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半年融资超30亿,贪婪、痴迷,「吃人」的无人货架

如今,留给这些无人货架公司的时间和空间并不多。“会不会死,就看他们如何转型了。”上述投资人说。而他们都在做着不同的尝试。

  在电影《七宗罪》中,「贪婪」被认为是人性中排在*的原罪。而大概没有一个创业项目,比无人货架更能考验人性。

  当然,这不是对人性争议*的一次,早在共享单车投放之时,就有很多人说,单车被偷怎么办?被占做私用怎么办?被破坏怎么办?于是,摩拜造出了更「抗造」的自行车,ofo则采用了更相信「人性」的做法,结果证明,「人性」确实不太经得起考验。

  但在2017年夏天,无人货架仍然借着新零售之风,带着这些争议,以燎原之势凶猛入驻各个写字楼。随之而来的是不断融资的消息。仅2017年下半年,就有几十家无人货架项目拿到融资,总金额超30亿。其中*的一笔,是便利购所获得的2亿美金融资。

  但曾经给他们带来无限信心,甚至狂妄的资本,并没有让这些创业公司推上神坛,反而在顺丰、饿了么每日优鲜等更有供应链优势的公司进入之后,一一败下阵来。

  “就是可惜了这些钱了。”一位长期研究新零售的投资人感慨道。

1

盲目的自信和背后的野心

  无人货架出现时,被很多人扣上了「low」的帽子,因为直观来看,技术含量颇低,虽然后端运营并不能偷懒,供应链、物流等等都决定着项目生死,但从货架本身来看,一个成本在几十块的货架,贴上二维码,摆上货物,就可以开张了。但无人货架的从业者,固执地相信自己的逻辑,那就是人、货、场的重构,无人货架是最靠近白领消费场景的模式,而当一家公司拥有足够多的点位时,就意味着拥有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当然,他们不会告诉你的是,他们更大的期待是「被巨头收购」,因此显得有些急功近利。

  在无人货架一片疯狂之时,一位无人货架的从业者对创业邦说,因为无人货架点位所具有的想象空间,BAT一定会进入,而他们进入的方式,一定是收购一家市场上初具规模的公司。

  所以,那些创始团队具有*「地推」背景和能力的创业公司看似获得了先天优势,并获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其中*代表性的,就是阿里背景的「果小美」以及美团出身的「猩便利」。

  果小美于2017年6月成立,截止2017年12月,已经先后获得4轮融资及完成了一次战略合并,累计融资金额超5亿元人民币。而猩便利在2017年9月~11月,就完成了近5亿融资。投资机构包括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华兴资本元璟资本、光速中国等等,均为国内一线投资机构。

  猩便利联合创始人司江华在很多地方解释了猩便利的「便利蜂窝」模式:由蜂王店,蜂巢店和多场景便利架柜组成的触点构成的服务网络,更近更快地提供精选商品和服务,因此,猩便利同步拓展了两条业务线:无人货架,以及便利店。光速中国投资人韩彦曾对创业邦说,猩便利一家便利店的日销是传统便利店的10倍。

  而以便利店起家的,由去哪儿的创始人庄辰超创办的便利蜂,也在去年夏天进军无人货架领域,并于今年初宣布收购领蛙。但还未出3月,就有消息传来,便利蜂已铺设简易货架的38个城市将全部撤站,而在此之前,便利蜂曾对外宣布已在全国范围内完成2.5万个无人货架的投放。

  这个看起来似乎门槛有限的生意,一旦涉及到线下运营,哪一件都不是容易的事情。7-11在中国数年之后才实现盈利,选址、成本控制、品类选择等等,都需要不断进行完善。但这些,似乎都不是互联网人所擅长的。

2

地推曾经是手里*的筹码

  没有人想到的是,BAT选择了自己做,而不是收购一家公司。正如上述所言,线下运营并不容易,且不论便利店的具体运营,单拿无人货架来说,有两个因素决定着经营情况: 

