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创投圈的“钱权交易”

创企CEO与投资者之间的权力平衡毫无征兆的发生了彻彻底底的改变。

  Uber、Zenefits、Tanium、Lending Club等大公司CEO频频在新闻中曝光,负面影响甚大。这一现象愈发频繁,但他们的投资人为何仍在坚持?

  实际上因为权力平衡,投资者都戏剧性的转变成了公司创始人,而这正导致了CEO们的负面行为。

  创企CEO与投资者之间的权力平衡毫无征兆的发生了彻彻底底的改变:

  无利润或短期内无利润的首次公开募股(IPO)成为惯例

  创企阶段公开化

  技术更迭一路向前,创企必须不断创新

  风险投资竞相注资放出控制权的独角兽创企

20世纪的科技创企流动资产来源:首次公开募股(IPO)

  在上个世纪,科技公司及其投资者通过IPO赚钱。公司只需与一家*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高盛等)或其硅谷同胞(Hambrecht&Quist,Montgomery Securities,Robertson Stephens等)合作,就可以将公司股票转化为现金。

  通常情况下,公司需要保持五个季度的收入增长,否则撬不开银行家们的口;同时还要说服他们,让他们相信公司上市后还将保持四个季度的收入增长。这些就是风投公司确保客户收益的默认要求。

 上市就得另聘CEO

  通常,创企原CEO缺乏上市的经验,他们最初开创公司的能力如今变成了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在公司扩大规模、上市后,创始人CEO往往取代,由投资人空降一位具有大型企业运营经验的管理者。

  新CEO将会带来大公司的一整套运营理念,涉及公司组织结构、人力管理、

  工作流程、薪资计划等重大方面。与此同时,新CEO的到来也意味者公司作为创企、及其快速创新的公司文化的终结。

董事会控制

  在三十多年前(1978-2008),投资者控制着董事会。当时处于“买方市场” ——更多的优秀企业希望获得融资。因此,投资者可以设定条款。在IPO前,董事会通常由两名创始人、两名风险投资人和一名“独立”成员组成。(独立成员通常意味着风投公司正在招聘一名新CEO。)

  当公司需要扩大规模时,更换创始人几乎是默认的操作程序。然而,创始人无法与其他创始人分享这些信息(还不是互联网时代)。而对风投来说,这只是公司上市的一个必要步骤,一次又一次,每次发生时都让创始人无比震惊和愤怒。幸运的还可以留下来担任总裁或首席财政官一职,不幸的只有出走,讲述“风投是如何偷走我的公司”的悲惨故事。

  公平地说,没有太多的选择。大多数创始人能力都不足以将公司运营扩大。在二十世纪初,没有创业博客或初创公司的书籍,只有商学院,而他们的*也只是教创业公司如何编写业务计划。在二十世纪,创始人得到培训的*途径就是在另一家创企当学徒。而在那里他们就会看到,有经验的执行官取代了创始人。

近几年技术周期在变化

  如今,通过采用理想的新App和物联网设备,我们几乎可以在一夜之间获得数千万用户,也可能彻夜之间被市场遗弃。但在二十世纪的硬件和软件的背景下,市场的技术波动比较缓慢,长达多年,而不是仅仅几个月。而在新市场(即台式电脑市场)创建之初,市场波动也相对不频繁。

  这就意味着替换创始人、以及改变创企文化并不会损害公司的中短期前景。一个创企可以凭借其最初的创新上市,顺着现有技术经营好几年。在这个商业环境下,风投人的理性抉择就是聘请一位有运营创新技术经验的新CEO。

  然而,就像钟表周而复始,新周期下的技术创新将不可避免地冲击现有的上市公司。而由于新任首席执行官已经建立了一支能够执行现有业务模式的团队,公司将面临破产或收购。而最初的风险投资者早在头几年的股票出售中赚得盆满钵满,他们并不在意这一结果。

  尽管并非所有创企都是如此,如惠普的创始人Bill Hewlett和David Packard,以及英特尔的Bob Noyce和Gordon Moore,但在1979-2009年这段时间里,风险投资下的大多数技术公司都面临着这种挑战。

创始人掌管大权

  如今创始人仍是公司运营人,从风投抛弃创始人到维持创始人,发生了以下7大变化:

