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中科创星李浩:聚焦“硬科技”,卡脖子技术才是未来最大的红利

中科创星所做的,就是帮助那些硬科技项目从科学技术走向产业化,帮助他们飞跃死亡之谷。

随着互联网流量见顶,动辄千倍回报的神话已成过去。在“资本寒冬”中,VC/PE出手都变得愈发谨慎。

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VC/PE投资案例个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9.1%,堪称遭遇断崖式下跌。

与大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家在“硬科技”领域默默深耕多年的VC机构——中科创星,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愈加活跃。仅截止2019年7月底,中科创星上半年投资项目42个,这一数据比起头部的大牌投资机构,也不遑多让。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联席CEO李浩对此表示:“资本寒冬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只是投资总量少了,就显得我们活跃了”。

首笔募资仅1000万,资源应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同一个游戏,玩一遍很刺激,但是玩100遍、玩500遍呢?”当投资仅仅是赚取一个差价,投再多的项目,赚再多的钱,如果没能为社会做出真正的贡献,又有什么意义呢?

2013年,作为一个已经在投资行业13年的老兵,李浩开始思索自己投资生涯的意义。他意识到,投资仅仅是一个工具,而他想要做的,是将这件工具赋予意义。

彼时李浩发现,中科院有众多的研究所,各个研究所里又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可是,就是这些可能是一个科学家一辈子的研究心血,却没有能够转化成社会的生产力。

从科研成果到产业化,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科研资金不能用于投资建厂,仅有技术又无法从银行贷款,唯一有可能寄予希望的只能是社会资本。但在当时,正是互联网投资的大热之时,所有的VC/PE都涌向了互联网行业。

确实,对于VC/PE来说,和投资这些投入大、周期长的“硬科技”企业相比,一个接一个风口的互联网行业确实是一个能获得更高回报的的选择。

中科院那么多明明很有潜力的项目却无人去投,李浩深感惋惜。他认为,“资源应该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就好比医生应该分配给最需要他的患者,而不是给钱最多的患者。投资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他想要通过这种手段把资源配置到真正有技术的又需要资金的“硬科技”企业,而不是回报更高的互联网行业。”

怀着这个信念,李浩和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的米磊博士共同发起成立了中科创星。成立伊始,中科创星募集的首笔资金仅有1000万,分别来自李浩当时所在的关天资本和西安光机所。“那么多项目嗷嗷待哺,第一笔钱一到账就立马投了西光所的4个项目。”对于中科创星的第一支基金,李浩回忆到,“永远是项目在等着钱的状态,每笔资金前脚到账,后脚就给项目分了。

从当初的1000万元起步,到2019年上半年,中科创星旗下目前已经管理有8支基金,投资孵化了270家硬科技企业,累计实现投资超过24亿元。其中,驭势科技、九天微星、飞芯电子、中科微光、中科微精、鲲游光电、卓镭激光、奇芯光电、博动医学影像、超维景、橙科微电子等106家企业都已经实现后续融资。

专注硬科技,帮助项目飞跃死亡谷

所谓“硬科技”,指的是核心技术壁垒。具体来说,光电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8个领域将对社会生产具有引领性、基石性、创新性和经济性的影响,被称为“硬科技八路军”。

其实,“硬科技”这个概念是中科创星的创始人早在2010年就提出来的,当时恰逢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他们敏锐地察觉到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不再持续,中国下一步必须要走创新红利的道路。之所以叫“硬科技”,不仅代表着科学技术过硬,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骨气在里面。

2016年6月3日,总理在调研视察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果展中科创星展位时,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博士向他解释了硬科技理念,当时总理点评:“硬科技就是比高科技还要高的技术,你的这个说法很有趣,我记住了”。后来在2018年12月6日,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会议上提到“创新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并首次提出“突出‘硬科技’研究”。

就这样,“硬科技”从一个西部原创概念,走向国家话语体系,也随之成为了一个全国流行的词汇。现在,VC/PE越来越关注硬科技项目,但不得不说投资硬科技确实是一块难啃的 “硬骨头”。

一般来说,硬科技企业的发展曲线,在起步发展的前5—10年,投入和回报率成反比,甚至还要经历亏损。在技术的研发和成长期,硬科技企业的回报是低于线性增长的,可谓是“十分耕耘一分收获”。

