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3日,由清科集团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基金合伙人峰会》在北京如期举行,峰会邀请了知名优秀FOFs、政府引导基金、上市公司、险资、私人银行、财富管理机构、富有家族及个人、VC/PE机构出席,深度探寻国内外LP市场发展趋势,分享最新的资产配置策略。
在论坛上明道投资总经理、执行董事陈正旭,北京汽车集团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钧,国金投资合伙人刘伟明,华领集团常务副总裁,华领资本总裁徐健,北京亦庄国际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伟,红点中国创投合伙人张涵几位大佬就《2017年产业投资机遇》话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其中青域资本管理合伙人林霆担任了本场话题主持人。
以下为现场演讲实录整理版:
林霆:非常荣幸能和在场这么多嘉宾一起来讨论,投资领域,热点和风口这个主题。今天是一个LP和GP的峰会,坐在台上这些嘉宾,除了亦庄的许总之外,其他都是GP,亦庄的许总有GP和LP的双重身份,我作为主持人试图从LP的角度,去拷问这些GP的嘉宾,希望能够问出一些领域、风口、投资热点上的干货。首先让各位嘉宾先简单用很短的时间介绍一下自己的机构,以及自己架构所重点关注的一些领域。
张涵:红点中国脱胎于硅谷美国红点,是一个老牌的硅谷VC,进入中国已有12年,主要投资TMT行业,集中在技术类,在国内我们刚成立了自己独立的中国人民币基金,规模在30-40亿人民币。
许伟:亦庄国投拥有GP和LP双重身份,母基金业务截至目前已投了50多支基金,规模总计300亿,直投方面,主要以亦庄产业为主要投资方向,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和装备制造等。
徐健:华领集团在股权投资领域还是新兵,我们主要着重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并购,另一方面是Pre—Ipo,以及上市公司的收、并购业务。深耕以下几个领域:新能源、大健康、大消费、工业4.0和人工智能+。
刘伟明:国金投资14年开始进入私募股权投资管理行业,现管理12支人民币基金和一支美元基金,管理规模在30亿人民币左右,已投资100多个项目。主要的投资方向以互联网、泛娱乐、互联网教育为主;未来,我们认为传统行业+互联网的模式,可能是一个投资趋势。
刘钧:北汽产投聚焦于汽车产业,这几年重点关注在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以及汽车后市场几个大的业务板块。同时我们也会关注跟集团企业业务有比较高的协同性的方向去进行布。
陈正旭:明道投资目前基金管理规模近30亿人民币。最核心的领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另外一个重点布局是生物技术。
林霆:青域基金是一家专注节能环保领域的PE和VC机构,目前管理有四期基金,投资项目有50个左右。我先抛出第一个问题,这个专场的主题是讨论产业热点、风口,说到风口这个词,我刚才听各位嘉宾介绍他们的投资领域,似乎很多也都是现在大家圈子里,或者媒体上谈论的风口,比如说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半导体、互联网+等、所以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在你们的投资策略里面,风口是你们的策略之一吗?你们会去抓风口,会去找风口吗?如果不是,那你们的行业策略是什么,如果是,你们通常是怎么去找这个风口的?还是从离我最近的陈总开始。
风口来了,追还是不追?
陈正旭:我们的投资策略是把握趋势,投资不去追风口,因为当风口来临,再进行投资布局已经有些晚了,我们最核心的一个策略是对趋势的把握。
举个例子,三年前我们将新能源汽车和汽车智能化作为一个核心趋势看待。在那个时点,我们会认为它是重要趋势的原因在于:
1、汽车产业实际是一个古老的产业,我们认为它会再发生一个比较重要的趋势就是智能化;
2、电动化,就跟当年手机仅是一部功能手机到如今变成一部智能手机一样,在这个巨大的变迁过程当中,整个手机产业链出现了巨型公司;因此,我们认为汽车作为一个传统的产业,未来也会发生重要的变化;最近这三年,我们在投资新能源,智能化汽车上的资金接近7个亿,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有些过剩,可大家认为风口来了,但是实际仅我个人而言,三年前布局才是最佳时点。
刘钧:我个人认为风口应该去持续关注,但是不能盲目去追风口,或者追热点。最近大家普遍关注人工智能,共享经济、新能源等领域,我们会重点在这些领域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寻找好的标的,不盲目追风口。
刘伟明:对投资人而言,投资就是对未来趋势的判断,追风口是不可以的。国金投资更多坚持的是做自己擅长、能看得懂的方向,虽然风口很热,但对该领域不擅长,不理解是无法判断项目好坏程度的,在这种情况下去追热点,都不会很好。
林霆:刚才两位都说不追风口,我的问题不仅仅是追风口,你们都提到要做趋势判断,趋势就是一种风口,趋势判断是不是意味着你们会去找风口?
