始拼配置。同年9月小米电视和小米手机3正式发布。此时的小米手机业务已初具规模,小米生态链团队应运而生。

2014年3月,红米Note发布,5月小米平板发布,7月小米手机4发布。

2015年1月,小米Note发布,2月,MIUI全球激活用户数量超过1亿。

2016年2月,小米手机5发布,7月,红米pro、小米笔记本正式发布,9月小米支付上线,10月,小米Note2、小米MIX发布。

2017年2月,小米芯片澎湃S1发布,搭载自研芯片的小米5C发布,3月,小米电视4A发布。

单从这份成绩单看,无疑小米是成功的,手机起家到如今全面开花的生态链硬件公司,并依靠用户流量逐步筹划在内容上实现盈利,市值从0到现在的460亿美元。尽管一路走来,外界对小米的吐槽声不断,但不可否认的是小米创造了“互联网公司造手机”的“美好时代”。

1、2011年,一款顶着“全球最快智能手机”和1999元意外的低价,2天内获得超过30万台的网上预定量,小米网上社区的粉丝高达数百万,也是在这一年,“小米”成为一种现象。  

2、用“高端手机与中国社会消费实际相结合”的逻辑,带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手机均价的整体下降,让国产智能手机走向“高性价比”道路。

3、小米的互联网手机模式,无疑从根本上消灭了山寨手机。 

4、最开始完全的线上营销,成本低,见效快,引众厂商纷纷仿效,可以说为手机市场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

   公允地说,不伦小米如今的市场地位如何,其对早期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它可能不是行业的主导者,但却将行业重新洗牌。小米自身也从最初的幼苗成长为现在的可以称之为是参天大树,每一步走的还算踏实。这七年的历程也印证了雷军所说的“一路走来,无限感慨”。

七年之痒,转型之困

  都说婚姻、感情有七年之痒,在企业的成长路上也有七年之痒一说,据了解,过去的100年里,有超过一半的企业没能顺利走过7年,其中原因各家不同。挺过去是新生,挺不过去是一地鸡毛,被历史慢慢掩埋。

  凡客在风头最盛的时候,员工有一万三千多人,成立七年不到遇到转型之困;盛大网络曾凭借网络游戏获得巨额利润,疯狂扩张后,精力分散开始走下坡路,之后大量走马换将,也没能让公司稳定下来。

  如今的小米正站在七年的风口上,早前一份《2016全球手机市场占有率及总销量》报告显示,小米手机整体销量表现下滑明显,跌出前五,国内也被华为、OPPO、VIVO赶超。更有海外分析师给出了令人乍舌的预判,不到两年小米的市值剩下不到460亿美元的零头?海外市场的扩张遭遇瓶颈,小米的专利问题使其扩张并不顺利,自身的短板也让南美市场巴西已经选择退出。相比国内华为等手机海外市场的占比,小米已经落后很大一截。

  2016年开始,小米开始经历高管人才的流动,从财务相关的副总裁张金玲,到内容方面的陈彤,再到国际业务副总裁雨果。在小米的三年半时间里,2014年雨果带领小米进军印度市场,一年后,小米在印度卖出了300万部手机,随后还在印度上线了电商网站。到2016年,小米在印度的销量已经增长至650万部,成为印度第三大智能手机生厂商。其后雨果还带领小米进入巴西、印度尼西亚、非洲市场。加入小米时,雨果曾说过小米要“征服全世界”,而现在他的离开,无疑是对小米未来国际化扩张战略的重大损失。

  据媒体报道,雷军获得最多的评价是守正出奇,*的优点是善于生存,善于合作,但不善于抢夺和征服,太过谨慎。 而如今小米的发展似乎乱了节奏,面临手机销量下滑、市值下滑、高管离职以及海外市场拓展受阻等问题,雷军对小米的路径似乎也陷入了摇摆和思考中,很明显,小米正在遭遇着七年之痒,转型之困。这种困难在于小米借助互联网风口成长起来,风口已过,小米的研发能力依然薄弱,转型中供应链问不得不面对,在失去国际市场支撑之际,却没有继续成长的基础。

回归初心,重新出发

  今年2月的最后一天,小米自主研发的芯片“澎湃S1”发布,会上雷军重新温习了小米的初心问题,在大众固化的思想中,“高性价比”该是小米创办的初心,而忘记了2010年的小米是“为发烧而生”。如今雷军要回归初心,重新出发(要喝第二碗小米粥了?)。

  澎湃S1的面世,不得不说是小米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对小米具有深远战略意义,时值小米“七年之痒”之际,说的严重点,这颗“芯”事关小米是飞跃还是沉沦。显然澎湃S1和此前发布的小米MIX,是小米在发展低谷期给出的转型方案:以技术立。先前尝到因供应链问题措施首发的苦头,导致销量大跌,小米深知把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中,才算是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但2010年的“为发烧而生”和2017年的“为发烧而生”,面临的挑战截然不同,小米芯片也很难复制当初小米手机的“现象”。毕竟芯片是一个高投入,慢产出的产业,看看华为在芯片路上艰辛,便可知一二。显然,手机行业的下半场已经开始,排位赛结束,淘汰赛开始。小米七年之际,走出则是一次新生。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创业邦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