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1年1月17日,美国向中东某国悍然发起“沙漠飓风”军事行动。
当天深夜,数千架“察打一体”无人机、数万个AI作战机器人,骤然被空投到该国首都,对所有军政目标展开自动化“闪击”。
一夜之间,该国政权被推翻,数十万拥有现代装备的大军随即土崩瓦解。
美军伤亡为零。
在战争发起前,美军的无人机、机器人已经在混合现实(MR)环境下进行了数百万次“模拟攻击”。战争打响后,只是靠远程指挥这些机器人,美军就“冲锋陷阵”并解决了战斗。
2018年11月8日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MR教父”李骊,向华商君讲述了这个震撼人心的未来故事。
马云预言:“未来30年,整个技术的变革会远远超出大家的想象。”
英特尔前CEO科再奇表示: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边界,即将完全消失。
华捷艾米董事长李骊更是大胆断言:“人类将会在虚拟与现实之间,进行*转换。”
突破性的未来已显露端倪,那就是“混合现实(MR)革命”。
很多人连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都没搞明白,混合现实(MR)又是什么鬼?
简单说:VR是个纯粹虚拟世界,里面的人物场景都是假的;AR则是亦真亦幻、虚实交杂;MR在AR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真假交错,还能实现虚实互动。
有人将其区别归纳为:VR是晚上梦见鬼,AR是白天看见鬼,MR则是见鬼后,让它陪你吃火锅、搓麻将、健身购物打游戏。
这意味着你既能像《钢铁侠》一样在3D投影面前随意设计武器,又能像《王牌特工》肉身不动就远程投影、参与密会,甚至像《星际迷航》中的战士,用手势即可操控太空战舰……
MR一旦实现,我们面对的就是真正的科幻世界。
Digi-Capital预测:2020年,全球虚拟现实市场规模将达1500亿美元,每年3R(VR、AR、MR)设备销量将突破8000万台;中国则将成为全球*的3R市场。
一旦个人消费级MR市场被启动,电视、手机、电脑等行业都将被颠覆,并带动一场全新的科技革命,也是科技产业格局的大破坏与大重建。
本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李骊则更加乐观地预言:“从2019年开始,人类将开始真正迈进MR时代。”
MR时代,MR眼镜像手机一样成为生活必需品。人们悬空一指,就能上网、看视频、打游戏,电视、电脑、手机则被彻底淘汰。
公司组织将变得松散而高效:白领用MR虚影会面,蓝领用MR勘察现场、调动机械。人们纷纷返乡置业,用MR连线上班,一线城市的高房价也将不可遏制地崩盘。
网店也将经历MR化改造。人们MR试衣,开始不断尝试私人订制;品牌商也利用MR打造柔性产能,实现即造即卖和零库存。
这些纯属想象的情节,离我们并不遥远。李骊更以大量实例预言:现实中,MR会在六大行业(生产、建筑、工程、医学、国防和新零售)和五大应用场景(远程协助、培训教育、生产、空间设计、IoT)中,获得巨大发展。
2017年6月,武汉协和医院完成全球首例MR骨折手术;8月,北京宣武医院完成全国首例MR肺癌定位穿刺手术。这样的案例,在医学界不断涌现。
对医生来说,手术中总有难以克服的视野盲区,不论是骨折手术中的“死亡冠”,还是肺部的毫米级微肿瘤,都会给医生带来极大困难。
但MR技术改变一切。在CT、核磁共振、X光等数据支持下,医生对病灶部位实施3D建模,在手术时再戴着MR眼镜现场比对,就能精准找到手术部位。
由于定位更准、创伤更小,MR肺癌手术可让病人一天下床、两天出院。
目前,中国医学界正大力推动MR技术。未来,只要5G网络和远程手术机器人尽快普及,远程MR手术也不是梦想。届时,新疆、西藏的病人接受北京专家的远程手术,会成为一种常态。
MR也将给交通建筑业带来一场革命。
对设计院来说,建筑模型本来就是用三维工具绘制出来的。但施工单位大都只能看懂平面图,于是设计院不得不反向输出二维图纸。
有了MR技术,设计院可以直接交付三维施工图;工程师头戴MR头显,将模型投射在工地上,施工细节和建筑偏差统统一目了然。
在工业制造领域,美国人更是早早行动起来。
NASA用MR来设计火星漫游车;硅谷一家创业公司则在打造由物联网、云车间和MR组成的工业操作系统,以实现对生产线的实时监控;一线检修工人很快发现,用MR让专家远程协助或分享技术视频,问题总能迎刃而解。
用MR来搞教育培训,简直不能更爽。NASA用MR来训练宇航员;澳大利亚搞出“3D版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在虚实结合中与元素互动,体验化学反应的千变万化;医学院的学生有福了,急救室里用虚拟病人就能传授急救术,解剖学老师再也不用满世界找教学尸体了。
