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8日,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7西安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邀请国家部委、省委省政府领导,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相关领域院士专家、科技企业*、知名投资人等约800余人参会。本次大会以“硬科技改变世界,硬科技发展西安”为主题,大会由开幕式、主论坛、分论坛及多场系列活动组成。
会上,Gartner 中国区政府事业部总经理崔恒阳;启赋资本董事长傅哲宽;国中投资合伙人董事总经理马若鹏;德同资本创始主管合伙人田立新以及华映资本合伙人章高男围绕《信息技术时代的“ AI+”》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专场对话由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主持。
以下为专场对话实录:
黄明明:各位嘉宾大家好,还是一个比较俗的开头,每个人简单介绍一下,两分钟,因为今天咱们的专场在西安,各位如果有的话,介绍一下自己和西安的渊源。
崔恒阳:大家好,感谢大家坚持到最后,我先介绍一下我跟陕西的渊源,我就是陕西人,陕西宝鸡人,我也非常高兴回到陕西,我是来自Gartner ,负责政府的运营,Gartner 大家多多少少听过一些,见过很多数据预测,Gartner 是一家咨询报告公司,在中国有十几年的历史,我负责Gartner 在中国的政府的事情。
傅哲宽:大家好我是启赋资本的傅哲宽,曾经在西安工作过,负责过西安市场的拓展,在西安合作过一些公司,对西安比较熟悉。
马若鹏:我是国中的马若鹏,我们是一家基金管理公司,主要目前只是管理一家基金,就是国家设立的国家中小企业管理基金,这个基金规模600亿,*期60亿,由我们管理。说起和陕西的渊源,我也是陕西宝鸡人,我原来负责西北大区的投资业务,分布在西安,在西安耕耘了16年,跟很多同行企业家认识,现在负责国家中小企业基金,主要是扶持西北的企业家,今后希望和西安的企业家进行深入的交流合作。
田立新:我是从小在西安长大的西安人。我在西安交大附中毕业以后才离开西安。我们德同资本在西安很早就有办公室。作为德同资本的创始合伙人,我应该是陕西人在创投界时间最长的人之一,2000年开始做创投。德同资本目前管理的基金超过100亿,10个办公室。现在主投三大方向,消费升级,医疗健康,高端制造。非常高兴回到家乡,希望借这个机会,大家多沟通,多交流,多合作,谢谢。
章高男:大家好,我是华映资本的合伙人章高男,我曾在交大读书,也是在交大成家的,陕西女婿。我们华映是中国*的文娱性基金,十几年以前在移动互联网做了大量的布局,今天有四个主要的投资方向,文娱、消费、互联网金融、企业服务,希望有机会跟大家做更多的合作和交流。
黄明明:我也是半个西安人,爷爷奶奶家在这,昨天下飞机回家看了老奶奶,在雁塔路小学上了一年半的小学,我是明势资本的创始人,我们是专注硬科技领域的早期投资机构,跟前面几位比较相似,高端制造,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这三个重点布局的领域。
下面直接开始我的问题,因为抓紧时间,问题不是给所有的嘉宾,*个问一个行业趋势性的问题,一定要问Gartner ,今天论坛的主题是“AI+”,但是AI不只是现在这样火,在历史上火过两次,一个是一九五几年,一个是一九八几年,但是有些东西没有突破,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经历了从梦想到破裂,今天讲这个“AI+”,大家都很乐观,听听Gartner 的崔董给我们讲一下。
崔恒阳:之前AI一直发展比较好,为什么近几年发展比较迅速。我们认为几个原因,*个是计算能力的提升,比如CPU、GPU,芯片层面有大的性能的提升,还有数据的积累,之前数据化没有走的很好,现在把很多业务变成数字化,积累了很多业务的数字,客户的数字,有数字的积累才可以做AI,如果这些东西没有被数字化不可能实现。第三个是算法,大家看一下AI的历史,实际是机器在人的指挥下做动作,这个不是严格意义上的AI,叫做自动化,后来出现了机器学习,机器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样才逐渐的延伸到AI,算法也有本质的改变,现在很多数据科学家,算法科学家,这些所有的因素,加在一起,导致我们AI整个产业有很大的提升。
