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讲究唱念做打,以华丽的舞台、优美的唱腔和精彩的剧情著称,在中国已经流传了千年之久。曾几何时,观赏戏曲是*贵胄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也是民间百姓生活消遣的主要选项。但是如今,在韩流、日系、欧美风各种流行音乐的冲击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戏曲艺术已经无可避免地走向了衰微。
2017年,教育部与中宣部、财政部、原文化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将观看戏曲作品、开展戏曲教育活动、加强戏曲社团建设作为戏曲进校园的三种主要形式。近两年来,国家大力加强了对戏曲艺术的传播与保护力度,成为重点保护对象的戏曲艺术,到底能不能起死回生?
隔代传承、缺少师资、受众老龄化
对于戏曲艺术的教育以及传承问题,河南省青年豫剧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戏曲表演艺术家范静深有感触:“如今戏曲的受众范围极窄,几乎只有四五十岁往上的人才愿意听。戏曲的普及问题一直得不到重视,新生代的孩子们不了解戏曲,也就没办法产生兴趣。”
中国艺术职业教育戏曲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郭红霞说:“如果不是孩子们喜欢,而只是长辈们喜欢,那么孩子就算被送来学习,也会多少带有一些抵触心理。几岁十几岁的孩子,鲜少有这样的耐心去学习一个并不流行的特长。”
记者曾亲身体验了一次戏曲课堂,一整堂课下来,孩子们几乎精疲力尽。但是当他们拿出手机稍事休息的时候,还是会*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放松身心。也有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们回家很少主动练习,因为没有喜爱,就缺乏动力。
然而,就算是有了兴趣,因为学习资源和教师资源的缺乏,也会令人望而却步。一位痴迷戏曲几十年的阿姨就对记者说道:“我一直喜欢戏曲,也很想要学习。但就是苦于没有老师,只能在网络上和电视上找视频资料自学。有时候自己学的是错的都不知道,就自己跟着录音瞎唱,没有方法。”
郭红霞任教的焦作市职业教育中心开设的戏曲专业,是目前全市*一所。然而据郭红霞介绍,戏曲专业曾经被砍掉过一次,过了几年才又重新恢复。因为学生少,老师也少,学生升学可选择的余地也很小。全国开设有戏曲专业的高校也仅仅集中在最有名的中戏、上戏、央戏等高校,考学难度极大。
就豫剧这一剧种来说,全河南还存有豫剧专业的学校不超过十所。教学资源严重匮乏,教师资源青黄不接。因为长期招不到老师,所有的课程压力都压在学校仅有的几个老师身上。
受众的老龄化、小众化,导致戏曲艺术难以吸取新鲜血液;而教学资源的缺失,又逼退了大众学习和发展兴趣的萌芽。
戏曲特长教育市场有待开发
传统意义上的戏曲学习,从经典电影《霸王别姬》中可见一斑。要想成为名角儿,讲究童子功,从小开始,枯燥地练习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有可能学出“名堂”。但那时的学习,人们大多将之作为一种技能和谋生的手段。而如今,大多数人已经得以从生存问题中解放出来,物质需求已经不再是人们的*追求,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修炼和充实。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戏曲艺术就应该被当做一门艺术特长来进行推广和普及,而不只是作为一个濒危的艺术门类进行保护。
然而目前的特长教育市场上,少有成熟的、系统的专门针对戏曲艺术开展的特长班。设立有戏曲课程的学校,大部分是带有专业性质的大中专或艺术类职业院校。专业的戏曲艺术家或从业者,也只能在政府的指派或者学校的邀请下,去到各个中小学或者高校,进行一些有限的基础知识普及。
作为潜在受众的家长们,也许一开始也并不是想让孩子走上这条专业道路;那些不知戏曲为何物的孩子,也有可能在了解到这种艺术形式后对其产生兴趣。但是,目前这种了解和产生兴趣的过程,是被市场忽略的存在,可以说在目前的教育市场上根本无从选择。
培养特长到底是为了什么
如今,几乎每一个孩子都会在业余时间“身兼数职”。一个八岁的孩子,会在一个周末辗转于许多个不同的兴趣班,上午学钢琴,下午学跳舞,晚上又要去练绘画。大多数时候,都是家长在孩子身后加以催促。然而,当兴趣变为“强迫式”学习,我们让孩子学习特长的初衷还剩多少?
例如,一直以来乐器类特长最重要的核验标准就是“考级”。根据各音乐家协会所定的标准,来考核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和程度。这一评级制度很快成为家长们互相攀比的武器,几乎所有兴趣班都会将考级作为吸引家长的工具,并且大力推荐考级。
对此,一位带着自己的儿子学了五年钢琴的宝妈小马说:“当时带孩子去钢琴班试听的时候,老师就会说他们那里的孩子都是在很短的时间考到了几级几级。然后如果我们学的话,就首先保证能顺利过五级。等到孩子真正开始学习之后,老师们就只教考级能用上的曲子,从来不问孩子喜欢什么曲子或者想学什么曲子。”
对于培养特长的目的和认识,如今的市场和家长可能已经偏离了最初的轨道。
功利主义思想也让戏曲教育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范静说:“很多家长们带着孩子来学习,总会有很大的顾虑,就是学这门特长到底能不能为孩子带来一条出路,是不是能在孩子以后的人生中作为一门技能用上。这种带有功利性的学习目的,也是让戏曲传承难以为继的原因之一。我们不能保证孩子们学了戏曲会有多大的成就,但是它确实像很多艺术形式一样,能够培养孩子的修养和综合素质。”
政策倾斜的效果如何
两年来,多项政策的实施,是否让戏曲教育有了初步成效与起色?对此范静有很强烈的体会:“这两年,很多地方的文化局和剧团结合,让不少经典剧目都走进了大学校园。在观看了专业演员的演绎之后,学生们也都能深深感受到戏曲艺术所传递的文化与道理。这说明,我们的戏曲文化是有魅力的,也是能够引起共鸣的,我们应该有这个文化自信。”
目前,在中小学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中,已将包括京剧在内的戏曲艺术融入音乐、美术、艺术、语文、历史等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建设,并纳入评价内容。另外,各地区也开始在音乐教师培训中将戏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列入,开展本地区戏曲进校园师资专项培训。
2017年,教育部印发《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鼓励各地聘请专业艺术院团、校外教育机构、宣传文化系统与社会文化团体的艺术工作者担任学校兼职美育教师。郭红霞就在那时,被聘请到焦作市龙源湖小学做指导教师,建立了“戏曲社团”。
郭红霞还邀请记者观看了一场戏曲社团孩子们的表演,这是孩子们首次登台表演。孩子们要演出的曲目是《穆桂英挂帅》,这是豫剧中传唱度最高,最为经典的唱段之一。*次登台,紧张不可避免。但是在老师和爸爸妈妈们的鼓励下,孩子们的信心也逐渐建立了起来。
最终演出大获成功,郭红霞也很欣慰:
“其实戏曲缺的就是流行,如果让最年轻的受众能够像接触其他流行的事物一样接触戏曲,那么戏曲就永远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