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们讲一个冷笑话,《脱口秀大会》第二季要决赛了。很难想象,它巧妙地避开了关注,就这么要走到结束。是段子不好笑了,还是节目改革搞错了,还是市场对泛脱口秀节目腻烦了?
想来脱口秀演员们自己也搞不明白。思文从脱口秀女王变成了“脱口秀太后”,庞博的动物园段子还喜提热搜。但两季的面貌还是天差地别,*季是美人如初见,第二季就是回锅肉拌面。
虽说脱口秀从业人员很难“量产”,但你们两季的决赛人选重复率是不是太高了点。就连嘉宾也非常窜味,只想问:马东来《脱口秀大会》是因为李诞参加《奇葩说》没收钱,还是来和于谦比相声辈分的?
嗐,又是这呀,没听说过!这两年的泛脱口秀节目可谓“高开低走”,2017年脱口秀行业以蝶变速度“闪入”大众视线,《吐槽大会》大会的开播让脱口秀从复制海外转变为落地本土。与之相映成趣的还有《奇葩说》在同一年的选手扯皮大战,不管结果如何,2017年是脱口秀的“大年”。
但进入2018,《吐槽大会》和《奇葩说》都有回落迹象。不仅路人粉大量流失,口碑也在走下坡路。脱口秀变成了“念稿大会”,辩论赛成了“段子合集”。说真的,你们两个节目来一次《交换空间》或许会双赢。
经济下行本来是脱口秀的好机会,无数历史经验证明“颓丧的时代会出*的幽默”。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就是对美国二十年代大萧条的*嘲弄。金凯瑞在父亲经商失利后,在喜剧俱乐部表演贴补家用,意外成就一段传奇。
网络脱口秀的一度爆红,充分说明了当代年轻人不仅需要奶茶的甜,更需要幽默的苦。本季*出圈的段子,庞博正是讽刺了工作对人格的压榨。只要“卖法”得当,大家是可以为脱口秀掏腰包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脱口秀大会》目前的困境:不属于脱口秀本身,而是属于经营它们的人。
金句出圈了吗?
都说一个热门综艺到了关键时刻,必须要有选手退赛。但张博洋半决赛的“撤退”还蛮可惜的。两次“爆梗王”的表现让观众提高了阈值,退赛倒是抛出了一个灵魂问题:
到底是把自己变成比赛型脱口秀艺人,还是灵光一现型?比赛型选手,总是有稳定输出但难有高光瞬间。灵光型,时常让你惊艳但坏在没灵感的时候,水平掉得你都不认识他是谁。
两个多小时的半决赛,硬糖君终究是中间睡着了一次。先是*轮个人突围,两个分数最高的选手进决赛,剩下的再来第二轮车轮战,谁留到底就获得最后一个席位。关键是连说两轮,谁有那么多段子和备稿时间?建议《脱口秀大会》学《歌手》,来一轮“帮帮说”减轻选手压力。
第二季看下来,或多或少攒了一些好段子。建国秉持划水风格,除了那句“好钢用在刀刃上”就没啥妙梗了;晓卉的素人风格一路帮她杀到了半决赛,好处是匠气没那么重,坏处是过多生活梗让结构松散。进入“娱乐圈”后,单位食堂连续放了三天她的比赛视频,也是可怕!
脱口秀和唱歌一样,也是讲究气息的。苦练内功的呼兰,是气也不喘了,一口气甩5个包袱也不费劲了。无数的大爷大妈前脚刚走出菜市场买完韭菜,后脚就踏入金融市场成了韭菜,真是吃啥补啥啊。这个生活经验与巧妙比喻的结合,真的非常高级。
这一季的庞博和思文,是脱口秀大王和太后的“同病相怜”。发挥非常稳,火候很到位,然而就是稳得包袱都糊了。半决赛庞博的强制扣题,思文的看肾结石经历都有点飘在半空。饶是如此俩人也携手进了决赛,原来你们脱口秀圈也给“人情假笑”。
海源和卡姆是典型的一冷一热,海源输在心理状态太差,半决赛完全崩盘。明明之前的“三人蜜月梗”非常戳大众笑点,为什么不在这个路子上继续揣摩,要去搞啥“我怕打针”?
卡姆*是那种可以在30秒内把你逗笑的人,我要把这面墙擦得其他三面墙都不认识,这样的劳动热情你怕了吗?半决赛的鞠萍姐姐梗属于“年代杀”,没看过的00后*Get不到,但80、90是可以笑到捐出花呗的。
迷惑的是,本季大放华彩的卡姆在《奇葩说》的表现真的平平无奇。一到《脱口秀大会》就像装了一台人体弹幕似的,不仅吐槽段子里的人和事,还吐槽选手和嘉宾,更能跳出来吐槽自己。说之前的“残酷开放麦”那一期是“读稿会”,明确表示自己对*轮的分数不满意“你们是不是笑得忘了投票?”
就夺冠形势来说,上一季冠军庞博恐怕难以梅开二度。那么,周末的决赛就是建国、呼兰、卡姆的三国争雄。虽然思文也是可怕的存在,但硬糖君还是认为太后加冕是小概率事件。
新人推成了吗?
*季《脱口秀大会》出了池子,第二季《脱口秀大会》出了晓卉。但后者的热度远不如前者,节目想要推陈出新着实不易。要真的捧人成功的话,晓卉她妈也不会花钱给闺女卖一万微博粉了吧!让人亲妈去当“亲妈粉”,这事办的!
