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人士透露,一年前,好贷网的用户数据外泄,并流入电信诈骗分子手中。
“疑似因为好贷网的一位副总裁,将数据卖了出去。他以为对方是电话营销公司,没想到是诈骗公司。”知情人士透露,此后,这位副总裁被警方带走。
好贷网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事件尚在调查中,并未判决。
而这样的事,在互联网金融圈,绝非孤例。
围绕贷款用户,一条诱惑、欺诈、盘剥的产业链,正在形成。保守估计,被骗者已上万,数千万资金被卷走。
谁该为这些诈骗事件买单?
01高明诈骗
在申请了一家现金贷平台的贷款后,第二天,陈思齐接到了一个电话。
“是陈思齐先生吗?你是不是在××平台上借款了?”电话那头是一个很温柔的女声。
对方自称是该现金贷平台的客服,打电话过来审核一些基本信息。
这在网贷界比较常见:电核,是风控非常重要的一环。
况且,对方很快报出了陈思齐的身份证号、注册填写的银行卡号。陈思齐完全放松了戒备。
“我们打电话过来,主要是要确认您的银行卡中,有两个月以上的还款金额。”对方称。
陈思琪说银行卡里有1900元。
“现在需要您再提供一个验证码,我们核验一下是否属实。”
果然,陈思齐很快收到了一个验证码。
他把验证码提供给对方,随后却发现,银行卡上的1900元,不翼而飞。
他去询问现金贷平台官方客服,对方告诉他,从来没给他打过电话。
原来,这是一个骗局。
但问题来了:电话诈骗分子,如何得到了陈思齐所有的信息?他们又是怎么知道陈思齐在现金贷平台上申请过贷款?
追踪这条线索数月之后,一本财经发现,骗局的背后,是一个庞大而黑暗的江湖。
而利益在其中,盘根错节……
02数据来源
诈骗分子的数据,到底是怎么来的?
“其实,我们的数据,大多是现金贷平台自己卖给我们的。”一位从事过电话诈骗的资深从业者郭叶东称。
在去年监管收紧后,很多不正规的小现金贷公司,业务难以为继,就开始干起销售数据的生意。
“现金贷生意亏了很多钱,只能买卖数据,挽回一些损失。”一家月放款规模不过几千万的小平台,在多个贷款群和黑产群中,公开叫卖。
“所有数据打包,几毛到一块一条不等。”郭叶东称,他就曾经从一些小现金贷平台手中,收购过几十万条数据。
这些数据的维度极细,包括姓名、电话、身份证、银行卡,甚至还包括一些细致的风控维度,如学历、社保信息、工作单位、家人电话……
除此之外,一些贷款超市也在出售用户数据。
“贷款超市本身就是给现金贷平台导客户的,它们会将这些数据卖给一些现金贷平台,让后者自己想办法去导客户。”某贷款超市的创始人卢娜称。
但是,它们却很难分辨数据购买方的身份。
“警方正在调查好贷网事件,好贷网的副总裁被指将数据卖给了电信诈骗公司。”知情人士透露。
“这是完全有可能的。现在的电话诈骗公司都比较精明,会伪装成电话营销公司去收购数据。”卢娜称。
郭叶东称,除了接受现金贷和贷款超市的主动销售,他们还喜欢和“内鬼”合作。
“这样的数据更便宜,一般几分钱就能买到一条。”
而一些大平台流出的数据,多是被黑客“拖库”,然后直接在黑市上公开销售。
△流到黑市中的某知名平台用户数据
从源头流出的数据,必然是维度最多、质量最高的。
而数据的产业链太长,在其流动的过程中,可钻的漏洞到处都有。
比如,外包的短信平台和催收平台。它们都存在数据外泄的风险。
目前,正规的此类平台,都会进行数据的脱敏和加密。
但很多现金贷公司为了降低成本,还是会去找一些不正规的小平台。
“很多不正规的短信平台会层层转包,寻找通道,这些环节都会导致数据外泄。”某现金贷平台创始人平城称。
平城的平台,也曾经遭遇过用户被诈骗的情况。
“一周接到了几百次投诉,我们猜测,就是短信供应商把用户数据泄露了。”平城紧急关闭了3家短信供应商的接口,此后再没有新增投诉。
实际上,大多数现金贷平台的数据安全防范意识不强。
“很多现金贷平台给供应商的数据接口开得太松,我们直接能看到用户的姓名、电话和银行卡号。”一位短信平台的市场总监称。
而数据的肆意流动,早就成为行业的普遍现象。
如果注册了一个贷款平台,接下来,你的手机将不得安宁。
“一天七八个电话,问我要不要贷款,手机上频繁收到各个平台的贷款短信,说已经给我授信几千几万,点开就可领取。”陈思齐称。
流入市场的数据,到底有多少?
