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潜在发展规律可能并不像《基业长青》这类书所描述的:一个企业有办法让自己持续获得优势,而是基业长青只是一种低速变化下的错觉,企业根本不可能基业长青而只会属于特定时代。在过去30年里,我们核心看到的只是路径依赖,IBM并不能做好操作系统,而微软离互联网虽然只有一线之隔,但却穷尽精力也不能很好的跨过这一线。那我们这个时代到底在呼唤什么样的企业,到底又在呼唤谁?
时代在呼唤什么?
此前我曾经用AI互联网一词来形容即将发生的变化,而之所以这么断代核心原因在于AI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本质特征有着绝大差异。过去的互联网更多的是信息的连接,即使O2O也主要是线下信息与线上信息的连接,但AI互联网则更多体现的是形成一种感知物理空间且形成反馈的系统,然后这种系统输出一种新的体验或服务,并且这种系统之间是普遍连接的。智能音箱、AR、自动驾驶、机器人等都会遵循这种模式。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智能音箱、自动驾驶、AR都属于AI互联网,但和过去的PC互联网乃至移动互联网有着巨大的差异。而更典型的AI互联网应用很可能首先会在各个行业中得到应用:无人机、挖掘机、中控可以组合成一套自动施工系统,而无人机、无人坦克、前沿指挥系统、国家指挥系统则可以构建成一套更为现代化的战斗系统。
形象来讲AI互联网下的应用可以更多的干涉物理世界,而过去的互联网更多的是在做信息处理工作,这无疑导致AI互联网的影响范围会远大于过去的移动互联网等。如果拿电影进行类比,那显然的只有AI互联网才更像黑客帝国里面母体的0.1版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回看过去,会觉得PC互联网看起来更像是移动互联网的前奏,而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很可能我们会觉得移动互联网不过是AI互联网的前奏,而AI互联网则是母体这样系统的前奏。
假设说上面说的是对的,那它所需要的企业特征是和上个时代相一致的,还是说会需要迥异的企业特征?这种外在环境上的约束会非常关键,其实是企业兴衰里的不变量,我们只能把它们当做前提来思考后续问题。如果需要的企业特征具有延续性,那很可能过去的霸主会延续其统治地位,因为这些企业可以延续自己在资源、资金、人员上的优势。如果需要的企业特征差异巨大,那很可能今天跑在前面的就会被颠覆,因为资源、资金、人员上的优势反倒会成为面向未来的劣势。
从各种隐约可见的端倪来看,外部所需要的企业特征的差异是比较巨大的。显然的AI互联网更需要把软硬融合在一起做,单独的在数字空间折腾*也就能做*荣耀,肯定做不出Echo、自动驾驶、无人机等。这潜在也就意味着,一次新的颠覆性机会正在积蓄能量。而曾经的时代宠儿因为路径依赖,很可能会变成旁观者。
总结下:软硬融合是AI互联网时代最根本的特征,所以时代在呼唤同时具有互联网基因和硬件基因的企业,眼下来看这与上个时代胜出者的基因其实是不吻合的。
路径依赖是什么?
那路径依赖到底是什么,真的这么不可打破么?为什么不能通过花钱、雇人这样的简单方法来解决?
基因可以很形象的解释路径依赖,但很难从因果的角度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比如说基因就决定了猫擅长抓老鼠但不会游泳,即使辛苦训练那也还是不行。而一旦企业生成了某方面的基因,就相当于确定了企业到底是猫还是鱼,进而一旦竞争环境发生像未来水世界描述的那种大变化,那猫基因的企业立刻就会因为没法生活在水里而死翘翘了。
从这个角度,过去常说的基业长青确实很像是企业在外部环境缺少激烈变化下的近似描述。当地球环境没有激烈变化的时候,那物种就总是可以通过缓慢的进化来让自己存续的时间更长。但所有进化上的努力根部不足以应付彗星撞地球这种冲击。而在商业社会里面所谓的范式转移差不多都等价于是彗星撞地球级的变化,并且这种剧烈变化的频度正在提升,过去是以20年计,现在则以5年计。
那这种企业基因背后到底隐含了怎么样的因果关系?
细分的话,这种企业基因至少隐含了人(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组织结构、工作流程等多维度的力量。这其实是板结在一起的一套体系,一旦按照权责、利害等进行了分割定义,那组织里的人必然倾向于维护他,一旦进行大幅改变那就需要重新进行权利分割,这是非常困难的,其难度大致与社会改革者所面临的难度相当。回看过去的历史,社会改革者大多以失败告终,比如王安石,而在商业社会里当外部变化频度加快时,企业根本就没有足够时间来进行一种渐进型的改革,所以说企业是不能基业长青的,骨子里只有时代的企业。不管是苹果、谷歌还是国内的BAT,他们也都是时代的企业,并且他们所持续占优的时间很可能还不如过去的通用汽车。
这里面*的一线生机在于企业的高度集权。高度集权让企业的最终走向和CEO自身的特质高度相关,而人的身上是具有一定偶然性的,CEO身上的偶然性就会影响到企业发展。所有我们才能看到乔布斯这种能够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但大多的人其实是不行的。不过过多的考虑这种偶然性是没意义的,1000家企业最终只有1家打破自我边界,盯着这一家并把它当做一般性规律,显然是有问题的,更适合的是把路径依赖看成一种前提。
更有意思的事情是,从这个角度可以更清楚的比较出职业经理人和创业者的差异,职业经理人相当于在既有路径下把公司收益*化,任何试图挑战路径依赖的事情从职业经理人的角度看很可能都是不合适的,所以高速变化的行当其实是不太适合职业经理人的。
未来5年会发生些什么?
如果前面的两个假设都成立,那未来五年的走势其实是清楚的。
这一定是一个具有软硬融合基因的公司逐步崛起,而纯粹的互联网公司逐渐衰落的过程。我们可以开个脑洞把视角拉的足够长远然后做个假设:
如果未来机器人时代真的到来并产生出《我,机器人》里面那种巨型机器人公司,那谁更可能变成这种机器人公司?
显然,这种机器人公司是要进行生产制造,也要开发精密的机器人系统,同时还要有强大的云端来控制机器人行为的(甚至还要有出租机器人的系统,未来很可能没办法每个人都买个机器人)。
这与过去近20年里产业分工的状态其实很不一样,过去分工体系里各个部分其实是横向分开的,比如产品公司做产品,而互联网公司做应用。也就是说如果未来的主流公司形态是上面说的机器人公司这样,那过去这些巨头也还都只擅长某个局部,没有人把牌拿全。这潜在也就意味着如果上面的方向正确,行业很可能会需要进一步整合。
我们并不知道究竟需要多少种“机器人”来全覆盖我们的生活,但这种纵向切分模式显然会打造完全不一样的企业。不会有大众和滴滴,而只会有同一家公司,而一旦前端融合了,那后端生态很可能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如果我们只用一种系统比如Windows,那Google是很容易被掐死的。
小结
如果必须呼应下题目,那只能说小米的基因更贴近未来,而其它几家则相距较远,科大讯飞是做行业用户出身,相距的就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