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格力、美的、海尔何以将美日韩品牌逼到墙角?

在2017年报中,千亿市值的企业里,家电行业三大巨头格力、美的、海尔全部位列净资产收益率的前十名。也就是说,家电成为了实业企业中最赚钱的行业,甚至可以不加之一。

  2015年,在“互联网+”的大潮中,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达到*。

  与技术的结合,本是大型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简单粗暴的“+”显然不是实体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终答案。

  时间进入到2018年,大量的跨界、并购和整合露出马脚,业绩承诺无法实现、企业债务暴雷等事件接连不断,有很多企业削尖脑袋要冲向互联网,等到花费巨资并购之后却发现,这些资产还没有自己的实业业务赚钱能力强。

  但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现象:在2017年报中,千亿市值的企业里,家电行业三大巨头格力、美的、海尔全部位列净资产收益率的前十名。也就是说,家电成为了实业企业中*钱的行业,甚至可以不加之一。

  在曾经焦虑的实体企业和制造业里,家电三巨头率先走出来了。

高净资产收益率

  达到千亿规模是许多企业的梦想,但没有足够庞大的业务规模,难以达到这样的成就。不论是在A股还是港股,千亿企业都是市场中的翘楚。

  在《英才》杂志5月刊统计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千亿市值以上的企业中,我们看到这个群体占到A股总体数量的2%。

  在这些名单中我们看到,如果按照净资产收益率(ROE)这个指标来衡量,2017年前十名的企业中一家金融机构都没有,但三家家电巨头均名列其中。在强手如林的千亿企业中能全部排进前十,显然绝非偶然事件,其背后有深刻的产业规律和市场基础。

  家电可以替代人类劳动、提升生活水平,是每家每户都必须使用的商品。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镇化比例的不断提升,中国家电行业的发展势头,始终比人们对这个行业的传统认识要更强一些。

  之所以产生认知的落差,是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家电都是一个竞争过于激烈的行业。这种认知,是伴随着行业早期严重的产能过剩和质量问题产生的。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新三大件”为代表的家用电器,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受到利益的驱使,有大量创业者进入到这个领域中,各个地区扎堆投资创品牌,最终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家电企业出于竞争考虑压缩生产成本,最终造成质量问题突出,最终使人们大量转向进口家电消费,国内家电行业遭遇重创,企业盈利困难,消费者不买账,“坏名声”持续了多年。在这一时期,以日本企业为代表的国际厂商,是中国家电市场*的受益者。

夺回城池

  虽然国际品牌的产品质量优良、品牌响亮,但是这些企业从头到尾都贯彻着高定位、高定价的产品策略,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性价比从来不高。

  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虽然进口家电有诸多好处,但过高的价格始终无法承受的负担,因此包括美的、格力、海尔在内的国产优质品牌,一直都是消费者非常重要的选项,因此受到产能过剩的影响相对较少。中国家电的品牌化沉淀,在这一时期开始了。

  由于“人口红利”对于传统制造业强大的优势,在本土市场,中国家电品牌逐渐显示出无以伦比的成本优势。新世纪的前十年,中国家电企业都在快速发展,逐渐将来自美日韩的高端家电产品逼到了墙角。

  2009、2010两年,家电三巨头业绩迅猛增长。格力电器归属净利润增速高达48.15%、46.76%;青岛海尔是49.64%、47.07%;美的集团为7.65%、129.98%。连年增长的同时,加速出清海外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到2011年,原本非常重视中国市场的日本家电企业,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额亏损。其中松下全年亏损96.7亿美元,索尼亏损57.3亿美元,夏普亏损46.6亿美元,其他几大家电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亏损。

  这一年的10月,海尔宣告收购三洋在日本和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白电业务。随后几年,NEC、富士通、东芝、夏普等纷纷落败,将部分或全部家电业务做出售处理。2017年,海尔则是收购了最资深的竞争者之一——美国GE旗下家电业务。

连续高增长

  在2000年左右,中国有数千个家电品牌。有不完全的数据统计显示,当时国内市场上有一定销量的国产家电品牌中,彩电品牌有20多个,洗衣机品牌有30多个,空调器品牌则有40多个,抽油烟机和燃气灶品牌更是分别多达107个和160个。

  显然市场并不需要这么多的家电品牌,因此激烈的竞争导致很少有品牌能够真正赚到钱。

  整个21世纪前十年,中国家电产业都处在不断集中的过程之中,具备品牌壁垒、产品质量稳定可靠的企业获得了更快的增长,小企业、外资品牌成批消失,三巨头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曾经声名显赫的品牌陷入重重危机。曾经洗衣机的领导品牌小天鹅被美的收购,曾经*大空调品牌春兰日薄西山,2005年科龙危机爆发,新飞冰箱不断衰落最终清盘,澳柯玛、美菱等三、四线品牌,更是只能固守地方市场,再也造不出一点儿波澜。

  进入到2010年,虽然行业的整体增速已经大不如前,但是“三巨头”少了大量竞争对手之后,对产品的终端售价有了更强的把控能力,因此盈利能力一直不断提升,利润增长速度高于总收入的增长速度的局面持续了很多年。

  在二级市场上,这七年也是三巨头股价上涨最为凶猛的阶段:截至2018年5月15日收盘,格力电器上涨19倍、青岛海尔上涨3倍、美的电器在2013年重组为美的集团之后上涨接近6倍,给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内生发展

  观察家电三巨头的成长历程,特别是2010年以来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种以实业式、内生为主的发展模式,不仅没有资本大规模介入的情况,也没有和其他企业一样,向互联网大举进攻。

  甚至格力还对互联网模式颇为抵触,董事长董明珠多次在公开场合“怼”向互联网模式,美的虽然一度在2014年试图和小米深度合作,但最终也是无疾而终。最近其掌门人方洪波明确表示,在美的发展的过程中,利润的上涨从来没有靠互联网企业,产业的升级,没有互联网介入,也同样会完成。

  海尔方面,虽然进行了比较激进的组织结构调整,但同样没有进行商业模式的大规模调整。也就是说,三家企业和互联网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相对冷淡的,这和2015年左右全社会范围内狂热的“互联网+”,有着极大的反差。

  三年过去了。当年疯狂追逐互联网的上市公司,无疾而终者更是不计其数,更有为数不少的陷入泥沼者。个中滋味,恐怕决策者和投资者会有更多的感悟。

  中国的实体产业应该如何发展?方向在哪里?无数人曾经追问,也有无数人试图去寻求外资的帮助,寻求互联网的助力,去寻求资本的刺激。其结果是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消失在一个个岔路口。

  但格力、 美的、海尔这三巨头,则是在一片崭新的大地上,走出了属于自己最深的印记。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英才杂志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大消费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