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过去之前,香港通过了二十多年来资本市场最重大的改革——放行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公司在香港上市。
这是阿里巴巴因股权架构问题,败走香港,转赴美国上市之后,香港痛定思痛做出的追击,也是在新经济蓬勃发展的大潮之下,香港为了保持竞争力,而做出的变革。
尽管在2017年年中,港交所针对同股不同权进行市场咨询时,市场已表现出一边倒的支持态度,但当正式通过的消息公布时,市场仍是一片欢呼。
无论投行人士,还是投资人,均为香港叫好,因为这将给这些香港金融市场的从业者、金融机构,带来直接的利益。
不过多名香港市场人士指出,股权架构仅仅是公司选择上市地的一个考虑因素,上市的监管要求、交易所的国际影响力、市场估值等因素也同等重要。即便香港接纳了同股不同权,美国的交易所仍具吸引力,不过相较于A股严格的审批制度和较长的等候时间,香港则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按照既定的时间表,2018年*季度,港交所将针对同股不同权等政策的细则,进行第二轮市场咨询,此轮结束之后,相关政策将更加清晰。
多名投行人士表示,市场咨询结束后,相关细则仍待香港证监会审批通过,完整的政策细则有望在2018年下半年公布,对于那些想赴香港上市的新经济公司,调整法律、会计文件,加上上市审批,需时约1年,如此推测,至少要待两年之后,也就是2020年,香港才能出现大批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的热潮,而整个市场的培育则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尽管如此,市场已经开始猜测哪家公司将率先赴港“吃螃蟹”,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小米则是市场关注的热门。不过有消息人士透露,最终两家公司能否花落香港,仍未有定数。
与阿里巴巴擦肩而过 香港反思4年做出变革
如今回望,2013年成了改变香港上市制度重要的一年。那一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高调表态,希望阿里巴巴赴香港上市,但条件是需采纳合伙人制,即同股不同权架构的一种。
消息一出,香港市场反对声此起彼伏。他们认为,相较于美国成熟的集体诉讼制度,现阶段的香港并没有完备的措施,以保证投资人的权益。
为了争取到阿里巴巴赴港上市,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左右游走,强调香港需抓住阿里巴巴这个电商巨无霸带来的机遇,以免被时代抛弃。
另一边,马云频频向香港示好,他个人在香港购置了物业,还申请了香港*居民。阿里巴巴也多次组织香港传媒赴阿里巴巴总部参观,马云透过香港传媒喊话,对过往与香港沟通不足表示歉意,他自己则希望能在香港养老。
最终,在市场强烈的反对声中,李小加和马云的声嘶力竭化为泡影。阿里巴巴最终赴美上市。当日后被媒体问及为何选择美国时,马云抛下一句“我们被香港拒绝”。
与阿里巴巴擦肩而过之后,那些曾经反对香港接纳同股不同权的市场人士,似乎意识到新经济大潮势不可挡,变革迫在眉睫。在接下来的3年间,香港围绕同股不同权的讨论未曾停止,虽然并无进展,但反对的声音逐渐变小。
几经周折,2017年6月17日,港交所再次针对同股不同权的改革,推出市场咨询。6个月之后的12月18日,港交所宣布,放行同股不同权。
着力吸引高科技、生物医药公司赴港上市
港交所在12月18日公布的《咨询总结》中给出了两个重点目标,一是尚未盈利或录得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二是不同投票权架构的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这两类公司,在作出额外披露和制定保障措施后,日后可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与此同时,《咨询总结》也设置了并不低的准入门槛。不同投票权架构公司的预期*市值须达100亿港元,若市值低于400亿港元,则上市前的完整财政年度收入需达10亿港元。而未有收入公司生物科技公司,预期*市值须达15亿港元。
这一结论获得了香港市场的叫好。
“总得来看,对香港的投行是一个商机,市场上产品越多,市场参与者的利益越大。”兴证国际融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健昌说。
他续指,过往主板上市条例第18章允许,只有未盈利的矿产公司可以赴港上市,从港交所公布的《咨询总结》来看,接下来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也可以到香港上市,加上那些同股不同权的科技公司,未来香港有望成为这两类公司的聚集地。
投资人、汉领资本香港董事总经理夏明晨则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说,4年前阿里巴巴赴美国上市对香港来说是一个损失,现在香港放宽同股不同权的政策,对市场是利好,给投资者也带来的灵活性。
“过往一二十年,在美国上市的新经济公司比重,远远超过内地和香港,到香港上市的企业则多为金融、房地产以及制造业等旧经济公司,接下来到香港上市的科技、互联网以及医药类公司势必将增加,这也是整个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缩影。”夏明晨说。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行人士对同股不同权获得放行,表示了强烈支持。他说,一些科技、互联网企业,几轮融资下来,股权稀释得厉害,上市前创始人团队的持股比例大多已经降至10%左右,个别高的也只有约30%,对于技术驱动的公司来说,创始团队如果能保持对公司的控制,对公司是一件好事,如今香港接纳同股不同权,将有利于吸引这类企业赴港上市。
市场待细则出台蚂蚁金服会否赴港上市未有定论
在经历了4年的“挣扎”之后,香港最终放行同股不同权,这是香港市场上改革派的胜利,而当中的代表人物非李小加莫属。
