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科技圈最火的是智能驾驶,那智能驾驶圈最火的就是激光雷达。在机器人网统计的2018年全球10大人工智能融资交易中,其中5 笔集来自智能驾驶。而激光雷达作为“人工智能之眼”,几乎是现阶段所有自动驾驶车类的核心传感器。
在国内的激光雷达创业公司里,“北醒光子”是最成功的公司之一。一方面是由于入局较早,2014年北醒组建时,国内还不超过5家激光雷达公司;另一方面是资本进度快,成立4年北醒已经完成6轮融资,是目前国内激光雷达行业融资最快、轮次最多的公司。
北醒最早有三位创始人,李远、郑凯、冯钰志。很多媒体通过李远和郑凯,了解过这家公司的故事,但很少有人知道冯钰志。更鲜有人知道,在这家国内*梯队的激光雷达公司里,其中一位联合创始人只有25岁。
与其他行业相比,由于智能驾驶行业的技术集中度相对较高,对创业者的技术背景、资历要求也更高。因此,智能驾驶企业的创始人普遍年龄都在30岁以上,93年的冯钰志算是一个“另类”。
《创业邦》杂志《2019年30岁以下创业新贵》封面,是冯钰志*次接受公开采访。当天和冯钰志一同参与拍摄的姜思达,是《奇葩说》以及多个综艺的红人。相比之下,冯钰志的知名度小得多。
采访前几天,邦哥发给冯钰志一份采访提纲,有一项关于公司业务进展的问题,冯钰志仔细写了回复,又在后面画了个括号,括号里写着:此处不便刊登,长得帅死得快。
考研还是创业
2014年《硅谷》期刊第14期发布了一篇文章,叫《机载激光雷达发展与应用简介》,详细介绍了机载激光雷达的发展与应用前景,作者是海军航空兵学4系61251部队装备部。
但这跟冯钰志并没有什么关系。从2014年开年,冯钰志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考研or工作?
冯钰志那年大三,第二年就要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这个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如果考研,需要立刻开始准备,如果去工作,也该尽快做出选择。2014年5月的一个夜晚,凌晨两点钟冯钰志还在床下打游戏,校友群里的一条消息打断了他:大他十届的学长李远回学校,在群里问“明天有人一起吃早饭吗”,冯钰志*时间报了名。
李远在北交大颇具影响力,从师于中国发光学奠基人之一的徐叙瑢院士,发表过40 余篇国际学术论文,是不少校友眼中的“明星学长“。当时李远刚在国外留学结束,打算回国,那天恰好回学校办事情。
第二天早上,一起吃饭的除了李远,还有冯钰志大两届的学长郑凯。三个人都是光学专业的,相处得亲近也聊得投机,李远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并没有聊创业,但冯钰志受到了很大启发。
那天之后,冯钰志果断不纠结了。在考研与工作之间,他选工作:将学术知识应用到具体行业,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和提升。
7月,李远正式决定回国创业。回国前首先找了郑凯和冯钰志,提出了组建团队的想法,三个人一拍即合。
8月,李远回国,“北醒光子”正式开展工作。
创始人、HR、出纳、司机
北醒光子创业的*个办公室在南京。
刚创业的日子是最苦的,冯钰志一毕业就见识到了。初到南京,三个人在酒店住了三天,赶紧租了一个每月三千房租的房子作为临时的办公、住宿地点。“困了就睡觉,醒了就干活”,这种情况差不多持续了一个月。
一个月后,北醒的办公地点搬进了南京市新建的一个科技园,团队人数也由3人扩充到了近10人。当时团队的主要任务是,先把产品做出来。
冯钰志*件正式负责的事情是机械制图。
“说真的,我是学光学的,不懂机械制图,但当时团队也没有人懂,所以在招到机械制图师之前,只有我来负责。”当时李远、郑凯他们正忙着找供应商,冯钰志自己学了一个月的机械制图。
那时候,除了做机械制图师,冯钰志还兼职做HR、出纳。招人是麻烦事,因为北醒当时的办公地点太远了,不仅地方偏,最近的地铁站离公司也要五公里以上。“是一个有的出租车司机都不认路的地方。”
怎么办呢?冯钰志又有了一个新身份,司机。北醒的天使投资人借给他们一辆03款的A6L,冯钰志每天开着车来往于同事们租房、地铁、公司之间,接送同事们上下班。
直到北醒招到机械制图师的时候,冯钰志开始组建公司的产品测试部门。“产品测试是一个相对枯燥的活儿,需要做很多重复的工作,但我愿意折腾”,冯钰志觉得,自己作为联合创始人,理应是一个拓荒者。
但部门招进来的同事们没法做拓荒者。大量重复的数据采集工作导致的结果是,不到两个月时间,就陆续有人向冯钰志提出了离职。
亲手招进来的人离开了,伤心吗?