GP要懂得“造”风口
刘伟明:作为中早期的投资人,更多的是要自己去创造风口,或寻找风口,这是我们GP的责任所在。如果我们也跟一般的个人投资者一样,去追风口,LP把钱交给我们意义并不是很大。他们完全可以自己直接追,风口是已经看得见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是在风口来临之前去预判什么时候风口会来,风口在哪里。
徐健:所谓的风口,作为一家机构而言应该根据自己机的团队能力,聚焦的行业去判断,在这个行业里面是否有深耕的基础和资源、团队、能够操刀什么样的项目,是早期的,还是成熟期的等,这些都跟机构本身的积淀以及未来行业上面的发展趋势相关。所以我觉得是两方面:
一、内生的积淀,决定机构能否握住资源和机会和是否具有创造和跟上这个风口的能;
二、外生趋势判断能力,决定机构能否从专业的角度去判断子行业细分的趋势,只有内外部结合,才能创造风口。
许伟:投资人还是很喜欢风口的,因为没有风口就拿不到钱。
最好的投资人是先埋伏进去,让周围的人把风“煽”起来,最成功的投资人是站得比别人高,看得比别人远,把握的风口要比别人准。
张涵:对于风口的判断,我个人认为每一次大风口的来临,都伴随着某些技术革新,所以我们更多是在技术革新的角度对市场进行判断。
因为在技术革命来临时,我们会对他带给各行各业产生的市场变化做一个大致预判,这个预判实际上是分节奏和不同形态的,有的形态会先被技术卷起来,或者一些更小的细分领域卷起,这种风口的判断需要更加细致,将大风口变成小风口,然后再看哪些是真风口,哪些是伪风口,这是我们的一个思路。
我个人认为作为GP应该去寻找风口,但是明确到帮LP带来回报时,还是要因个投资人所处阶段而定,如果是在早期对人、对团队的把握非常重要。
林霆:有一个关于产业的问题,每一个产业都有自己的产业周期,特别是这些新兴行业,当风要吹来时,有很多机构说我们做趋势判断,无论是在风来的时候进行投资还是提前进行布局,这个风到底能吹多久,吹到什么时候产业才会真正出现较大的利润规模和形成产业集群,你们投的项目才能退出?
基金如何应对“产业周期”这道催命符?
徐健:这里面涉及几个方面,一是基金期限;二是项目处于哪个投资阶段;三是被投企业到底是属于一个什么样的企业。
我们是做收并购的,一方面做pre—IPO比较成熟阶段的企业。我们早期拿的项目,要么是属于层级比较高大型的企业,或者在细分行业比较早期的。如果从基金退出角度来看,大型成熟企业退出肯定是没什么问题。但早期项目就会有些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布局早期项目时会考虑从后往前去做。
在做PE和VC的时候,我们不可能说所有投的项目都是成熟的,如果是早期VC项目,又是属于上下游,行业资源可以打通的时候,我们可以去考虑它的退出渠道,我们会进行研究分析,会在大范围内给他锁定好或者是考虑好退出渠道。
林霆:药的市场价格是可以卖的,但是很多行业如果你布局太早,面临着很难退出。
许伟:以药为例,比如说临床前是一个阶段,一期、二期临床,三期临床拿到批件,都是比较好的退出窗口,这是一个解决的措施。
机构如何形成自身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陈正旭: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子,这个领域实际上很大,在中国A股公司当中有一些公司已经上市了,但这个产业实际上还处在一个发展的成长期,比如说电池能够跑更长的里程,成本更低,这个产业还处在高速的发展和变化期。
好的机构和GP都会去关注到这个领域的投资机会,大家在平时去看项目,或者尽调的时候会碰到。如果一个企业处于高速发展,很多GP会来追逐的时候,大家会去考虑价值到底在哪里?只有钱是不够的。
对于我们这样的公司来讲,我们的价值实际上最核心,他们比较看重的就是两点,第一团队的专业性,其次,因为本身我们团队,我们投的好几个项目是跟北汽合作的,他们非常看重北汽本身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所以能带来一些产业的资源。
刘钧:我们产业投资的理念比较开放,拿新能源汽车来说,产投本身的优势在于对汽车行业的了解,因为从成立开始,我们基本上立足于汽车产业,在汽车产业进行深耕。汽车行业价值链太长,可投资的领域也很大。不是说一家、两家就能够把它完全做完的,我觉得在某些领域上,大家合作共赢是非常重要的,大家互相都会有一些优势。
TMT领域机构拼什么?