  1.公司在没有利润,甚至是没有营收时就可以上市。

  Netscape在1995年改变了上市规则。仅仅建立1年过,该公司及其二十四岁的创始人聘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首席执行官后就突然一件做到了其他科技公司从未尝试过的事——在没有任何利润的情况下上市。

  这也就意味着如今投资者的流动性并不要求他们长期地运营发展一家盈利公司。20世纪的指标是收入和利润,但今天,创企大多因为大用户群而被收购。如脸书以近200亿美元收购了创企WhatsApp,后者收入仅为1000万美元,但用户群体达到了3亿。

  2.信息资源随处可得。

  在二十世纪,学习创企CEO的相关操作往往是从董事会获取、或是与其他更有经验的CEO喝咖啡交谈。如今,创始人可以阅读所有有关在线运营创企的知识。诸如Y-Combinator这样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已经将*实践(产品/市场契合,枢纽,敏捷开发等)的体验式培训制度化了; 提供了经验丰富的实践指导; 并提供了不断发展中的创始CEO社交群。

  相比其先辈,如今的CEO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讽刺的是,这也是问题的部分所在。读到的、听到的和学到的和能建立一个成功公司的能力毕竟是两码事。

  3.技术更迭周期被压缩。

  二十一世纪近20年来的技术变革步伐是无情的。很少有什么技术在硬件/软件或生命科学方面多年占据*地位。这也就意味着,创企一直面临着失败的风险,投资者可能无法回本。

  为保持业务,21世纪的创业公司做了以下4件事:

  公司不再依赖于单一的创新,而是持续不断的创新。而能做到这一点的*人选就是创始人。

  为了不断创新,公司现在需要保持几年的创业文化 。其*人选?创始人!

  持续创新需要想象力和勇气挑战现有的商业模式(渠道,成本,客户,产品,供应链等)。这可能意味着进行必要的竞争,甚至最终淘汰自己的产品。那些擅长发展现有业务的专业CEO对此非常笨拙,*人选仍是创始人。

  最后,现在的投资人需要这些创业梦想家留在公司,跟上创新周期。企业收购者通常会寻找创业公司,通过创造新的产品和市场来帮助他们不断创新。

  4.创始人友好型风投公司。

  20世纪风投空降的CEO可能有工商管理硕士或财务背景,但很少有真正创业经历。而在21世纪,新型风险投资公司进场,这次具备了创业启动经验。

  分水岭在2009年,Netscape的联合创始人Marc Andreessen组建了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并开始投资创始人,目的是教他们如何长期担任CEO。Andreessen意识到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了,只有持续的创新才能留存,空降高管并不管用,只有创始人才能打赢。

  5.独角兽创造了卖家市场。

  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私人公司被称为独角兽,这在在21世纪头十年中是闻所未闻的。现今有近200家拥有大量资金(超过2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公司需要投资独角兽来实现其业务模式的运作。

  传统的风险投资公司数量自网络泡沫泡沫之后大幅缩水,资本探求交易的数量增加。天使投资和种子基金承担了原本A系列投资的角色。而在后期阶段,企业风险投资和对冲基金爆炸式增长,希望铸就下一个独角兽。

  根据粗略的计算,风险投资公司需要将其基金规模扩大四倍才称得上伟大。由此看来,拥有2.5亿美元资金的风险投资公司(40年前的平均风险投资基金规模的5倍)需要获得10亿美元回报。但风投企业在出售/上市时只拥有创企约15%的股份,10亿美元/15%,意味着风险投资退出时需要有66亿美元的收益才能达到4倍的回报。“资金越大,所需退出收益越大”,冷冰冰的数字让风险投资者不得不期望步入独角兽交易。

  6、创始人从中赚钱。

  在20世纪,除开薪水,创始人赚钱的*途径在公司上市或被收购时。创始人以及所有其他员工将在4年内获得公司股票,每月获得1/48的份额,而且他们不得不停留至少一年才能获得*季度的股票(这一做法被称为“cliff”)。如今,这些不再那么生硬。有的创始人获得股份时间为3年,有的没有“cliff”的规定,还有还针对创始人被解雇、降级或公司被出售等事项做出了一些特定。

