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互金纳入宏观审慎监管,行业将发生哪些改变?

可以预见,互联网金融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将面临哪些改变?

  2018年初,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表示,“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探索将影子银行、房地产金融、互联网金融等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随着易纲担任人民银行行长,可以预见,互联网金融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将面临哪些改变?

何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要弄明白互联网金融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如何监管,首先需要弄清楚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是什么?

  200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之一是微观主体*行为的加总,在宏观上不一定是*的,即“合成谬误”。为此,不同国家都在金融危机后推出宏观审慎监管政策。

  2016年,我国央行将商业银行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简称MPA),弥补了以往货币政策框架和微观审慎监管的空白,旨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那么,何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根据MPA体系的调控目标,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主要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时间维度,要求金融机构在经济繁荣时期建立足够的资本缓冲,以防范经济衰退时期的资本快速衰减;另一个是跨部门维度,主要是防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出现危机从而对整个金融系统造成负面冲击的风险。概括来说,MPA就是建立更强的、体现逆周期性的政策体系以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我国的MPA重点考虑金融机构的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简单来说,MPA就是央行通过对七大类18项指标的监控,对各银行整体的经营状况和风险水平进行综合的评估。

  在传统的监管框架中,微观审慎监管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但随着近年来金融一体化发展,不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金融工具和业务的创新也大大增加了风险的相关性和复杂程度。

  在这种情况下,微观层面单个金融机构的理性行为,如果成为金融机构的一致行动,在宏观层面也可能会产生负面效果,影响整体金融系统的稳定。金融市场的内在关联性使风险的传播和扩散非常迅速和难以监控。

  21世纪以来的几次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就暴露了传统微观审慎监管的缺陷,尤其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揭示了仅微观审慎政策不足以有效监管系统性风险的事实,凸显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

为什么互金要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宏观审慎监管此前一般指的是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评估,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潜在系统性风险也逐渐暴露。高达5亿左右的用户数、18万亿左右的交易规模,使得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呈现出极强的传染性。一旦出现风险,即很容易将风险引至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风险易感人群。

  具体来说,互联网金融存在三方面的特征,可能会导致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同质性。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决定了每一款新的产品都可能吸引无数消费者,而产品的易复制性又会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形成恶性竞争。而由于产品缺少差异性,该恶性竞争的形式大都是允诺高收益来吸引投资者。一旦承诺无法兑现,则 “跑路”、“携款潜逃”不可避免,互联网金融便成为集资诈骗的重灾区。虽然投资者损失金额与整个金融体系相比,占比不大,但由于互联网传播信息快,影响面广,同样也会对金融稳定产生负面影响,易出现群体性事件,负面信息很可能波及其他健康运行的互联网金融企业。

二是互联网金融易导致金融风险与非金融风险相互转化。互联网金融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但却改变了金融的运行方式,各类风险之间的相互交织将更为复杂,最终可能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爆发,出现群体性事件,对区域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某地民间金融曾经出现的不理智挤兑现象,当地媒体报道了几家公司老板跑路,从而造成大规模的金融恐慌,给当地社会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在互联网金融层面,存在“非金融风险——金融风险——非金融风险”这样的风险转化链条,易引起区域群体性事件,并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负面效应。

三是关联度易引发“负外部性”。互联网金融使得传统金融机构暴露在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之下。以现实中互联网金融的各类“宝类”产品为例,成千上万的投资者买一款宝类产品,这些产品再把收集到的钱以协议存款的形式存入银行。在金融环境正常的条件下,这些产品很好地起到了分散风险的作用。然而,如果金融危机来临,某一家银行倒闭了,而宝类产品的投资者都不知道自己的钱是存在哪家银行,为了保险,所有投资者都要取出自己的钱,因而出现挤兑和流动性风险。这实质上是一家银行的风险通过宝类产品转嫁给另外所有的银行,也使得金融机构的风险传染性增强。因此,对于传统金融机构的宏观审慎监管而言,应将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关联度纳入监管框架,以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

  因此,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不断融合,使得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分业监管带来的监管重叠和监管真空问题不断凸显。因此,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也是十分必要的。

哪些互金机构会纳入MPA监管?

  互联网金融的业态众多,有第三方支付、互联网贷款、P2P、互联网保险等多种业态,但从我国目前的MPA框架来看,并不是所有的互金机构都需要纳入MPA。

一方面,从我国的MPA框架来看,其评估指标主要是针对从事信贷业务相关的指标,如资本充足率、信贷增速情况、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从这个角度来说,互联网金融中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或许是MPA未来重点监管的领域。因此,从事互联网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业务的互联网小贷公司大概率会逐步纳入MPA监管框架。

  而P2P这类业态纳入MPA监管框架的可能性较小,因为从实质来说,P2P是由个人向个人发行债券,虽然说是借贷,但本质类似于证券发行。当然,P2P是否会纳入MPA监管,还需要看人行的决定。

另一方面,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即可能对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但规模不一定很大)的金融机构。在传统金融机构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对系统重要金融机构的监管有更高的要求。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一些机构的行为有可能对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例如,类似蚂蚁金服等大型互金机构,涉及很多金融业务领域。在C端,逐渐成为老百姓日常支付、投融资的重要渠道;B端,这类机构背后更是与数以百计的各类金融机构存在业务往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对互联网金融的宏观审慎监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此类系统重要性互金机构进行监管。

纳入MPA后,互金日子会更难过吗?

  从MPA的监管要求来看,从事信贷业务和系统重要性的互金机构都可能会被纳入MPA监管。在监管本已不断加强、不断规范的情况下,纳入MPA会让互金的日子更难过吗?

  与银行业的MPA监管类似,互金的MPA监管的*个任务就是评定哪些机构是系统重要性互金机构。对于被评定为系统重要性的互金机构来说,将面临相比一般机构更加严格的监管,比如更高的资本要求,更严格的流动性限制、业务规模限制等等。就这个角度而言,此类机构的发展将受到较大的限制。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能够被评定为系统重要性互金机构也不是坏事。因为,传统金融机构中,也只有工、农、中、建被评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所以,被评定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也是对这个机构实力的一种认可,也算得上一种荣誉。

  对于从事信贷业务的小贷公司来说,未来在MPA的监管体系下,各方面的监管要求都逐步向银行业看齐,他们的日子就不会那么好过了。因为资本充足情况、贷款增速、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等都会受到比较大的限制。至少,这些机构再不能随意向房地产等受到信贷调控的行业授信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苏宁财富资讯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金融数据总览

NewBanker牛投邦 北京牛投邦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C+轮 数千万人民币
2024-04-19
投资方: 中金资本 湘江国投
Smartpay Smartpay K.K.
Pre-A轮 700万美元
2024-04-11
投资方: SMBC Venture Capital Angel Bridge 经纬创投 Global Founders Capital
Smartpay Smartpay K.K.
天使轮 700万美元
2024-04-08
投资方: SMBC Venture Capital Angel Bridge 经纬创投 Global Founders Capital
Summer Summer, PBC
B轮 900万美元
2024-04-08
投资方: Rebalance Capital SemperVirens General Catalyst QED Investors Flourish Ventures Partnership Fund for NYC Fenway Summer Ventures Gaingels
Qoala PT Archor Teknologi Digital
C轮 4700万美元
2024-03-28
投资方: PayPal Ventures MassMutual Ventures MUFG Innovation Partners Flourish Ventures 欧瑞泽 AppWorks之初创投 Omidyar Network Ohana Holdings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