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业界格外关注,也被官方“不予置评”了无数次的腾讯音乐集团IPO消息,在10月2日终于靴子落地,TME正式递交了招股书。短短十天后,据华尔街日报的消息,“由于爆发全球性股市抛售潮,赴美上市的腾讯音乐将IPO推迟至11月份。”
腾讯音乐的上市脚步放缓,似乎也放慢了在线音乐“一超多强”格局再度成型的速度,也给了其他玩家们些许“喘息时间”。
从国际市场大环境来看,“十年九融”的Spotify在上市后一度业绩亏损,而先于Spotify上市的数字音乐平台Pandora也传出即将被收购的讯息。国际音乐流媒体平台IPO尚且几多艰险,国内以音乐娱乐为主业的中概股公司的上市之路,显得更非易事。一切早有预兆,早在2016年5月,海洋音乐在万众视线中踏上了赴美IPO之路,两个月后,却以放弃IPO、被腾讯音乐收购告终。
今年以来,在线音乐市场资本及内容动作不断。前有太合音乐6月的10亿融资,将百度音乐更名为千千静听,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陆续成立了各自的电音厂牌,近日,百度也宣布以战略投资方身份,与博裕资本等机构共同投资了网易云音乐。
此时此刻,腾讯音乐赴美IPO,时机是否成熟?
“一超”与“多强”的版权狙击
2015年以来,一度充满乱象的网络数字音乐领域,在国家版权局的强力推动下,开始被持续优化,于是,2016年成为国内在线音乐市场发展的重要分水岭。
这一年,中国音乐行业规模在全球排名晋升到第12位;这一年,海洋音乐赴美IPO失败,QQ音乐与中国音乐集团将数字音乐合并,腾讯音乐娱乐集团成立;同样在这一年,音乐内容越来越分众化与垂直化,唱片公司开始失去“指南针”,国内行业头部玩家们共同催生了音乐行业一场巨变。
2017年9月,音乐版权互授的崭新篇章宣告开启。阿里音乐与腾讯音乐宣布进行版权共享,腾讯音乐将代理的环球、华纳、索尼全球三大唱片公司,与YG娱乐、杰威尔音乐、LOEN等音乐版权转授至阿里音乐,同时,阿里音乐也将*代理的滚石、华研、相信、寰亚等音乐版权转授给了腾讯音乐。
今年年初,在国家版权局积极协调推动下,腾讯音乐与网易云音乐相互授权音乐作品,达到各自*音乐作品数量的99%以上,并商定进行音乐版权长期合作,同时积极向其他网络音乐平台开放音乐作品授权。
于是,有业内人士分析:国内音乐行业在版权体量、用户价值、平台规模、产业纵深等方面分散状的平衡已经被彻底打破,融合势必成为在线音乐行业的下一篇章。
转眼三年过去,数字音乐版权也从“*”走向“转授权”,然而歌单列表里的作品仍旧是“忽明忽暗”。尽管各大音乐平台开始尝试抱团取暖,“相依相偎”,但版权问题似乎永远是在线市场“永恒的变量”,在线音乐市场的话语权似乎掌握在版权曲库的手中。
对于流媒体而言,版权曲库的重要性更是在数次的版权之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目前,三大音乐公司的版权基本都在腾讯音乐集团(TME)之手,在主流音乐版权上,腾讯音乐有恃无恐,而独立音乐领域,一向是网易与虾米的优势所在,今年9月,网易云音乐宣布入驻平台的独立音乐人数量已超过7万。
9月9日,腾讯音乐宣布与摩登天空达成了版权、线下及市场等多方面的战略合作,新裤子、后海大鲨鱼、宋冬野、街道杀死奇怪的动物等独立音乐作品大量从网易云音乐下架,在IPO关键时期,腾讯音乐似乎有补足头部独立音乐板块之意。
巨头割据,寡头“抱团”?