  过去十年里,随着私人投资投入创企时间的加长,买卖上市前的股票二手市场相应而生。这通常是创始人和早期员工在上市或出售公司前将部分股票变成现金的一种方式。

  保证创始人可以提早兑现的最后一个重要变化是“创始人友好型股票”的出现,创始人在未来一轮融资中可以出售部分股票(约10%至33%)。这就意味着公司将从创始人那获得资金,而不是新投资者。既然企业要花更长的时间来实现资金回流,那么早期给予创始人一些回报,让他们更愿意坚持下去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做法。

  7.创始人控制这董事会。随着众多风险投资者追逐巨额交易,风投公司大多自称是创始人*的朋友,竞相表现其友善的一面。几乎一夜之间,风险投资家决定交易条款的地位已经消失,至少对“热门交易”是如此。

  传统而言,为换取资金,投资者将获得优先股,创始人和雇员拥有普通股。优先股具有特定条款,投资者能够控制何时出售公司或公开招聘和招募创始人等。风险投资者放弃了这些权利,来获得投资独角兽的机会。

  在有的创企,公司有两类普通股,创始人占有两种普通股10-20票的投票权。创始人可以投票否决优先股持有人(投资者)。创始人控制董事会的另一种方法是他们持有的董事会席位是投资者2-5倍。之后,投资者不得不放弃保护性投票控制规定,如在后继融资轮中投资,决定谁来筹集,以及如何/何时出售公司或上市等一系列权力。这意味着对投资者的资金流动如今在创始人的掌控下,而且由于创始人控制了董事会的投票权,创始人也无法被更替。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转变。

  创始人掌控公司董事会的出现是如今许多大型技术公司看起来失去投资人控制的关键;事实也的确如此。

有远见的CEO是天赋还是诅咒?

  创意型的创企往往或打破陈规,或蔑视法律,却也提升现状,如苹果、Uber、AirBnB、特斯拉、Theranos等。

  成功的创业公司其CEO往往苛刻。史蒂夫·乔布斯,拉里·埃里森,汤姆·塞贝尔等,他们都有着预见性CEO的天赋,又或是诅咒。他们相比其他人更有远见,而正因为如此,在依赖员工去实现他们的设想时事实往往令他们沮丧。对那些在他们手下工作的员工而言,这也是一种悲哀。

  预见性CEO是公司的代言人,如今,因为社交媒体,将有更多人知道公司发生了什么改变;董事会必须考虑失去创始人对公司市值带来的影响。

创始人的复仇——做一个行为不端的CEO

  在Uber、Zenefits、Tanium、Lending Club这样的独角兽里,董事会又为什么允许创始人CEO留下呢?

  在独角兽迅速崛起之前,董事会仍受投资人控制,他们“鼓励”聘用“职业人士”来“监督”公司创始人。谷歌成立的第三年,投资方聘请了Eric Schmidt为CEO,后者Novell公司首席执行官,以及Sun Microsystems的首席技术官。脸书成立的第四年,投资方聘请了Sheryl Sandberg担任脸书CEO,Sandberg曾担任全球在线销售和运营副总裁。

  现今,独角兽企业内董事会影响力相对比较少:

  1.风投占据董事会5-10个席位,甚至更多。这意味着大多数风险投资公司对初创公司的日常运营几乎没有洞察力。不良的行为在造成损失前往往被忽视。

  2.为换取热钱投资,启动板提供的传统制衡已被废除。

  3.由于风险投资与尽可能多的成功公司保持一致,与现在可以防止风险投资者在下一轮投资的创始人发生冲突并不符合风险投资的利益。

  4.创始人的财务和法律限制不复存在,因为创始人现在控制着整个公司。

  5.如果CEO的行为只影响到他们的员工而不是他们的客户或公司市值,风险投资家往往会视而不见。

  6.董事会没有财务激励来控制独角兽CEO的行为,甚至这样做往往会有弊端。

一些其他“教训”

  1.风投公司与创始人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创始人友好型”风投帮助创造了200多个独角兽

  3.一些风险投资公司也收到了“创始人友好型”理念带来的损失

  4.在回报大于损失之前,风投企业将继续“创始人友好型”理念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猎云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