为什么一定要有+,这个+很必要,如果没有这个,AI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只是一个技术,只是一个产品,并不能带来社会化的效应,一定要把这个技术和产品应用到产业领域里面去,带来业务上的价值,造福全人类。
整个因素结合在一起,我们认为AI在这一轮的浪潮里面有很大的成就,谢谢。
黄明明:我们这个主题叫“AI+”,但是现在还有一个说法,+AI,前后不一样,说明两种不一样的观点,+AI的,AI更多是一种效率提升的工具,比较优秀的公司应该从产业里出来,比较好的应用AI的算法,帮助原有的产业提升效率,还有“AI+”,用AI作为切入点颠覆原有的产业,从傅总开始。
傅哲宽:这个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比较看好,至少目前这个阶段,看好+AI,因为我们在AI这一块投资布局,就是产业和AI的结合比较多一些,比如设备制造,还有医疗,还有零售,其实跟这个产业切入比较深。有机会的是有产业经验、有产业资源,还有好的AI技术,才有可能把AI完成好。
另外AI的成长是一个过程,现在要实现理想化的那种,基本达不到。这个阶段里面就是应用到产业里面我个人认为是比较好的实验,从我们投资的来看,发展很快,比如投资在生产线的智能机器人,真正让整个生产线实现无人化,已经实现了,从物料到出产品,整个生产线的数据也在跑。对生产效率的提高影响特别大。至少这个阶段应该是以+AI为主,传统产业利用AI的技术提升自己的效率,我们比较看好这一块。
马若鹏:这个话题从观点来看,我是同意傅总的观点,从理解来讲,从我们投资所接受的企业和行业的感受来讲,AI也应该是一个工具。
AI总的来说分硬件和软件,从硬件来说,我们目前接触的很多企业,做软件应用的企业,他们在跟高通和因特尔合作,高通和因特尔进行产业探索的目的,希望在芯片的底层嫁接应用上的设计,使得在行业里面推广它的芯片,从硬件来讲,从高通、因特尔的思路来讲,是把应用场景作为未来芯片研发或者设计的主要的方向。
从软件来讲,AI从真正的人工智能来讲,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应用层面,无论从基础上还是从构架上,AI在国际上是开源的研发模式,这种技术,一旦一个新的技术新的应用推出以后,在行业里面会得到很广泛的研究或者推广,这是一个工具性的东西。
而AI我们体会到更重要的是落地,就是应用场景,从我们看到的很多项目来讲,我们接触到一个做行为识别的,那个项目目前跟苏宁、百度甚至很多的应用场景都进行很深的合作,但是从我们对这个项目的感受来讲,技术很LOW,客户体验不好的技术,为什么得到很多行业巨头的合作,这个企业解释,的确人工智能在很多应用场地的落地很不现实,他们开发某一个应用,无论跟百度苏宁合作,都是进行多轮的PK,同类的竞争对手技术差不多,只是他们比竞争对手快了一两年,有一定的用户体验。
举这个例子,我想说AI目前仅仅是一个工具,很多应用场景里面,能改善用户体验,但是不能真正的解决用户体验,更多的AI的发展还需要行业的不同场景根据现实需求带动AI的发展和应用。
田立新:非常感谢,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讲很简单,我们说AI+也好,还是+AI,我们都感兴趣。西安的企业我非常了解,很多技术很牛,因为西安有强大的研发机构包括高校,但是呢,我们这边,包括我本人,拿我来说,我们投资是来创造价值的,说直白一点我们投资是挣钱的。你AI+、+AI我们都感兴趣,但是这个企业要在正确的地方做正确的事情,场景也好,行业也好要提升价值,我们就会分享这个价值。对我们来讲,挣钱就是硬道理。光有技术不行,要有市场、商业模式,要跟资本对接,这样价值才*化,利润*化。
我们投了一个基于脑神经深度学习的AI的企业叫络策网络科技。核心技术是来自美国。今天中国在某一些领域,包括图象识别还有视频图像快速抓取的技术,美国在这方面跑到我们前面的。我们这个技术的来源,就像大家看美国的科幻片里及时抓取坏人的影像,一抓就抓到,就是那个技术。我们用的技术在美国以很成熟,而且应用很多。我们拿这个技术在中国做不同的场景,比如多种视频的交互,里面的分析,用到这种应用场景。就是说咱们技术是很重要,我们这个投资公司,虽然技术是美国的,但是拿来中国,用在中国需要的场景里面,我们很快提升了效率和价值,大家共同分享这个价值。
黄明明:感谢田总,还是西安人心直口快,核心观点是技术很重要,但是把技术产品化、商业化更重要,投资人更重要的也是要赚钱的。
