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告别价格战,选择投“保”,谁给的快递企业勇气搞事情?

快递业是面向消费者的下游行业,一直希望能顺畅地传导来自上游的成本压力,只是以前根本做不到。从“想涨价”到“敢涨价”,实则深层次反映了快递业格局的变迁——行业领先者已能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获得一定的话语权,昔日单纯的价格厮杀已不再奏效。

  近日,保险行业迎来一股新势力,虽然面临着门槛提高、监管趋严、牌照申请排大队三大问题,但依然挡不住资本的热情。

  继BAT和京东等电商之后,快递企业紧随其后杀入保险行业,“三通一达”四大快递巨头正抱团谋划申报“中邦物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暂定名)”。快递巨头与电商的高调入场,也正式掀开了保险业资本扩容与洗牌的序幕。

快递业“半壁江山”征战保险行业

  由中通、申通、圆通、韵达构成的“三通一达”,已占据中国快递行业的“半壁江山”,根据2016年全年以及2017年上半年的快递企业市场份额显示,“三通一达”已经占到49.4%和49.8%。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2017年上半年中通仍然处于老大地位,*优势有所加大。韵达的市占率超过申通,其上半年的市占率相比去年提升了1.1%,从第四名上升到第三名。顺丰的市占率略有下降,减少了0.3个百分比。

  整体来看,快递行业前五名的市场集中度没有发生变化,内部名次的变化主要由于圆通市占率下降了1.3%,同时顺丰和申通的市场略有萎缩,被中通、韵达所分食。

  近几年,中国保险业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正在逐渐被打破,其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不言而喻,但仅管如此,仍不断有大批的各路资本跃跃欲试,此次“三通一达”欲成立的中邦物流保险,其注册资金为10亿元,由7家公司共同发起,中通、申通、圆通、韵达以及江西金控各出资1.6亿元,持股占比16%,山东京金和广州宝供则各出资1亿元,持股占比10%。

保险牌照趋严 一“照”难求

  快递公司尝试进军保险业,这不是*次了,早在2016年6月,天天快递联合其他几家快递企业,以及贵州盘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欲发起互联网保险公司,争夺第五块全国性的互联网保险牌照。但是,随着2016年12月30日天天快递被苏宁收购,其参与设立保险公司的计划,便没有了实质性进展。

  在快递巨头抱团投“保”之前,BAT已*一步,不仅如此,京东、小米、乐视、唯品会等互联网及电商平台也对保险业跃跃欲试,在申请新设或收购保险公司的同时,还将保险中介牌照揽入囊中。

  “三通一达”此前虽然也有过共同出资成立“蜂网”等行动,但此次成立保险公司,才能算是他们*次有真正实质性的合作。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在解决快递行业的相关保险问题之外,也可以进一步捆绑加盟商,一石二鸟。

  快递等物流业务的险种涉及面较宽,中邦保险一旦成立后,仅股东业务就已经足够‘吃饱’了,其涉及物流的险种主要是:财产险、车险、货物运输险、仓储险、公众责任险、退运险、货物损失险、信用保证险以及涉及大量物流运送人员的员工意外险、医疗险、养老险、健康险等。

  另外,快递产业链上下游客户也有投保需求,比如客户的财产险、车险、进出口货物运输险、公众责任险、产品保证险、信用保证险、建筑工程险、团体人身险、医疗险、健康险、养老险等。

  最近2年,申请保险牌照的企业日渐增多,各路资本都想在保险行业分一杯羹,根据统计,现在有200家左右的公司在排队等牌照,但事与愿违,能拿到牌照的公司却少之又少。

  从今年1月之后,保监会批准牌照的速度相较于前两年有明显下降,2015年和2016年,保监会批准筹建保险公司的数量分别是13家和22家,而今年只批复了6家,分别是北京人寿、人保养老保险、海保人寿、国富人寿、国宝人寿、融盛财产保险,而且都集中在年初,2月份之后就没有新的保险牌照诞生了。

  这种一“照”难求的局面也许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况且在中邦物流保险前面的还有很多企业在排队,想要拿到牌照,恐怕还要费一番周折。从监管的角度上讲,目前中国的保险行业同质化程度过强,如果不能通过开辟专业领域来填补保险市场的空白,新的保险机构也很难真正地落地。

告别价格战 换个活法

  如果说快递企业涉足保险行业,是为了多一条腿走路,谋求更好的收益,那么告别价格战,就是快递企业要换一个活法了。

  离“双11”还有一个月,快递涨价先热,一边是舆论喧嚣对涨价存异议,一边是快递企业整体经营面临重压。在成本高企的现如今,上市后的快递企业面对*个“双11”,涨还是不涨?

