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规模的传闻之后,京东金融的新一轮融资在7月12日尘埃落定,他们宣布与中金资本等投资人签署增资协议,B轮融资130亿元人民币,投后估值达到1330亿元人民币。
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在今年4月的博鳌论坛上宣布—京东金融“不做金融”,他称,京东金融将“致力做服务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推动金融业务下沉,降低机构的运营成本”,同时“不再持有金融资产”。
同样的时间,包括蚂蚁金服在内的多家金融公司都陆续宣布将从具体的金融业务向技术输出转型。这些举动被视为互联网公司在顺应国内金融监管趋势的同时,通过转型以谋求更高的业绩与估值。
去年6月,京东金融完成股权重组交割,从京东集团拆分出来,之后不再纳入京东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此前,蚂蚁金服与度小满金融(百度金融)也陆续独立,以谋求作为互联网巨头的金融板块独立上市。而作为几个巨头中的另一极,腾讯金融业务拿到了多张关键金融牌照,但目前尚未进行业务分拆。
我们都不做金融了
“这一轮主要投资人都是大型国有金融机构背景,京东金融属于内资公司,所以所有的股东都是内资身份。”京东金融副总裁、战略投资部总经理马骥告诉全天候科技。
在宣布融资的同时,京东金融也披露了一些运营业绩——截至目前,他们累计服务的金融机构超过700家,并与金融机构共同服务800万线上、线下小微商户和4亿个人用户。
除了京东金融,蚂蚁金服也在上月对外宣布了新一轮融资,融资总额140亿美元。更早之前,百度也宣布旗下的金融业务将以分拆后的“度小满金融”继续运营;分拆的同时,度小满金融也完成了19亿美元的融资,估值240亿元左右,由TPG、凯雷投资集团领投,泰康集团、农银国际等跟投。
除了对金融业务一向布局低调的腾讯,另外三家备受瞩目的互联网巨头都完成了金融业务的分拆与独立融资。蚂蚁金服以近万亿人民币的估值领跑行业,京东金融的估值则是拆分后的度小满金融的5倍。
“京东金融将用科技解决金融问题,再把金融业务还给金融机构,这是一个全新时代下的全新的商业模式。”在今年2月,京东金融的内部员工大会上,陈生强*次提出了京东金融的核心商业模式是“B2B2C”。他表示,“这种模式有很大的机会能创造出千亿美元市值的公司”。
此外,蚂蚁金服也高调宣布自己的业务将由fintech变成techfin,未来只做代销平台,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大数据支撑。路透的报道则透露了更多转型细节——蚂蚁金服打算在五年内将技术服务的收入占比提升到65%,在去年,这项收入比重则为34%。
尽管各家公司不愿主动提及,但金融监管的变化是他们陆续进行业务转型的一个关键原因。近一两年,无论是在支付业务、基金销售业务,还是小额贷款、消费金融等领域,互联网金融公司们受到的限制越来越紧。
“从监管的形势来看,是逐渐趋严,过去中国监管是比较松的或者说是政策比较松的,比较鼓励双创的环境,现在是逐渐纳入监管,整个监管的趋势叫normalization(规范化)”领沨资本创始合伙人马宁称,“所以现在看到就是不管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大家还是对头部的企业越来越追捧,客户、数据、技术壁垒,这些都是长期的竞争力。”
去年第四季度,由现金贷引发的短暂又剧烈的波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监管收紧的速度。今年三月,央行行长易纲在就任首秀上便再度强调了金融领域的准入管理与持牌经营。随后,以乐信为代表的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陆续宣称自己将向技术输出转型,开始“去金融化”。
随后的博鳌论坛上,陈生强再度以“不做金融”为公司的未来定下基调,他称,京东金融将把全部的金融资产转让给银行等金融机构,而京东金融扮演的角色是为金融机构服务,即全部业务转为ToB,做科技型产品服务。
陈生强的表态被广泛解读为京东金融的正式转向,按照他的解释,京东金融将从一个服务C端、服务最终客户的企业,转变成一个做企业服务的企业。而在这之前,这家公司更多的以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为主要业务。
京东金融转型路线
“未来京东金融的收入,将来源于服务金融机构产生的服务性收入,而不是拥有资产所获得的收益。”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陈生强曾表示。而按照马骥的说法,京东金融在2017年实现了单季盈利,营收规模则突破了100亿元。
此前,一份京东金融的融资材料显示,2017年其总收入为百亿元,同比增长132%。