刘伟明:我们跟红点有很多共同合作的项目,从国金来讲,因为我们要去投一个领域,我们会先研究该领域的具体情况,这是第一点。
第二就是要懂行业,了解国金的人都知道,我们最擅长帮项目做退出,历史上做的项目退出应该超过200亿人民币,很多企业让我们投的时候,除了看重我们的钱,也看重我们对行业的了解,也很看重对他将来退出的规划,这其实也是我们的一个优势。
张涵:每个机构偏好不同的项目,我们之间的合作,也是基于我们在一个非常细的领域里找到共同的结合点。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是一个传统的VC机构,能做到的事情,是尽量更早去发现这些创业公司,然后去用自己的经验辅导他,帮他把业务成长起来,这是我们更关注的。
所以基于这一点,我们有几个方面的专业度:第一,每个投资人对于自己关注的领域都足够了解,我们都希望他做到这个细分领域的专家级的认知水平。第二,采取上下游投资的方式,从细分领域看产业链,能够形成生态圈,我们更多布局一些生态圈。第三,我们依托在早期已经投出的公司,这些公司能够带来产业最前端的变化,通过他们我们去找一些新的投资机会,这样再去扶持一些新的公司。
真、假风口,GP如何辨别?
林霆:在我的印象中,特别是TMT行业,有一些曾经的风口只是昙花一现,经常说某一年是某个行业的元年,第二年就变成了纪年,像曾经有过的O2O,可穿戴,AR和VR,曾经都是很热的风口,但是现在已经听不见什么声音了,也没有见很大的公司跑出来。因为台下有一些GP的听众,台上的GP能不能分享一下,怎么去规避一些行业热点的风险,就是你们看到当前有哪些风口,是伪风口?
张涵:我们将技术和市场相结合来进行判断,像VR和AR当时的判断,首先要看这个技术到底能不能达到变成一个风口的水平。我们通过更多最前沿公司的技术来做判断,至少在两年以前,这个体量还远远没有达到一个消费级的,能够成为横扫千军万马的公司,这个和当时智能手机的阶段不一样。我们当初对智能手机的判断是,这是一个马上就要起来的市场,基于我们对这个行业的理解,所以做了一些判断,然后去分辨出哪些是真的风口,假的风口。
林霆:想让陈总分享一下,陈总对新能源产业链非常了解,新能源车是一个非常热的点,从电池材料到智能驾驶,您觉得这么热的领域里面有坑吗?有哪些坑?
陈正旭:有,新能源汽车领域存在着“坑”,比如说电池公司,因为这个行业的增速较快,特别是2015年,加上国家补贴很高,所以很多电池公司,包括一些汽车厂,出现了骗补的情况,很多公司扩大产能,每年的报表都比较好看。实际上很多公司是没有技术的,或者用的技术是比较低端的技术。在这个过程当中,真正有竞争优势的公司,必须有核心技术,或者说他能够在成本上有比较领先的优势。
所以在产业投资当中,因为汽车这个产业链很长,这是一个新兴产业,增速很快,会有很多的资本,会有很多的企业杀到这里面来。我觉得作为一个投资人,最关键的是我们去评判这个企业能不能成为一个大公司,我们的判断很清晰,就是这个公司能不能上市?因为我们相对投的是中端和偏后端,首先我们在这个地方更看他能不能走到IPO,或者IPO之后,潜力有多大?
刘钧:其实现在新能源这个领域,像电池,电机和电控这些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投资的机会是非常多的。例如新能源汽车增速非常快,今年上半年增速达到了14%的销量增速。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前两年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原来不做新能源电池的,也会赶紧去做,跟这个沾一点边。我们自己的团队也在研究新能源汽车有没有产业的风险,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个人认为还是有一点太盲目扩张了,但是新能源产业未来一定是会增速的,资源还是会向几个龙头企业去倾斜。
有的说我的估值比较低,我个人认为随着产业的发展是有进步空间的,这个时候还是要看清楚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如果说“坑”的话,重点还是在方向判断上,大的趋势和投资方向上,我们认为新能源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具体到底哪个项目是值得我们去投的,值得我们把它跟我们的产业结合起来的,这个确实还是要通过数据研究和市场判断进行分析,来做一下风险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