章高男:无论是AI+还是+AI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没有强调AI本身,都强调一个落地的东西,只是切入的重点不一样。我是理工出生,我喜欢把这种叫法给一些定义的分析,任何东西+,肯定一个主,一个副。
AI+,是以AI技术本身驱动的,没有这个AI技术,其它谈不上应用,比如说语音识别,如果做语音识别,本身不存在AI的情况下,没有这样的识别,市场就没有这样的应用,有了这个技术,怎么应用到一些场景里面,这是一种方式。
所有+AI,现实中有应用场景,有了AI效率更高一些,但是没有AI一直存在,只是效率有降低或者我们更能优化的问题,这个叫做所谓的+AI,首先本身有一个应用。
两者都有投资机会,AI+更适合基础研究,更多大的产业基金或者持续投入的,这个门槛比较高,需要大资本持续的投入,也可以选择这样的方向,+AI有行业的应用,也是刚需,投资更容易切入。我认为都很有价值,关键看你投资的风格。
今天整个AI的基础设施,包括数据设施,包括云的布设,使得AI的算法,以前不现实的一些东西,今天变得很轻而易举,这个门槛大大降低,我个人认为无论是AI+还是+AI前景都非常光明。
黄明明:刚才各位嘉宾讲到一个共识,应用和产业落地,但是今天这个会是全球硬科技,稍微来点硬的东西,到西安必须来点硬货,刚才马总提过,很多中国做AI的团队最偏软,偏算法层面,硬件的芯片层面还是由国外的大厂做的。
硬件很宽泛,谈点跟AI相关的,不管是算法还是硬件本体,硬的本体上中国的公司有没有机会,到底机会在那里?
崔恒阳:这个话题非常有意思,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AI对硬件公司是非常好的机遇,我们把AI对硬件公司的机会分成四个。
*个是计算能力,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有PHC方面,有网络层,现在有云,网络网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们在一些网络设备层面需要提升,这是*类提升性能为基础。
第二类是具有AI功能的移动终端。*类终端大家都很熟悉,第二类是智能家居,我们国内有相当多的企业关注,海尔的智能家居思路非常先进,包括头盔,都是跟个人消费类的移动终端相关。第三类硬件跟工业性有关的,有AI功能工业的,分为三个子类,*个是机器人,机器人很多场景都应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日本有一家酒店,你去住酒店,签到都是机器人,把证件一出示,他可以带你到房间去。还有无人机,我们可以应无人机做物流的交付,军事领域也大量使用无人机,
第三类是自动驾驶汽车,自动驾驶汽车分几个阶段,我们现在处于原始的阶段,我们现在看到*进的自动驾驶汽车,严格意义还是半自动驾驶,或多或少需要人工的参与,未来几年之内可能会出现全自动驾驶,我只要输入出发点,就不用管了。这是第三类具有AI功能的应用工业级的终端。
最后一类就是传感器,如果大家做物联网,都很熟悉,传感器的应用现在非常普遍,可知的传感器,比如温度的、方向的这种传感器,在其它特定的领域,还有不太熟悉的传感器,传感器的公司,现在在全球分布很多,在中国有一些优秀的传感器公司,我们认为对硬件公司涉及这个AI这个领域,就是这四大类。
黄明明:这个里面有中国公司的机会吗,尤其偏硬一点,芯片层面或者传感器层面。
崔恒阳:有,但是坦率的来讲,机会偏少,中国更多的机会是做一些移动终端,比如智能手机,出现了小米、华为这样的创新的公司,核心的芯片领域还是在欧美大公司里面。
傅哲宽:其实我觉得这个人工智能的硬件,这一块,崔总讲的非常好,中国的公司还是有一些机会,我们这几年投资了一些公司,一个是智能制造,我们国内的一家公司,他的机器人是自动检测的机器人,它在富士康,在全球范围内也是供应商,做的非常好,富士康总共100多万员工,其中40万都是生产线上的检测,我们这个机器人替代这40万员工,现在在富士康都在使用,所以说中国的公司,在这一点还是机会挺大。这个公司的团队也是国外的团队,但是他在中国把应用做起来,因为中国有场景,他有机会跟富士康一起,在生产线上上做了好几年的研发,因为有应用,不断的积累。中国的机会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在中国。尤其硬的方面,中国的机会还是挺大,因为场景在这里,通过大规模的场景应用,使得这些商品成熟起来。
马若鹏:人工智能在整个技术和应用层面,分三个领域,*个要感知、数据采集,然后是数据应用。