一是损耗率;

二是供应链、物流等。

  在供应链、物流方面,饿了么、每日优鲜、京东到家、顺丰这些因为原先的产业基础,做起来更具优势。

  于是,这些被资本裹挟的公司,在供应链、物流等方面难以快速实现跃升,选择了先去解决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损耗率。于是,便利蜂等公司开始升级智能货柜。

  但便利蜂在被爆出撤站之后的回应里说,原因是:智能货柜的产能不足,市场供需矛盾短期无法解决。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人对创业邦说,智能货柜的生产并不是关键问题。导致撤站的真正原因可能是智能货柜的成本和收益无法平衡。在这一波竞争中,获得大量资本的无人货架项目,都靠*的「地推」能力取胜。所以,可以看到在这场公关战中,不断有新闻爆出,某某无人货架项目又攻进了哪些写字楼,抢占了多少点位。甚至,很多不惜牺牲盈利,来抢占一些并不适合摆放无人货架的点位,例如,此前猩便利就曾爆出货架被随意扔在了小区里,或无人看管的过道等等。

  而摆放无人货架,需要几点因素:

1.一般情况下需要较为封闭的环境,例如,办公室,联合办公空间等等;

2.对于办公室而言,30人以上才有可能产生盈利;

  但智能货柜的投放是另外的一套模型,并不同于无人货架,在办公室人数、投放区域的人流量等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找人接盘越来越难

  那么,他们之前抢占的点位是否真正有价值?在线下零售中,有一个逻辑,越是租金贵的地方,一定越赚钱,而无人货架进入任何一个区域,几乎都是免费的,虽然一个区域内相对能够承载的货架有限,并不是完全开放,但总体而言,并没有形成较强的竞争门槛。

  而且,一旦运营不善,就会导致大规模撤站的情况发生,最后功亏一篑。随之破灭的,还有他们被收购的希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被资本投资的公司,想要有人接盘越来越难。”上述投资人说。

  据上海某孵化器内的行政人员透露,该孵化器面积约为1400平左右,共入驻约120人,进驻的无人货架共有3家,分别是饿了么、每日优鲜、猩便利。而从目前的运营情况来看,饿了么、每日优鲜均运营良好,其中饿了么因为占据了入口位置,所以销售*,但两者均能做到2天一补货。而位置较差的猩便利,目前光顾者廖廖,更是一周多才看到补货员的身影。

  司江华曾说:“随着一些玩家的退出,2018年年中无人货架的战争就会结束。”但他没有想到的,在结束战争之前,曾被资本高高捧起的自己,在短短半年之后,就要面临生存的考验。

  猩便利也曾在品类上做过一些差异化的尝试,除了零食、饮料等,猩便利挖来了前我厨COO夏荷,此后,猩便利推出了每日早餐套装,一瓶豆浆加一份面包,只需要几块钱。每日优鲜也利用自身的品类优势推出了水果。

  但「鲜食」因为它的时效性,是便利店中损耗最高的品类。“便利店每天结业都会扔掉很多鲜食,其实鲜食很难赚钱,但这又必须要做,因为它具有引流的作用。”

  在粗放式管理的无人货架之上,「鲜食」似乎更难生存。“他们几天才来补一次货,加上放置环境,会觉得不太新鲜。“一名白领对创业邦说。

4

未来,转型还是死亡?

  如今,留给这些无人货架公司的时间和空间并不多。“会不会死,就看他们如何转型了。”上述投资人说。而他们都在做着不同的尝试。

  除了普遍开始升级智能货柜,猩便利还开始测试「办公室订餐跑腿」业务,25分钟可送达。同时,猩便利还开始提供超市配送服务以及跑腿等服务,用户还可在小程序中预订早午晚餐以及下午茶。

  但无论如何,这个在互联网人眼里看来是「降维打击」的战场,却更加需要精细化运营,否则,速生带来的只有速死。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创业邦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相关企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