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揭秘传奇投资家族:爷爷5万美元起家,45年赚1.8万倍,孙子管理3千亿资产

半个多世纪以来,戴维斯家族始终坚持“长期投资即一生投资”的理念,经过50年的试验、犯错和改进而形成“戴维斯战略”。其中,有10项基本原则始终不变。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吧。

编者按:今天要说的这位大师是斯尔必·科伦·戴维斯(Shelby Cullom Davis),他是著名的“戴维斯双杀效应”的发明者,1947年以5万美元起家,45年赚18000倍(9亿美元),年化回报23%。

  虎父无犬子,他的儿子、孙子也都是大师级别的。

  儿子斯尔必·戴维斯(Shelby Davis),1969年开始经营戴维斯纽约创投基金(Davis New York Venture Fund).30年投资累计回报75倍,是标普500的两倍。

  孙子克里斯·戴维斯(Cris Davis) 是戴维斯精选顾问公司的掌门人、成功的基金经理,管理资产超过470亿美元(约合3000亿人民币)。

  可以说,戴维斯家族是美国史无前例且最成功的投资家族。

  半个多世纪以来,戴维斯家族始终坚持“长期投资即一生投资”的理念,经过50年的试验、犯错和改进而形成“戴维斯战略”。其中,有10项基本原则始终不变。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吧。

摘自《戴维斯王朝——五十年华尔街成功投资历程》,作者|(美)约翰·罗斯查得

1、不买廉价股

  大部分廉价股只值这个价钱,因为它们是普通公司所发行的。这些公司的股票可能会始终保持低价,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会预测好时机何时到来,这也正是他们一贯的做法。公司业绩可能会恢复,但这仅仅是个假设。

  “即使能够恢复业绩,”斯尔必(第二代戴维斯)说,“花费的时间也常常会超出任何人的预期。只有受虐狂才会喜欢这类投资。”

2、不买高价股

  有些股票之所以价格高昂,是因为它们是由*的公司所发行的。但斯尔必同样不肯购买这类股票,除非股价相对于其收益而言比较合理。

  斯尔必认为,“任何公司的股价都没有吸引力。”

  戴维斯家族的人从不会多花钱买衣服、房子或度假,为什么投资者要为收益而多花钱呢?毕竟,无论他们何时进行投资,投资者要买的不就是收益吗?

  一旦一只高速成长型股票的价格下跌,投资者就不得不面临一个无情的数学公式:如果一只股票的价格下跌50%,那么它要回到收支平衡点,就必须上涨100%。

3、购买适度成长型公司价格适中的股票

  斯尔必认为,选择那些收益增长速度高于股票市盈率的公司才是理想的投资。

  假设有一家虚拟的地区商业银行SOSO,其收益率为13%,并不引人注目,股票则以适度的10倍市盈率出售。如果SOSO在今后五年内仍能保持预期收益,并使投资者能够以15倍的市盈率购买股票,那么耐心的股东们就能得到20%的年回报率。

  有时候,戴维斯家族还能发现一只“秘密成长股”,有着SOSO的名声和微软的盈利能力,即合理的价格、丰厚的收益,两者的结合实在令人无法抗拒,而戴维斯发现美国国际集团(AIG)以及其他许多公司的股票都属于此类。

  如果AIG的股票是*股或改良股,投资者自然会以高价购买。但作为一家单调沉闷的保险公司,AIG从没有出现过理性或非理性的购买热潮,股票长期低估使股价下降的风险降至*。

4、耐心等待直到股价恢复合理

  如果斯尔必看中某家公司,但其股价过高时,他会耐心等待时机,直到股价回落。虽然那些一年内会改变三、四次投资策略的分析师们有机会购买IBM、英特尔和惠普的股票,但偶尔出现的熊市却成了谨慎投资者们的*伙伴。

  就像戴维斯(*代)过去常说的:“熊市能使投资者发大财,但他们在那时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有时候,一个行业会出现自己的熊市。

  20世纪80年代的房地产熊市蔓延到了银行,从而使斯尔必有机会购买花旗银行和富国银行的股票。

  20世纪90年代初,克林顿政府误导性的医疗改革项目导致医药股出现熊市,一流制药公司(例如默克、辉瑞制药、礼来公司等)的股票均下跌了40-50个百分点,而斯尔必和克里斯(第三代戴维斯)在上述三家公司都有投资。

  任何一家公司都会有自己的熊市,漏油、集体诉讼、产品回收等负面新闻会使公司股价下跌,而此时正是购买股票的好时机,前提是公司的负面新闻只是暂时的,并不会阻碍公司的长期发展。

  “当你购买的一家实力雄厚公司的股价下跌时,”斯尔必说,“你会有一定风险,因为投资者的预期比较低。”

  整个20世纪80年代,有一大堆以10-12倍市盈率出售的成长型股票供斯尔必选择;而到了繁荣的90年代,这些公司却几乎完全消失了,克里斯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被迫等待股价下跌。

5、顺势而为

  斯尔必选择技术股时非常慎重,但他并不完全排除技术股,两位著名的技术恐惧者,巴菲特和彼得·林奇,也是如此。

  只要他能找到股价合理、有实际收益并具有全球化经营潜质的高科技公司,斯尔必就会急切地购入该股票。否则,他就宁可错过收益最为可观的行业。他一开始购买了互联网股票,盈利相当丰厚。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他选择了IBM。此外,还购进了应用材料公司的股票,并因而上演了一出锄头与铁锹的现代戏。