感知传感器,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我们讲传感器,涉及生活各个方面,无论是工业的还是生活类,我们接触大量的企业,在很多我们生活甚至工业上的很多数据采集方面的传感器的研发能力是相当强的,包括温度湿度等等,很多数据的采集,传感器领域我们国家有发展空间。
芯片方面,数据处理方面,底层的处理芯片都是国外垄断,但是也有机会,我们接触到一些项目,比如说图象处理方面,我们现在很多图象处理,按照以前的这种处理方式的算法或者逻辑处理的运算量非常大,我们接触一家企业,也是国外的团队带来的技术,用另外一种思路,简化图象的处理量,抓取核心数据的方式,进行图象的数据处理,这样国外没有现成的芯片,在它这个应用场景的基础上,自己开发了自己的核心芯片,现在正在做图片,在某些特定的领域,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可能我们会开发出某些特定的处理芯片是有可能的,但是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最终就是我们傅总讲的,毕竟整个应用在我们国内,终端的硬件在国内大有可为。
田立新:刚才三位讲的,用我们这种风格来讲,那就是哪个挣钱咱们先做哪个,不挣钱或者风险比较高的暂时让别人去做,比如芯片或者机器人里面某些非常关键的,建议大家要碰也可以,*别拿我们的钱,有国家支持的钱,这是玩笑话。
看AI或者人工智能相关的硬件,也是结果为导向,挣钱是硬道理,我们抓住我们的强项,我们的强项就是场景、人群、市场,提出要求,这类产品一定要在中国用起来,推广到全世界。
章高男:我个人观点,硬件在AI中非常重要,*的例子,全球目前最成功的一个AI公司,爱普生,为什么成功,现在估值150亿美元,就是因为有终端。爱普生的语音识别的技术跟谷歌比没有优势,但是起步早,因为有场景,无论是智能制造、医疗,都是跟硬件密不可分,一定是软硬的结合。
另外一个观点,有硬件但是一定不要有硬件思维,今天互联网有一个成功的经验,被套到AI+或者+AI上面,纯卖芯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你不要是硬件思维,你一定是一个服务思维,是把整个软件结合,提供一个AI服务或者提供一个工厂里解决某一个问题的服务,以这个为导向的,去做你的企业,我认为这个机会是大量的。
黄明明:谢谢,这一块我们分享一下我们的观点,因为我们在AI和硬件的结合上,投了几家公司,有一个是机器人的公司,有一家是做自动驾驶的公司,我非常同意几位嘉宾说的,要脚踏实地,把能干的干了,比如做系统的,系统比较强,先把系统干了,后面的应用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稍微有一点不同的看法,就是我们看到的最有进取心和远见的企业家,还是要在将来这方面努力,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自动驾驶方面,我们投了一个公司,和他一起看了国内主流的自动驾驶公司,大多数偏算法,我们后来PASS了,原因是这些团队几乎没有车的概念,对车辆的控制,车辆的执行层,包括底盘,不要说没有碰过,连听说都没有听说过。
我们最后投了一个团队在算法和车辆控制方面比较强的团队,他也拿到很大的融资,这个团队的创始人讲就是竞争到某一个时间点,如果你在核心的关键点上不能有自己控制的技术,比如底盘转向制动力太强,但是视觉上要有自己的视觉感知。
赚钱是硬道理,但是光赚钱,为下一代中国尤其今天讲的硬科技的企业还是不够,你在赚钱的同时还是要志存高远,能不能在一些核心技术上,有自己掌控能力,这个是对一个企业,到百亿规模甚至千亿规模非常重要的。
最后一个问题,几位嘉宾讲一讲对西安本土的,尤其硬科技的创业者,建议也好,指正也好,大家讲点真心话,现在是公开场合,但都是自己人,都是陕西老乡,听听各位嘉宾讲一两句干货,对西安硬科技的创业者给一些建议。
崔恒阳:我特别同意前几位嘉宾的建议,AI讲到底一定要落地,我们最怕的是自HIGH,总有一种工程师思维,感觉我的技术最棒,产品最牛,市场是需要的,但是实际发现不是这样,跟O2O一样,很多需求是假需求,我们自己设计出来的需求,没有解决市场的实际问题。
我们看AI的创业团队,通常有几个问题,最核心的一部分,*类要有数据分析家,第二点我们的编程人员,要把科学家设计出来的算法程序化,第三类要有懂业务的人,真是了解这个行业,了解这个市场,知道这个市场的痛点在那里,只有这几个核心的团队在一起,才能把事情做好。