“至少有上千万条。”郭叶东看到,黑市和贷款群里卖的数据数量惊人,有知名大平台的,也有小公司的。
数据链条太长,所有经手者,都可能成为数据外泄的人。
而其中的利益诱惑,实在太大……
03诈骗方式
这些数据流到诈骗公司手里之后,一出精心策划的大戏,才刚刚开场。
“这类诈骗之所以得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贷款公司一般会电核,经常贷款的用户会觉得这很正常,戒备程度较低。”郭叶东称。
如果还能提供用户注册时绑定的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用户就几乎会全信了。
如果有些用户戒备程度较高,他会让他们再加一个QQ号,称是官方客服。
在QQ上,“客服”再对用户软磨硬泡,提供更多维度的数据,比如学历、家人电话,反复增加用户信任感。
其核心目的,就是让用户提供验证码。
“很多快捷支付的通道在开通之后,可以直接扣走银行卡的钱。”郭叶东称。
而这个新骗局的成功率极高。
郭叶东公司有20个人,15个用电话,4个用QQ,1个负责支付通道对接,一个月可以搞下来几十万到上百万。
“一个人一般可骗到1000到3000不等,打10个电话,就有1个相信的。”郭叶东称。
前端时间电话诈骗公司被严打,很多从业者转行,但最近,这一现象又开始死灰复燃。
针对现金贷和贷款用户的诈骗,正在成为他们专注的新模式。
“现在起码有上百个团伙,专门针对贷款用户诈骗,哪怕一个团伙骗走10万,也有上千万的钱。”郭叶东保守估计,起码有上万人受骗,数千万被卷走。
而被骗之后,用户很难追回损失。
发现被骗之后,陈思齐到处发帖,在网络上找到了大量有同样遭遇的人。
他们集结成群,试图去讨个说法,却发现投诉无门。
他们尝试过报警,结果发现连立案都很困难。
“要么是金额太少,低于2000元,达不到刑事立案标准;要么就说现金贷公司和诈骗公司都不是当地的,根据属地管理原则,不在管辖范围。”陈思齐称。
就算立案,*的线索就是一个电话或QQ号码,追查起来,困难重重。
他们也尝试去现金贷平台投诉,对方却称自己也是受害者,“他们是冒充我们的客服啊”。
但几乎所有的被骗用户都认为,现金贷平台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在一个平台上借钱,结果对方冒充平台方来骗钱,肯定是平台泄露了数据。”陈思齐称。
“*的解决方式,是现金贷平台先赔偿用户,然后成为直接受害者,对诈骗分子有追诉的权利,这样可以集中报案。”他表示。
被用于诈骗之后,数据就没有价值了吗?
其实,一切还只是开始。
诈骗公司把“压榨”之后的数据,称为“渣子”。
这些“渣子”,会被他们再次拿出去销售。
而售价依然可以达到几毛到一块一条。
也就是说,数据用完之后,他们能再以买进来时的价格卖出去。
平进平出。
“卖给借条,或者其他电话营销公司,让它们再去榨取一遍价值。”郭叶东称。
所谓的借条平台,就是一些地下的“超利贷”。
它们通常会藏身在一个隐蔽的地下室,几个人躲在里面打电话,让别人打借条借贷。
借700,一周后还款1000,年利率高达1800%。
而电话营销公司,则是帮其他的现金贷平台获客,将这些用户拉到自己的平台上借款。
围绕肆意流动的数据,一条全新的产业链正在形成。
先是诈骗分子下套,再是超利贷借条洗劫,最后还有电话营销公司盘剥。
用户的数据价值,正在被各方蚕食与压榨。
谁来保护我们的数据?谁来守护我们的隐私?谁又来为损失买单?
(应受访者的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