仅仅这一点就已经让不少VC/PE望而却步,更别说是科学技术的专业性。如果不是有相关科研背景的投资人,也很难看懂技术壁垒有多高。由于和中科院渊源颇深,对于前沿科学技术的理解,恰好是中科创星的强项,这也是中科创星能够专注于投资硬科技的关键所在。

虽然前期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但硬科技企业一旦跨越了“死亡谷”,就是指数型增长,并能够迅速成为行业巨头。由于高壁垒和长周期的积淀,硬科技企业将难以被其他企业超越。

中科创星所做的,就是帮助那些硬科技项目从科学技术走向产业化,帮助他们飞跃死亡之谷。

10亿先导基金募集完成,平台+基金双轮驱动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信息的计算、传输、存储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电子芯片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需求,摩尔定律的失效也验证了这一事实,从电子时代进入光子时代已然是大势所趋。

早在2015年,中科创星就看好光电子集成产业的发展,就开始在这个方向上进行了投资布局。

但同时,由于这是一个新兴的技术,而中科创星的投资阶段又偏向早期,其中的风险之大可想而知。

做芯片烧钱众所周知,即便是早期项目,开始的投入也是动辄一个亿起步。芯片的封装、检测都需要专有的设备,这些设备的价格都很高昂。而且,这些设备都需要国外采购,即便是是一个项目得到了融资,去采购设备也需要短则三个月,长则一两年的等待周期。对于芯片企业来说,时间就是生命线,早一天出产品就代表着多一分胜算。

对于中科创星来说,光电芯片本来就是一个新兴的技术,中科创星的投资阶段又偏向早期,很多技术光有理论没有真正的产品验证,无疑风险太大,更何况是动辄上亿的投资。

基于此,中科创星联合陕西省科技厅以及各级政府部门成立了陕西省光电子先导技术研究院,作为一个为芯片项目准备的公共平台,研究院提前置办了芯片企业需要的各种设备。据了解,研究院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有2800余台(套)。

有了这个平台,不但项目方可以早期借助这个平台,快速实现产品的落地;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中科创星成功投中优质项目的概率。

“就像一棵树苗,光浇水是不行的,还要松土、剪枝,施肥等等才能成活。”李浩常常把新生的科技企业比作树苗,光给钱是远远不够的。中科创星致力打造的是以“研究机构+天使投资+孵化服务+科普科教”为一体的硬科技创业生态。

另外,作为先导院这个平台的配套,中科创星还成立了一支陕西光电子集成基金(简称先导基金),据李浩透露,先导基金已于近日完成了募集,规模达10亿元人民币。这支基金主要围绕光电半导体领域的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布局和投资,具体包括光电领域、高端制造等领域,侧重于早期、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项目,兼顾成长期项目。

做投资最大的幸福,是帮助企业越过“死亡谷”

一旦企业进入成熟期,就是中科创星退出的时刻。“一般会在B轮、C轮的时候就退了,中科创星的优势是帮助早期阶段的企业。”

李浩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帮助科技企业跨越过死亡谷,是李浩成立中科创星最纯粹的初衷,并一直为之坚守着。

“为什么理想要纯粹?纯粹的理想才有价值。就像硅一样,纯度99%的硅其实就是沙子,纯度6个9的硅就能提炼单晶硅,纯度9个9的硅就是电子硅了,价值是完全不一样的。”

对于理想的纯粹,李浩也将之延伸到了项目的挑选上。中科创星在挑选项目的时候有三个标准:一是复制技术所需要的时间,二是复制技术所需要的金钱,三是整个行业人才供应的稀缺程度。除此之外,李浩更看重的是团队成员的志向。

“做硬科技,尤其是卡脖子的技术非常难,只有是有真正的志向作为内在驱动,不在乎金钱这些短期的东西,才有可能坚持下去。”

在这样的筛选标准下,中科创星投资项目取得了可观的回报。李浩透露,中科创星第一支基金的整体回报在5倍左右,这样的成绩足以向LP们交代。

但李浩对此并没有太过得意,在他心中能够引以为豪的是,那些未来能够改变世界的科技巨擘,是在中科创星的帮助下飞过了死亡谷。

“我经常跟我家人说,未来“退休”以后最欣慰就是:走在街上或者在电视上看到哪一个科技巨头,可以自豪地说,‘这家公司销售额不到100万的时候,我就是它的股东了’。”李浩笑言,这可能是作为一个投资人真正的内在驱动力。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相关资讯

相关机构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