  在19世纪的淘金潮中,商人靠出售锄头和铁锹发了大财,而那些去淘金的人则破产了。同样地,应用材料公司靠将设备卖给半导体行业的淘金者而发了财。

6、主题投资

  “自下而上”型的选股人是投资于那些前景良好的公司,只要公司有发展前途,无论是石油钻探业还是快餐连锁业,他们都乐于投资;“自上而下”型的选股人则会首先研究当前经济形势,找出有可能兴盛起来的行业,然后再从中选择公司。

  斯尔必兼有这两类选股人的特征,他在投资前会首先寻找“主题”。而很多时候,主题都是相当明显的。

  20世纪70年代的主题就是泛滥的通货膨胀。斯尔必的风险基金选择了石油、天然气、铝以及其他大宗商品类公司,因为尽管物价上涨,这些公司仍能盈利。

  到了80年代,有迹象表明美联储已成功地抑制了通货膨胀,斯尔必由此发现了一个新的主题,即物价回落、利率下降,并因此而削减了硬资产,转而购买金融资产,也就是银行、经纪和保险公司的股票,因为利率下降使金融业从中受益。

  斯尔必将40%的基金投入金融机构,正好赶上了它们大步前进的好时机。尽管这类“秘密成长股”的收益增长速度并没有微软那么快,但它们的回报仍然很喜人。

  到了20世纪90年代,斯尔必和克里斯则根据另一个明显的主题展开行动:婴儿潮老龄化。随着美国历史上最富裕的一代人逐渐老龄化,药品公司、保健业和疗养院成了受益者。药品股票出现过一次大幅度上涨后,斯尔必开始等待下一次股价下跌的到来7、让绩优股一统天下

  典型的成长型共同基金每年会出售90%的资产,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可能更有发展前景的商品。

  纽约风险基金的周转率约为15%左右,而戴维斯家族购买股票后一般不会抛售,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可以不用支付长期收益的巨额资本收益税。

  这种方式使交易成本较低,而且避免了频繁交易中可能出现的失误,频繁交易的投资者盈亏的风险则各占一半。

  在斯尔必很小的时候,戴维斯就一直告诉他,选择时机根本没用。现在,斯尔必又将这些话转告给克里斯和安德鲁。

  “我们以长期可以接受的低价购买股票,”斯尔必说,“最终,希望股票能以‘合理价值’出售。而一旦达到合理价值,只要收益能持续增长,我们就会长期持有该股票。我们愿意以合理价值购买股票,但最终还是希望这是一只成长股。”

  “我会安安心心守着一只股票度过两、三个萧条期或者说市场周期。那样的话,我就能了解公司是如何应对经济萧条期和繁荣期的。”

8、信赖*管理

  戴维斯的投资依赖于AIG的汉克·格林伯格之类*的经理人;同样,斯尔必也信赖英特尔的安迪·格罗夫和SunAmerican公司的艾利·布洛德。

  如果一位优秀的领导人离开了原先的公司去了别处,那么斯尔必也会相应把资金投入该新公司,因为他信赖该经理人的才能。

  当杰克·格伦霍夫从富国银行调到*银行,斯尔必立即购买了*银行的股票,而当哈维·格鲁布出现在美国运通公司时,他马上购买了运通的股票。

  “任何一家公司要获得成功,优秀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华尔街公认的真理,但是一般的分析报告总是忽略这一点,”克里斯说,“分析师总是喜欢讨论最新的数据,但是对我们而言,如果没有事先评定公司领导人,我们绝不会购买任何股票。”

9、忘记过去

  “计算机及其无穷无尽的数据库总使得投资者关注过去,”斯尔必说,“人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根据过去预测未来。”

  华尔街的风风雨雨告诉我们最宝贵的一点就是,历史不会完全重演:

  ★ 自1929年的大萧条后,25年来投资者一直不敢购买股票,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1929年的历史很快就会重演;

  ★ 二战后,投资者不买股票的原因在于,他们认识到经济萧条总是伴随战争而来;

  ★ 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投资者不买股票,是因为他们正在准备应对1973-1974年熊市的重演。正如斯尔必在1979年所写的:“如今的大部分投资者都花费了过多的时间,用来防御那些我们认为不大可能出现的相同程度的经济衰退。”

  ★ 1988-1989年,投资者不买股票,是因为担心1987年的经济崩溃又将重演。

  而上述种种情况,他们事后都会感到后悔。

  从华尔街的投资经历中可以学到无数谬误,例如:

  ★ “只有公司收益上升,股价才会上涨。”事实上,公司收益下跌时,股票通常表现良好。

  ★ “高通货膨胀率会危及股票。”但20世纪50年代初的通货膨胀并没有危及股票。

  ★ “购买股票是防御通货膨胀的*保障。”但20世纪70年代初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10、坚持到底

  “股票在1年、3年甚至5年内都会有一定风险,但10-15年就不同了。”克里斯说,“我父亲进入股市时正逢股市*期,但20年后当初糟糕的表现已经无关紧要了。在致股东的信中,我们一再重申:我们是在跑马拉松。”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财经记者圈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相关企业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