很多人说AI擅长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归类,*类AI解决的问题就是重复性的问题,这些工作人可以做,但是很枯燥,很乏味,是重复性的。第二类的问题,就是我们面临大数据的问题,数据太多,我们用人力无法对数据进行采集,进行分析,第三个问题,我们要解决实施性的问题,现在公安的系统非常先进,我们可能通过摄像头监控到街上一个人,识别出一张脸,就知道这个人是什么背景。总结下来,AI只是停留在技术概念产品阶段没有实际意义,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要和产业结合,要落地,不能走我们以前走过的弯路。
傅哲宽:因为我过去在西安做过投资,西安的创业企业还是非常好的,但是要把公司做大,光有技术不行,我有一个建议,希望大家走出去,走出去不是让咱们搬家,因为我们的核心技术研发还是放西安,要有触角去一线城市,深圳北京杭州,这些地方,有了触角你才能真正感知这个市场上的一些知识流动,你的研发方向,你的产品方向才会做的更好,一定要走出去,要去感知外面的世界。因为尤其是人工智能这一块的创意,现在大部分都是在一线城市,大家走出去非常有必要。
马若鹏:谈到硬科技,硬科技是以技术为核心,但是技术类的企业创业,两样东西非常重要,一个是钱,一个是人,还有一个傅总说的要有眼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刚才咱们黄总也讲,聊我们陕西的企业,有技术为什么企业做不起来,大家有很多总结。我对陕西企业的情感很深。
提三点建议,对于钱,我们企业要发展,要融资,我们只有融资才能发展,不要计较一点一分的得失。第二不纠结,指的是我们的团队,我们技术性的企业,对技术的依赖性很强,对技术人员的依赖性很强,对市场的依赖性很强,这里面有股权激励,我们很多企业家给团队进行股权激励的时候,总在算帐,在纠结我是不是给多了,他是不是贡献没有这么大,人在机会在,股权激励不纠结。第三个有抱负,要有做强做大的抱负,陕西企业经常说我为什么要上市,沿海企业会说我为什么不上市,当时上市只是实现我们远大理想的一个方面。
田立新:因为陕西我也经常回来,我这边有办公室,过去12个月,几个资本上成功的陕西企业,我都投了,对陕西企业我们非常熟悉,我刚才说结果为导向,把做的好的企业,挣钱的企业我们都参与了,我们参与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做大做强。
回到主持人问的贴切的问题,我个人的角度,给在座的在硬件方面或者未来创业方面的建议,我觉得技术大家都不差,可能眼光要提高,就是你在生活中要一直学习提高,这个学习提高是什么意思,现在有AI,以前没有,你赶快要把AI相关的东西弄出来,以前没有大数据,现在有了大数据,等等,这些非常与时俱进的技术也好,工具也好,大家一定要用到。
另外一点,还有热点,大家要抓住,我还是以结果为导向,比如我从两三年开始布局金融科技,我们专门有一个基金,只是投金融科技,包括大数据、风控,跟金融方面的东西。我个人的看法,金融这个行业是非常巨大,用AI可以做的事情是多少,很遗憾,我让我团队包括我本人在陕西看,目前没有找到一个非常理想的。抓热点或者抓一个现在市场上正在爆发的一个东西,或者是风口上的东西,我们尽量要跟。
章高男:我觉得马总和田总给的建议非常中肯,我个人非常认可,按照这个思路补充一两个。
*个想的远,有一个具体建议就是对趋势的判断,因为我觉得我们陕西有技术有资源有高*的制造能力,一定要对趋势有对的判断,判断对趋势,能节省很多事情,如果趋势判断错,这个代价很大,
第二个就是开放的心态,而不是保守的,合作,很多时候,今天这个时候,北上广讲共享,要打开自己,要合作,合作是双赢的,我感觉合作对陕西企业更重要,合作是一个加速器。
黄明明:我最后讲一下我的看法,刚才几位嘉宾讲过,我们做早期投资,我们这个生意靠看人,一个企业走的远近,跟创始人的眼光和格局是息息相关,跟他的背景、资源有关系,刚才各位讲过,格局不是与生俱来的,靠你出去走。
很多陕西的企业,应该大胆点,走出去,把你们公司开到北上广,甚至开到硅谷。我们核心的研发基地留在陕西,留在西安。但是你作为一个创始人,一定要有走出去的勇气。
有一次我跟另外一个做早期投资的徐小平老师聊天,他跟一个创业者说,如果你三个月之内,把公司开到硅谷,我们今天不用谈,今天肯定投你,结果那个小伙子用一两半月的时间,连搞签证,把核心团队带到硅谷,今天做的不错。
谢谢大家,今天就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