12月18日当天,李小加发布了最新的网志。在文章中,他说道:“很多新经济公司都对我们的上市机制改革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近期,我们已经收到了越来越多新经济公司有关来港上市的查询。”
他同时表达了他的期待:“明年下半年,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创新型公司选择来港上市,不断提升香港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眼下市场已经开始猜测,哪一家公司将成为*个赴香港“吃螃蟹”的新经济公司。呼声最高的则是阿里巴巴旗下另一间巨无霸公司——蚂蚁金服。
这样的猜测并非空穴来风。2017年以来,频有消息传出,蚂蚁金服已经着手筹备上市,而上市目的地的*依然是香港。针对这个传闻,蚂蚁金服官方多次辟谣称,暂时尚无上市时间表。
尽管暂无时间表,不过有消息人士透露,蚂蚁金服已经委任曾经负责阿里巴巴在港上市的律师事务所,准备该公司上市事宜。
针对蚂蚁金服上市的相关市场传闻,上述投行人士分析指,虽然市场传闻很多,暂时尚无法确定蚂蚁金服会否到香港上市,因为相较于蚂蚁金服的体量,香港市场的深度不够,目前来看很有可能选择“A+H”的模式。
“此前中金因为蚂蚁金服上市的事情,退出了京东上市的承销团队,这或说明蚂蚁金服也有意在A股上市,因为中金在内地的承销非常强,如果到国外上市那一定*外资投行。不过对监管层来说,蚂蚁金服只要不去美国就可以。”他说。
蚂蚁金服之外,另一个令香港市场期待的则是中国手机巨无霸公司小米。2017年12月初,有消息传出,小米已经接触投行探讨上市事宜,公司估值690亿美元,最快有望2018年下半年上市。
针对小米的上市的传闻,一位负责科技行业的投行人士确认了该消息。他称,小米邀请外资投行在12月底赴该公司参观,中资投行将在2018年1月底前往参观。他分析指,从外资和中资的参观顺序来看,小米对海外市场仍有期待,如果到香港上市有可能采用红筹结构,不过最终会选择哪个交易所上市,暂时也无法预测。
蚂蚁金服、小米之外,香港市场对诸如滴滴、京东金融、百度金融等这几年崛起的公司的上市地也充满好奇。但无论哪家公司欲借香港同股不同权架构赴港上市,短期内或都无法实现。
“阿里和京东的上市筹备了约两年时间,这类公司上市不是简单的事,至少明年应该应该上不了市。” 上述负责科技公司的投行人士说。
公司自身的筹备之外,现阶段香港上市制度改革的细则仍未出台,这也限制了那些欲赴香港上市的新经济公司的上市步伐。
“明年*季度第二轮市场咨询过后,形成细则,之后需要香港证监会的批准,所以暂时来看还无法预计具体实施的时间表,没明朗之前,我们也在观望。”梁健昌分析称,上市申请提交之后,港交所和香港证监会的审批最快需要6个月的时间,所以上市热潮不会马上出现。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行人士也认为,今年香港放宽了上市要求,等于改变了市场风向,但整个市场真正要有大的起色,要等三至五年之后。他说,上市公司如果要采纳同股不同权架构,要修改法律、会计等条款,至少需要3个月至半年的时间,如果2018年下半年香港正式批准同股不同权的细则,那也要等到2019年下半年才能有公司赴港上市,等到大规模显现出来至少要到2020年上半年。
港交所新股集资创5年新低 美国交易所仍具优势
尽管香港放宽IPO制度的细则仍未出台,但在此时放行同股不同权架构,算是在全球交易所的竞争颓势中,绝地反击。
据德勤预计,2017年香港的IPO集资额约1282亿港元,较2016年大跌34%,港交所痛失全球集资王三连冠已成定局。与此同时,纽交所无论是公司上市数量,抑或集资额方面,*全球,稳居2017年的全球集资王。另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预计,上海交易所2017年的集资额有望超约香港,位居全球第二。
香港在此时放行同股不同权,能否王狂澜,在市场人士看来,仍待观察。
夏明晨对此表示,香港现在开放同股不同权这种股权架构,或许能够分流一部分原本想赴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但选择哪家交易所上市,并非仅仅因为股权架构的政策,还要整体考虑交易所对企业收入、盈利的要求,资本市场的估值水平,以及对品牌的影响,这样看来美国政策仍然最为宽松,A股市场最为严格,香港则介于两者之间。
“香港放宽上市政策,或许对A股影响较大,原本已经在A股排队的公司,不排除会转赴香港上市。”夏明晨说。
此外,上述投行人士补充指,上市公司在选择上市地时也要考虑公司老板的国籍,如果是中国籍,到香港上市就只能以H股的方式,但这需要证监会给予批准,而且上市后股份不能全流通,这样一来就增加了上市的难度,如果老板外籍,则可以以红筹方式上市,股份也可全流通。
“举个例子,现在比较热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这类公司归银监会监管,如果要到香港上市,需要同时获得证监会和银监会的批准,以现在的市场氛围,这类公司很难拿到监管机构的批准,所以对他们来说,选择美国较为容易。”他说。
不过多名市场人士也表示,相较于海外的交易所,香港对中国公司也具有天然的优势。例如,在香港被做空的机会很小,与市场的沟通成本较低,而美国对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往往估值较低,诸如游戏、娱乐类公司。此外,香港现在因为有了“北水南下”,流动性也比以往好。这些因素都将是吸引企业赴港上市的筹码。
不过,在这些市场人士看来,对于那些希望有国际知名度,而且监管上不符合香港上市要求的,则一定会选择赴美上市。
至于香港放宽IPO政策后对整个市场的提振效果如何,梁健昌认为,还要看那些*批到香港上市的新经济公司上市后,估值、再融资的反馈,如果表现好香港有可能形成新经济类公司的板块或者指标,但前提是需要更多的这类公司到香港上市,但短期内无法得出结论。
“毫无疑问,未来香港将分享中国新经济成长的红利,但这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夏明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