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产业正在经历一段动荡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去年就有超过15起申请破产案件,包括全球最大的玩具制造商玩具反斗城。
而现在,破产大军里又要加入一名新的成员了。全球最大的女鞋及其配件的生产及销商之一——NINE WEST(玖熙)终于不堪重负,于4月6日申请了破产保护。
这个美国品牌在中国商场随处可见。作为世界最大女装皮鞋设计、制造、销售商之一的玖熙,共拥有1035个零售网点,亚洲设500多家店铺。最新数据显示,在中国天猫旗舰店的粉丝数就达73.3万,平台也上架了2018年春夏新品。
就是这样一家在全球捕获粉丝的品牌,负债金额却远超净资产,高达10亿至100亿美元。根据最新破产法庭文件显示,已有意出售核心品牌Nine West和Bandolino的产权来偿还债务。
1993年上市,57个国家,800多个分店
玖熙的创始人之一文森特·卡缪托曾说:“鞋业于我是一场恋爱。我爱那些鞋履,那些时尚和那些人们。”
这场恋爱从1978年开始,还充满着青春、踏实和曼哈顿自带的繁华之感。从纽约曼哈顿的9西57号街的一家专业零售店到1994年走向国际化在香港开的分店,再到之后遍布57个国家拥有800多个全球分店的品牌,这家女鞋时尚制造商在上个世纪简直是完胜。
玖熙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呢?是它所带的综合性体制。运用日本的财政、意大利的设计和巴西的制造设备和人力资源,生产费用相对低廉。尤其是当时巴西原材料充足,劳动力更廉价,使资本耗费最小化。平价中又带着新锐的设计元素,直接将美国市场的所有女性揽入怀中。
第一年销量达900万美元,之后的十年销量增长到达到3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第十次的经济危机期间,玖熙公司净收入增长了60%多,从1430万美元增至3820万美元,表现非常不凡。
1993年,由费希尔·卡缪托公司、费希尔·卡缪托零售公司和Espressioni公司合并建立的玖熙集团成功在纽交所上市。这时候,玖熙集团不单单贩卖玖熙品牌,旗下经营着236家零售和批发商店,同时向2000多家百货商店、专营店和独立商店的消费者设计和推广品牌及私有品牌鞋履。
当然,在上个世纪,美国鞋业市场的份额达到140亿美金,而在反观今天,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当时供过于求的市场,玖熙集团开始向高端类鞋业进军,同时开始了多样化的生产线,比如1995年收购了LJS配饰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以6亿美元收购了美国鞋业(U.S. Shoe),同时包括一些大品牌如阿玛菲(Amalfi)、埃文-皮可恩(Evan-Picone)和班多黎诺(Bandolino)、简单精神(Easy Spirit)等都收入旗下。
但这种一帆风顺的状态在1999年被琼斯收购开始,就戛然而止了。
从收购开始后,就被慢性腐蚀
2年其销售额就达到4500万美元,却不料遭遇了一场大劫。1997年5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宣布打算调查玖熙的财政事务。玖熙被迫将500万个生产单位缩减至300万个,导致2家工厂和100家零售店关门,近1000个岗位裁撤。而“门外添乱,屋内也着火”,部分玖熙店主提交了一份针对公司的反垄断诉讼,宣称公司与大百货商店实行了不公平的价格方案。
1999年3月琼斯服饰集团宣布向玖熙公司提供足量的招标以及价值8.85亿美元的收购。6月,玖熙成为全控股子公司。然而并购的结果却慢慢将玖熙榨干,被迫关掉了3个工厂,裁员1900多(占员工数的21%)。
值得注意的是,在被收购的艰难岁月里,玖熙挣扎着,她与时装设计师Vivienne Westwood等时尚大师合作推出限量版“胶囊系列”;2009年,与New Balance也合作出了新的鞋品,2012年更是进行了品牌更新,想打造成一个时兴的鞋履动力品牌。
然而,资本上的套路谁都无法捉摸清楚,在2014年西莫卡收购了琼斯集团,同时以约4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玖熙集团之后,把玖熙分成了4个公司——玖熙、安妮·克莱因、简单精神和玖熙(NW)珠宝,硬生生地榨干其存活了40年的品牌。
其实我们当然可以说线下零售的颓势、电商的发展和快时尚的冲击,让原地踏步的玖熙产品不再那么吸引人。毕竟,玖熙面临的问题跟达芙妮、百丽在中国市场的困境多少有点类似:渠道失灵,品牌老化,跟随潮流出新的速度慢,款式不吸引人。美国市场的竞争对手Aerosoles在 2017年也申请了破产。
万万令人想不到的是,曾经收入可观的玖熙集团竟然会出现如此高倍数的财务杠杆。其实已经有行业专家认为,玖熙业务可能并没有巨大的问题,可出现无法解决的债务问题,最大的操手是谁呢?
结语
对于股东来说,以利益为导向,其志并不在于真正恢复标的品牌的零售能力。玖熙的大股东——Sycamore 就在零售业有诸多收购行动,却主要是对标的公司进行重组出售获得。
在未来,高负债和亏损业务可能让玖熙公司在未来一年进行债务重组或置换。可是玖熙已经被收购、拆分、重组折腾地支离破碎。它像一块烫手的山芋,即便是最后亡羊补牢,但每况日下的玖熙真的还会有好的结果么?以利益为诱导的资本方谁都没有那么笃定吧,留下的只能是对40年品牌的唏嘘。
11971起
融资事件
5935.70亿元
融资总金额
7426家
企业
2485家
涉及机构
680起
上市事件
8.01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