连腾讯都公开宣告要制作“VR版微信”,MR的未来前景不可限量。
但在这场全新竞赛中,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是:MR所有的核心科技,基本上都掌握在美国人手里。
2015年1月,微软在Windows 10系统发布会上,首次发布了HoloLens头显,也将“混合现实(MR)”概念*次公之于众。
人们很快感受到,MR不仅是VR与AR的功能叠加,其虚实交互能力,足以将手机、电脑、VR、AR统统甩进历史的垃圾堆。
在率先提出MR概念的前提下,微软正力图整合全行业资源,一改科技产业几十年来的运转规则。
首先,Windows 10将成为一个融合MR的操作系统;接着,HoloLens头显将吸引大量MR内容提供商;然后,微软要通过做大整个MR系统到终端的闭环,完成从软件到硬件的通吃,成为MR时代的“武林盟主”。
但只要有“老冤家”苹果在,微软的算盘就难以轻易“得逞”。
通过收购神奇公司PrimeSense,苹果拿下了3D视觉、SLAM(同步定位和测绘)算法、骨架算法等众多黑科技专利,然后,它又筹谋定制MR芯片、打造MR操作系统,并试图引入WiGig超高速无线视频传输技术(比WiFi快10倍),取代众多MR头显上的粗壮缆线。
有预计显示,苹果将在2019年推出搭载MR芯片的新手机、2020年推出更高端MR头显。而它的目标很明确:掌控MR体系中的一切,以便延续苹果的霸业。
在*科技含量的MR芯片领域,英特尔、AMD、高通等更是展开了龙争虎斗。
美国科技巨头忙着打造MR的新系统、大生态、占据芯片制高点,中国科技企业却依然组装在路上。
细数下来,核心都是美国的。再对比美国这一两年对中国的态度,尤其是对中兴的封锁和制裁,这样的局面可谓是令人不寒而栗,细思极恐。
更加值得警醒的是,即便中国已出现在MR领域对标苹果、微软的公司,但它所处的环境,以及未来走向,也同样是喜忧参半。
2014年,嗅到历史性机会的李骊创立了华捷艾米,决意在AR/MR体感交互、AI机器视觉领域展开技术突破。
但有些“砖家”却对李骊的举动颇为不屑。
在他们看来,AI、MR这类科技产业,中国人去搞只是死路一条。因为国际巨头一旦突破,就会通过免费开源、技术贸易等方式,打造全球标准化的技术生态。中国人再去搞,不仅风险大、回报低,还属于“重复建设”,根本得不偿失。
这种“拿来主义”思维相当盛行,一些“贸工技”企业因此做大,但却让自主芯片、国产操作系统等彻底失去成长土壤,沦为他人的组装厂和科技附庸。
以至于有了美国今天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的趾高气扬,有恃无恐。
但这一次新的革命却和往常有些不一样,微软、苹果们在MR技术领域争分夺秒地攻城略地的招法,有些出奇地一致:每当一项技术取得突破,便将核心算法加密、封装到芯片里。
一旦它真正成熟起来,开放或许就会封闭,开源便会成为历史。
这种危机感让李骊寝食不安。他始终认为,MR时代,技术的垄断力会更强,中国人不能再这样被卡脖子了。
但要掌控核心科技,谈何容易?
*流畅的MR离不开三大块:一个性能可靠的3D视觉传感器,一套深度场景算法(包括SLAM、骨架识别、人脸识别等算法),一枚功耗超低、功能*的图形处理芯片。
这相当于“微软+苹果+英特尔”的工作量之和,但华捷艾米不知天高地厚地干起来了。从IMI系列3D光学模组,到自研的SLAM、骨架识别等核心算法,再到90帧/秒的实时MR芯片,今天的华捷艾米都全面实现突破。
以SLAM(同步定位和测绘)算法为例,它最初是核潜艇用来海底定位的“屠龙之术”,如今是自动驾驶汽车、机器人、MR领域的关键应用,华捷艾米在此领域已是世界之一极。
比如,你要跟虚拟马里奥在家玩MR版的“超级玛丽”,马里奥要越过沙发、跳上冰箱,然后精准踩在你妈妈刚从菜市场买来的蘑菇上。这些动作,统统要通过SLAM算法对真实、虚拟的人和物进行瞬间精确定位,才能实时交互起来。这里面,既要让MR系统“看懂”哪里有“物”、什么是“人”,又需要用到3D光学模组,进行三维场景重建(辨物)和骨架识别(看人),甚至识别人的肢体动作和含义,才能完成最关键的虚实交互。
这其中,最难攻克的就是人体骨架算法。
为了训练机器视觉AI,华捷艾米曾耗费数年、调用数百万张深度图进行深度学习。
今天,华捷艾米的骨架算法,已经能做到同时识别6个人、每人20个关键点,打破了微软、苹果两家独有的算法垄断,成为其最引以为傲的绝技。
仅此一项,华捷艾米的估值就足以媲美10亿美金级独角兽。
核心算法之外,华捷还炼成了自己的杀手锏:芯片。
互联网大会上,李骊自豪表示:华捷艾米目前已拥有三款自主研发芯片。其中的第三代MR芯片,集成了3D骨架算法、3D手势算法、3D SLAM、3D物体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将通用于安防、医疗、教育等多种场景。