在线上获客与授信上相对劣势的商业银行成为了京东金融的*批合作伙伴。在去年,京东金融与工商银行共同推出了“工银小白”数字银行和“智慧贵金属店”两个产品,而与大连银行合作的直销银行APP“壹伴客”也在去年底上线。
按照陈生强的说法,金融机构的诉求正在发生转变——他们已经不再那么依赖从互联网公司获客,而是需要互联网公司想办法把其存量用户运营得更好。
到今年3月,京东金融发布了针对中小银行零售信贷业务的解决方案“北斗七星”,这项方案意在通过京东金融自身的数据与风控模型,让银行在短平快的线上信贷过程中实现风险定价的自动化。同时,京东本身的电商、仓储物流、供应链等优势场景,也将扮演获客渠道的角色。按照其官方的说法,“北斗七星”目前已经接入了近30家银行,并为这些合作银行零售信贷用户量带来了近三倍的增长。
随后,京东金融又发布了一款营销云产品—“京东来客”和企业级数据服务平台“京东稻田”,并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成立了“智能金融风控联合实验室”,意在基于京东自身的场景与用户数据开发更多金融风控算法和模型,向行业输出。
“从具体业务来看,京东的思路更像是众安科技,更偏向金融业务的后台,都是基于自身在金融和保险上的积累,去输出到行业。”一家港股券商分析师说。他称,尽管业界有人会将京东金融与蚂蚁金服联系在一起,但二者的业务重合度并不高,“相比之下,蚂蚁的思路是开放流量,让金融机构接入。”
此前,蚂蚁金服通过旗下蚂蚁财富陆续开放了基金与保险的线上入口;前段时间,他们又把这个思路延用在了余额宝身上,金融机构得以借助支付宝与蚂蚁财富两大入口自主销售产品、运营用户。同时,他们的支付业务也在高调向全球扩张。
“京东金融的优势在于它和母公司有自己的场景和用户,这些数据天然地离金融业务很近,可以把数据和业务结合起来,对外输出。”上述分析师称。而在回应京东金融与蚂蚁金服存在的估值差距时,马骥表示,“京东金融目前刚刚不到5年,我们自己只跟自己去比,看别人没有太大的意义。”
今年6月,京东支付宣布与广州、深圳两地的公交地铁服务商达成合作,为用户提供二维码乘车、卡充值等移动支付服务。作为金融交易的入口,支付业务依然得到了京东金融的重点关照。他们在去年与中国银联达成合作,投入了巨大成本进行推广。而这也是其与腾讯、蚂蚁金服为数不多的一个业务交叉点。
暂无上市计划
按照陈生强的规划,京东金融未来会把京东白条、京保贝、京小贷等资金和资产全部转移至金融机构,他们本身不再持有这些资产。但关于具体的方式和时间表,京东金融并没有对外披露过。
在此之前,京东金融陆续拿到了支付、小贷、基金销售与融资租赁等牌照;与蚂蚁金服和腾讯相比,京东金融在银行与券商牌照上还未曾出手。马骥并没有透露关于金融牌照的更多计划,他表示,是否获取牌照要看公司战略和业务发展需求。
对比拿牌照上的相对克制,京东金融在对外投资上频频出手。上月初,他们和京东云联合投资了云计算开源软件商业化服务商BoCloud 。今年以来,他们作为领投方陆续投资了面向金融系统工程的软件公司—海益科技,差旅和费用管理公司—云简科技以及大数据服务商—聚合数据,基本涵盖了金融业务链条的各个环节。
“未来京东金融的可变成本甚至是可以降至零的——所有的运算都是机器去跑,没有审批人员、没有审贷人员。当然,未来零成本的前提是,前面投入了大量的固定成本。”陈生强称。在此前接受采访时,他曾表示,京东金融今后三年,每年在技术领域的投入总额将超过100%的增长,成为京东金融的*投入。
“从金融科技公司的估值来讲,实际上你要去看整个公司的业务实质,有多少是承担风险的,资产负债表的业务有多少科技的业务是不承担风险的”马宁说,“如果是偏重于科技的互联网公司,它的PE估值会更像互联网公司”
过去一年里,转型中的京东金融花费了大量成本招兵买马。亚马逊原首席科学家薄列峰、微软亚洲研究院原城市计算负责人郑宇、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原总助王钰等不同行业的管理者陆续加入京东金融。在本月初,他们又宣布了原北欧银行副总裁张旭的加盟,成为公司数据资产体系的掌舵者。
“剥离金融业务肯定是一个比较痛苦的选择,但从好的方面来讲,无论是估值还是增长空间,科技公司的形象都要远远优于金融公司。”上述分析师说,他认为,这些公司尽管放弃了利润,但“科技公司”的形象更利于他们在资本市场拿到高估值,毕竟,“相对于更偏重于资产负债表业务的金融公司,科技公司少了很多监管束缚”。
金融科技巨头的上市计划同样备受关注。2016年1月,京东金融完成A轮融资,融资金额66.5亿元,估值为466亿元。新一轮融资后,其估值已经是A轮融资时的三倍。在完成新一轮融资后,京东金融也被认为将以内资公司的身份谋求在中国A股独立上市。但马骥表示,公司目前还没有上市计划,也没有明确的上市时间表。
除了京东金融,目前来看,其它金融巨头的IPO可能也不会很快实现。
此前,蚂蚁金服的一系列股权与人事变更都被解读为为冲刺IPO所做的战略调整。参与蚂蚁金服Pre-IPO融资的PE人士曾向全天候科技*透露,蚂蚁金服希望明后年在香港和A股同时上市。
另一家金融科技独角兽陆金所也多次传出上市消息,此前的报道称,由于监管部门对行业的整顿,使得陆金所的上市计划被迫搁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