“说实话,*反应不是伤心,是担心工作进度,这些活儿谁来看,第二反应是反思自己,是不是现在制定的工作内容真的太无聊,价值不够,让招进来的人失望。”冯钰志说。
同事离职之后,冯钰志*件事是对测试部门的的工作内容做了修订,让每个员工能接触到更多领域,有更多学习机会,并开始建立起内部培训制度,重视员工成长。
不论发生什么事,不愤怒、不沮丧,快速寻找解决方案,这就是冯钰志的性格。也正因如此,他挺过了创业最艰难的那段时期。
南京对冯钰志来说,是一段让人怀念的日子:每天忙着做测试和接送大家上下班;科技园没暖气,一整年都是7乘24小时的拼命工作,仅有的娱乐活动就是“开车去远的地方大吃一顿”,但团队里没有一个人离开。
“在你无法判断一件事的正确性的时候,你*可以确定的就是人靠谱。”冯钰志是这么想的。他觉得,当时自己的队友们心里认定的,也是这一点吧。
做一个隐形英雄
从2016年开始,北醒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冯钰志越来越忙。
客户越来越多。“开始只是针对一个场景定制的产品,后来发现新兴领域的市场比之前领域要大几十倍”,冯钰志感叹。
北醒光子从南京的科技园搬到了北京金隅嘉华大厦,一口气租下了三间办公室。很快,随着团队扩张又搬到了信息大厦,接着又搬到科实大厦。公司从10个人,增加到100多人。
冯钰志成了北醒内部话最多的人,每天辗转在各部门之间。冯钰志认识公司里的每个人,大家也都认识冯钰志,但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他是联合创始人。偶尔和同事聊天的时候,被问到什么时候来的公司,冯钰志说2014年,这时候对方才会惊讶地发现,这个每天跑来跑去的年轻人,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
冯钰志喜欢北醒的氛围。他说,北醒是个很扁平的公司,不称总,不敬酒,不拍桌子,每个人平等相处。冯钰志以此为傲,他也努力维护着这样和谐的氛围,绝不允许它被破坏。
“我们在招人的时候,就会非常注意,不符合公司气质、不会沟通的人坚决不要,如果发现入职后发现技术不行,却喜欢耍大牌、搞办公室政治,这样的人过不了试用期。”
冯钰志认为,最高的效率等于平等的沟通。作为一个管理者,他知道怎么和那些比他年长的工程师沟通——始终谦虚学习。
他还身先士卒。
有一次,夜里11点钟,冯钰志刚冲了个澡躺在床上,就收到了客户反馈的问题——产品在现场测试中发现bug。一般来说,遇到这种事儿是两种处理办法:远程支持或者工程师现场支持,但冯钰志想了想,还是自己起身去了公司拿电脑,然后赶往机场。
“工程师去或许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客户的需求很急,我是最了解这个产品的人,我去的话更合适,效率更高”。
正因为冯钰志在客户间的疯狂穿梭,让北醒的产品标准化迅速提升。北醒的产品不断根据客户需求的调整而调整,这让北醒的产品迭代速度远高于行业水平。
大概三年时间,冯钰志从零到一为北醒组建了一支十几个人的测试团队,终于很多事情不再需要冯钰志亲力亲为了。这时候,他又摇身一变,开始担任北醒TF02产品线的负责人。
“我是个闲不下来的人,我要走出舒适圈,我要随时去做其他人做不了的事情,这才是一个合伙人应该做的事情”,冯钰志说。
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家
今天的国内激光雷达市场,已经有近20家公司,每年入局者不断,但能实现量产的公司并不多。北醒以月产能几万台的出货量,成为行业内少数做到量产的公司之一。
北醒四岁了。从一个研究所型的研究小组,到一个具有全球销售网络、完善供应链资源的现代化公司。产品涵盖无人机、AGV仓储、智能交通、智能驾驶、机器人等多个领域,是国内少数的同时打开多条业务线的激光雷达公司。
冯钰志也从一个曾经纠结考研的学生,变成了这样一家企业的管理者。冯钰志亲历了从毕业到创业,从组建团队到管理公司,也见证了国内激光雷达行业、甚至智能驾驶行业的从无到有。
冯钰志说,创业这几年,让他习惯了焦虑和紧张,如果现在要从这种状态中出来,自己反而会不习惯。“我会学着让自己去放松,我现在这种状态只有我自己知道”。
2018年,对冯钰志来说有两件大事儿。
2018年1月,北醒完成了凯辉汽车基金领投的B1轮融资,通过凯辉,北醒开始引入国际汽车一级供应商战略资源,激光雷达产品的量产落地进入高速期。
2018年9月,冯钰志和相恋多年的女友举办了婚礼。他说,结婚后自己有了家庭的护盾,老婆很支持自己。
他一直保持着90后的叛逆。他宁可低调,也不不想因自己是90后创业者而被多看一眼;他从不关心行业竞争对手的动态,觉得”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就行了”,喜欢的书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就在几天前,北醒在美国CES上又发布了新品,并宣布了新一轮的融资消息。冯钰志站在创业邦30岁以下青年企业家峰会暨颁奖盛典上,讲述着北醒光子的创业故事。演讲最后,冯钰志说了这样一段话结尾:
我们就像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家;
原本是为了宝箱而去;
最后却发现了新大陆。
20102起
融资事件
4314.04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011家
企业
3269家
涉及机构
499起
上市事件
5.33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