  今年以来,原纸、纸箱、塑料、油墨等原材料价格一路飙升。瓦楞纸市场价格在今年经历了“过山车”式变动。9月1日~10日,瓦楞纸价格达到4748.3元/吨,创今年以来峰值。

  不仅如此,人工成本上涨才是最显著的,以往一个操作工大约两三千,现在需要五六千。双十一的5-10天,件量是平时的3-5倍,业务高峰会造成运力资源紧张和临时增加部分成本上升。今年双十一,各快递或也将收获较高的业务增幅。2016年阿里双十一期间产生订单量为6.57亿件,预计今年为10亿件以上。

  随着业态发展,目前快递公司总体“入不敷出”,各网点处于增量不增收的尴尬局面。现阶段运价背后,暗藏着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成本激增,另一头,服务要求也在提高,如果不涨价,不可能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成本在涨物价在升,如不涨价,只能业务放水,最后伤的是用户体验。

  快递行业有个怪圈——“涨价找死,不涨价等死”,近几年不时会传来快递涨价的消息,但实际情况却是一年比一年便宜,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2016年间,快递服务平均单价保持着“每年降一块”的幅度,分别为15.69元/件、14.65元/件、13.40元/件和12.71元/件,4年间下降2.98元。

  2017年是快递企业的上市元年,势必也是行业重大洗牌的一年,需有一个良好的质量基础和市场环境。

  此前各家快递为了冲刺上市,难免通过价格战的厮杀拼市场占有率,但现在不同了,已经成功上市的快递巨头们,将要考虑的是如何*化盈利,毕竟,“借壳”上市的时候,是承诺了母公司利润的,如今业内更关注的是企业的营收数据。

  快递巨头公司集体上市后,行业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集体上市后靠价格战追求市场份额的行为告一段落;另一方面,三四线快递公司大量退出市场,新进入者已不构成威胁,行业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期。

  经历多年“双11”后,主要快递公司越发追求网络稳定和服务质量,逐步放弃降价换量的行为,涨价就是明确信号。涨价直接目的是对冲成本压力,根本目的是帮助快递企业迈出摆脱低价红海的*步,并且这一步要和服务质量同步提升。

  如果每次都是以价格战的方式来解决眼前的问题,会大大折损厂商的创新意识,减少积极性,从而导致企业病态发展。不打价格战,不意味着企业营销在市场谈判中毫无筹码,没人愿意做赔本生意,也没有永远的便宜。从价格战到价值战,快递企业是时候换个活法了!

从“想涨价”到“敢涨价” 话语权已变迁

  在快递行业激烈竞争的局面下,市场格局也在迅速变化,根据国内外数据分析,一家企业只有达到了26%的市场占有率,老大的地位才是巩固的。

  国内的快递业务量仍处在高速发展中,2016年全年的业务量达到313亿件,预计到2020年,将会达到1020亿件,“求变”将会是各家的主题,快递企业洗牌的事情也将会不断出现。

  2017年作为快递企业的上市元年,起业绩肯定备受关注,根据上半年的财报显示,就营收而言,圆通(82.11)亿>中通(55.86亿)>申通(55.61亿)>韵达(43.10)亿。“三通一达”的净利润中,中通突破10亿元,而其余三家均在7亿元上下,相差不大,顺丰则是一骑绝尘。

  但就通达系而言,有分析称,中通的高利润数字背后可能会存在中美会计准则的差异,尤其是对一些资产类的会计处理上会造成部分差异。

  快递业是面向消费者的下游行业,一直希望能顺畅地传导来自上游的成本压力,只是以前根本做不到。从“想涨价”到“敢涨价”,实则深层次反映了快递业格局的变迁——行业*者已能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获得一定的话语权,昔日单纯的价格厮杀已不再奏效。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17年8月,快递服务品牌集中度指数为78,达到2015年以来的新高。也就是在过去两年时间,“三通一达”和顺丰悉数登陆资本市场,借助资本力量进一步开拓市场,提升业务量。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虽说行业整合远未完成,但现阶段快递巨头已拥有各自“势力范围”,减少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品途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快递收发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