在国内在线音乐市场,除了有恃无恐、手握大量主流版权的腾讯音乐集团外,其他几大平台在今年也是动作频频。今年3月,全球规模*的音乐数字版权联盟Merlin,与腾讯、网易、阿里三家在线音乐平台进行战略合作。
网易云音乐方面,今年3月与华研唱片达成战略合作,日前百度入局完成新一轮融资。一向凭借着自身优秀的社区运营获得用户认可的网易云音乐,将重点发力于原创音乐人扶持和构建音乐内容线上、线下全产业链联动等方面。
太合音乐方面,除了年中获得10亿融资之外,今年6月,太合音乐集团宣布,百度音乐进行品牌升级,回归初心“千千音乐”,并重拾麦田音乐节这一品牌。版权方面,太合在近年与滚石唱片、台湾知名嘻哈厂牌颜社达成转授权协议,并完成了对亚神音乐、兵马司、生养之地的并购,明堂唱片的投资等资本操作。
虾米音乐在今年3月对产品体验进行大调整后,几乎无版权动作,今年二季度的虾米音乐月活用户仅为1841万人次。不过在大麦网的票务市场优势下,虾米开始着力线下音乐演出科技体验,专注探寻线上音乐与线下演出结合的泛娱乐模式。
版权还是“*灵药”吗?对于流媒体而言,音乐版权的话语权在短时间内无法被取代,但在线音乐平台早已心照不宣的将业务触角伸展向了不同方向。
音乐流媒体的上游与线下,音乐付费之外的其他选项?
2018年上半年,腾讯音乐创造了86亿元人民币的营收。数据显示,腾讯音乐2018年上半年营收为86.19亿元,同比增长92%。2018年上半年营收中,在线音乐服务(主要包括付费订阅)和社交娱乐服务(主要包括虚拟礼物)收入占比分别为29.6%和70.4%。
可以看到,在腾讯音乐的营收增长中,来自音乐付费的比例并不高,更大部分在于“社交互动”板块,这也是音乐流媒体有关变现的不变难题。作为世界头号在线音乐服务商,Spotify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付费订阅和广告收入,在2017年,Spotify亏损了15亿美元。庞大的版权成本,成为了音乐媒体的盈利负担。
国际唱片协会的数据指出:中国的订阅音乐用户付费转化率不足3%,而欧美国家的付费转化率则高达20%—30%。此外,中国音乐版权年均收益仅占整个音乐产值约2%,较之欧美、日韩70%-90%的比例,有巨大差距。
显然,音乐付费无法成为国内音乐流媒体的主要红利区,这种情况下,社交娱乐、直播短视频的虚拟大赏、数字专辑售卖、现场演出票务都成为平台们的下一盈利方式。
有业内人士认为,当音乐营销的渠道越来越多,市场上的机会也越来越多,难度也就越来越大。然而,在流媒体开始取代传统唱片集团宣发和分销的时代,布局上游已经成为必然行进方向。
今年1月,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与索尼音乐娱乐合作推出电子舞曲音乐品牌Liquid State,腾讯音乐娱乐旗下的QQ 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全民 K 歌、腾讯音乐人以及腾讯系的渠道产品都会为 Liquid State保驾护航。
今年10月,网易云成立电音品牌放刺FEVER,主要业务板块涉及现场活动、音乐制作/DJ学院、艺人经纪、品牌跨界合作、衍生品开发、游戏音乐、高端定制电音旅行等。
除此之外,现场演出成为今年音乐市场的重要方向。品牌音乐节的国外引入,国内音乐节的遍地开花是一大趋势,《2018中国现场音乐产业报告》数据显示:音乐节方面,2017年全国举办音乐节222台,保持着同比增长近10%的增速,其中综合类音乐节占到147台,占比66.2%。2017年音乐节票房达到5.80亿元,同比增长20%。
现场音乐场馆也开始切入内容端上游,进行院线化布局,创立自己的音乐厂牌,孵化自己的独立音乐人。知名,Live House品牌MAO成立了自己的电音厂牌——MAO Electronic Studio(M.E),疆进酒·OMNISPACE也在不久前成立了自有厂牌VIBES。
对于单打独斗的独立音乐人而言,平台们的上游内容布局无疑是件好事。上游的内容建设促进下游内容变现渠道的落地。独立音乐人想要靠音乐“吃饭”,只有不断巡演、代言、售卖周边。太合音乐旗下独立音乐票务平台秀动,布局独立音乐现场演出市场,将livehouse票务、音乐周边、巡演or专辑*功能归纳到平台。
CIC灼识咨询执行董事赵晓马仔曾向*财经表示,“未来版权的护城河可能将逐渐弱化,部分平台将目标瞄准以独立音乐人、歌坛新人、甚至自建音乐厂牌为主的‘增量’市场,随着部分音乐平台逐渐打造出自己的原创内容体系,将可以获得更多产业利润,更多盈利模式可以实现。”
当音乐类综艺节目成为主流音乐认知的一大渠道,独立音乐也在不断为分众化的用户需求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专业垂直音乐品牌一个又一个成立,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音乐增量市场总会充斥着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