老人扎堆的问题,本不该是第二季就讨论的。*季决赛六强是:王勉、王建国、王思文、庞博、ROCK、卡姆;第二季决赛五强是:呼兰、王建国、王思文、庞博、卡姆。把*季“弹吉他讲段子”的王勉去掉,两季决赛重复率高达80%,脱口秀的本质难道是复读机?
不要找“老人有实力,新人扶不起”这个借口,到点上线的时候你们把*季的决赛放上来,相信都有观众反应不过来。如果难以实现人员的吐故纳新,就不要搞成比赛形式。《奇葩说》的惨痛经验,《脱口秀大会》不需要再验证一次。
外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也非常堪忧。一直以为吴昕在《快本》被压制了长处,来了《脱口秀大会》才发现那是何炅帮她遮了短板。
搞不清节目定位,问别人为啥在后台哭了。因为把人逗笑很不容易啊,你是倪萍吗?强行解析笑点,声称理解建国的创作思路。唉,他可能自己都没弄明白过;还有那令人尴尬的蜜汁自信,我要带我的团队去支持线下脱口秀。心地多善良,就怕你听不懂白花钱。
吴昕的男版是郑钧。谦大爷就坐旁边,他来一句:“相声*的问题就是信息量太少”。
相声的信息量还需要质疑吗?把你家上下五百年祖宗的破梗理顺,外加唐宋元明清各穿越一回,你进剧场沏的茶都还温着呢!明明自己是67年的,还非要在69年的于谦面前“装年轻”。种种表现都证明,郑钧忌妒谦哥在摇滚圈的地位。
还是卡姆吐槽得狠,节目在用综艺和相声来评价“脱口秀”。半决赛他对卖惨的嘲讽,也隐隐碰到了《脱口秀大会》的痛点。整季下来,笑声没听到几回,但选手的眼泪和故事可以出“连续剧”了,而且是过节你妈会拉着你看的那种。
动不动就是我写段子压力大,孤独主题那一期更是煽情主义的*之作。庞博和Rock丧到低谷,思文过去一年极其坎坷,程璐屡战屡败,海源对舞台的热爱和恐惧,加上本来就“把消极当饭吃”的建国,一台节目秒变当代萎靡青年日常。
倒不是咱没同情心,为了自己高兴硬要把你们弄得抑郁。职业是你选的,比赛是你报名的,没有必要把悲伤带给观众。虽说做喜剧的人内心都是孤独的,但绝大多数观众真的不想看到脱口秀演员的B面。
看得出节目迫切想要改变“玩法”,更多台前幕后的真人秀感,是为了帮演员圈更多的粉。脱口秀小会等形式,也丰富了整个节目的生态。有时候无稿可念的“小会”,反而有更自然的笑点。当然,改革的副作用就是“笑点不够,丧值超标”。
脱口秀好赚吗?
吃瓜群众发现,《脱口秀大会》前排的小姐姐都非常养眼。这是不是说明,爱笑的女孩颜值不会太低?不过照硬糖君观察,长得丑是没有机会坐到前排录节目的。“领笑女孩”的存在暴露了本季的通病,包装精美但缺乏内核。观众又不是吴昕,好笑的段子是不需要“领”的。
令人好奇的还有脱口秀演员的薪资水平。Rock想全职,晓卉和卡姆多次提到涨工资,梁海源说赚钱很难“家里的钱很孤独,因为没有其他钱和它一起玩”。稍一观察,就会发现脱口秀演员大多是兼职的。吃瓜群众比较想知道的是,有没有“按梗算钱”这种传说。
虽然脱口秀演员“穷”,但笑果文化看起来很“富”。从2017年获得1.2亿的A轮融资,到今年获得天图资本和南山资本的B轮融资。具体金额未披露,有媒体称笑果的新估值将为30亿元。
在先后出品了《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周六夜现场》后,笑果文化还和喜马拉雅合作推出了《幽默工具箱》音频课程、创立线下消费场景笑果工厂、跨圈层联合举办喜剧脱口秀活动。
今年8月,笑果工厂的livehouse也正式投入运营。虽然海源没进决赛,但他的个人专场《悲喜交加》可是一票难求。在笑果的微信小程序上,可以看到票价在180-233不等。而把几个脱口秀演员打包的“车间访谈”就更便宜,单场仅59。
但实话实说,在国内的脱口秀没有形成完整生态之前,脱口秀从业人员不可能大批量转全职。目前的线下演出很少能有明星前来加持流量,顶多是比较有名的脱口秀演员作为噱头。有生态的美国则不同,大量的脱口秀俱乐部早已聚集足量粉丝,演员可以赶场演出以作生计。
想盘活线下脱口秀演出资源,需要的是打通线上线下体系,线上可以成为最终成品的输出口,但是线下演出也不能一味成为“试段子”的地方。大家都很忙,哪有心思花钱当试验田?
半决赛庞博说我们公司有两个会,上半年《脱口秀大会》,下半年《吐槽大会》。脱口秀的形式怎么被笑果狭隘地理解成了开会?你们别学黄晓明啊!脱口秀的形式和本土化还有很多路径等待探索,关键是先别闭门造车。
这两年的脱口秀节目进入摇摆期,搞不好就会沦为无人问津的各种喜剧类选秀节目。“玩梗”不难,“卖笑”难。“动脑”不易,“动嘴”易。谁又能保证《脱口秀大会》不会是下一个《欢乐喜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