目前,这是微软、苹果等国际巨头和华捷艾米的独门秘笈。这意味着在MR领域,中国人真正掌握了与科技豪强们比肩的核心科技。
但这个科技成果的应用和发展,却在今天遇到堪称巨大的挑战。
*的挑战就是,中国同行对MR的认识,以及应对MR的小算盘,乃至政府、行业对这一产业浪潮的预判和应对。
2018年,“中兴事件”差点让中兴窒息而死;美国禁止海康威视采购芯片,令这家全球视频监控龙头应声惨跌。中国一众科技企业猛然发现,芯片一旦成为大国博弈的“锁喉技”,自己大抵撑不过三个月。
中国“缺芯少魂”的软肋被彻底暴露,痴迷于“技术开源”的人也终于猛醒:所谓的“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市场换技术”,终究不是强国之道。
从这个角度看,MR算法及芯片必将成为大国角力的新制高点,愈发凸显出华捷艾米的强劲实力。
但李骊的焦虑没有丝毫减少。因为,这不光是MR领域的单项比拼,而是中国在半导体工业体系和科技生态上还有太大差距。
结果,中国虽占据着全球50%左右的芯片市场份额,却只能做低端芯片代工,高端芯片自产率近乎为零。
与其纠结于既往的追赶,不如趁着AI、MR的全球性标准尚未确立,从一开始就打造中国版的AI、MR“芯+系统”生态,这才是*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弯道超车”。
这正是华捷艾米布局的要点和忧虑的节点。
李骊表示,当下的MR行业,缺乏的正是统一的应用标准。如果依旧追随国外企业,注定还会面临专利壁垒和技术侵权,遭遇“MR时代”的中兴事件;但如果强推“中国标准”,在如今的市场生态下,又面临着边缘化危机。
即便如此,华捷艾米依然与工信部、网信办、清华大学等部门合作,不论成败地推动中国自主的MR行业标准尽快落地。
这或是“中兴事件”之后,中国*前瞻性与战略眼光的技术动作。
芯片争霸史告诉人们,单靠企业和市场,无论如何都撑不起这个“销金窟”。政府和产业政策从来都是芯片业崛起的关键力量,美欧日韩和中国台湾概莫能外。
比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靠举国之力,愣是扶持出一批与美国抗衡的半导体企业;美国也是通过“联合攻关计划”,把十多家高科技企业联合起来成果共享,实现对日本半导体产业的狙击。
反观中国MR产业,重大投资不足、研发生态不全。即便拥有华捷艾米这样零星的创新企业,但全行业缺乏顶层设计,充斥着重复建设和低端配置。
更让李骊“恐慌”的是,少有人有足够长远的目光,预见到MR标准的“生态危机”。
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中国企业大都沉浸在亦步亦趋、追赶苹果的“进步”里。
李骊举例表示:“指纹识别,中国人用8个月跟上了;手机双摄,中国人用6个月跟上了。但MR芯片的颠覆性很彻底,真不是那么容易能跟上的。”
至于应用层面,更需要全行业的合作伙伴共同努力、相互扶持,构成完整生态链。否则,即便华捷艾米的标准再硬、技术再强,也是独木不成林。
实际上,MR时代根本不容错过。它不仅会缔造出万亿级产业,更是一款战争利器。
2017年,美国陆军的《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中,明确将MR列入影响美国国家力量的核心科技。
实践中,美军在虚拟作战、武器设计、AI数字化战场等领域,高度融入了MR科技。
MR时代,算法即谋略,芯片即战力。
这样的黑科技,不仅发展机会不容错失,更应像“两弹一星”一样,以举国体制加以攻克。而只要运筹得当、及早布局,中国MR、AI的全面国产化远比PC、手机有希望。
近两年,政府、企业、民间资本正全力涌入相关产业。有统计显示,仅国家和地方政策性支持资金就超过5000亿。
华捷艾米的“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大,从腾讯、华为、百度、中兴、小米、OPPO、vivo、科大讯飞等中国企业,到三星、高通、英特尔等国际巨头,都纷纷与华捷艾米展开全方位合作。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更让李骊更感到无比振奋。
在这一领域,全世界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美国不卖芯片的结果,无非是促成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大面积国产化。而作为*标志性的MR产业,其无限未来显然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