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包括P2P行业,正在缓慢退出历史舞台。
回溯过去,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以下简称财富管理公司)曾承载着历史使命,并满足了一定的市场需求。
但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以代销为主的财富管理公司,其模式具有原罪,终将凋零。
行业似乎完成了历史使命,开始逐步退场。
行业陨落,但市场仍在,需求仍在,因此,新的玩家和正规军摩拳擦掌,再次入场。
在这个号称拥有150万亿规模的巨大市场,每一次的变迁和换血,都意味着新的机会……
01行业退潮
多位知情人士透露,靠着P2P起家的财富管理公司恒昌,“正在大裁员”。
“恒昌已从鼎盛时期的五万多人,裁员至如今的一万多人,今年还要继续裁员到两千多人。”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作为业内知名企业,恒昌与冠群、信和、银谷三家,并称为“京城四大线下财富管理公司”。
近两年来,其他三家都曾被曝出陷入暴雷或逾期困境,只有恒昌还在继续运营。
但剩下的恒昌,日子似乎也过得颇为艰难。
“恒昌持续裁员,主要是因为P2P业务在不断缩减。”一位恒昌员工透露,这两年行业震荡,公司受到很大影响。
“催回率和前几个月相比,一直在下降。”一位恒昌的催收员工表示。
另外,监管也出台了新规,要求网贷公司禁止线下运营。
因此,知情人士表示:“为了拥抱监管,恒昌必须撤掉线下门店,这必然要大量裁员。”
今年3月,位于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的恒昌分公司,也在当地政府发布的“非法集资风险提示函”中,被列入风险提示名单。
政策收紧,行业波动,财富管理公司就如惊涛骇浪中颠簸的小船,生死难测。
自2018年起,财富管理公司就开始出现大规模裁员和倒闭。
到了今年,更是风急雨骤。
3月,“中国版黑石”中信资本34亿私募产品深陷兑付危机。
4月,媒体曝出恒天财富“岁兰千里资管计划”延期兑付。
7月初,诺亚旗下歌斐资产踩雷34亿元。
7月中旬,先锋系旗下“网信理财”产品逾期,涉及资金120亿元。
仅仅在7月一个月内,行业就新增38家“暴雷”机构、5个“暴雷”产品。
行业曾经的佼佼者,纷纷走到了悬崖边,一个个神话就此破灭……
02大起大落
财富管理公司,曾经光鲜亮丽地走上历史的舞台,甚至承载着历史使命。
中国的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实际上是在2004年真正诞生的。
这一年,银行理财刚刚出现,当时还只有少部分人完成了财富积累,有了财富管理的需求。
此后,中国的富裕阶层越发壮大,加上通货膨胀,中国的财富管理需求,开始井喷式爆发。
财富管理行业也开始发展,银行、证券、基金等多种金融机构陆续登上历史舞台。
此时,市场出现了信息不对称。
当时的监管要求是,各家只能卖自家的产品。
但是各家的产品特点又不太相同,比如,银行的产品稳,但收益低;基金的产品风险高,但收益也高。
而投资的原则是,不应该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用户必须通晓各种理财知识,才能去各家机构采购鸡蛋,满足多样化的投资需求。
当市场出现信息不对称之时,巨大的商机就出现了。
于是,市场环境催生了财富管理公司。
它们相当于一个个中介服务机构,自己去找一些产品,然后按照客户的需求,向其推荐相应的产品。
*批入场者,是来自花旗等外资银行的金融家。
紧接着,是敏锐的中国金融精英。
他们从银行用高薪挖走理财员工,从外国已成型的公司中吸收管理经验。他们白手起家,狼性发展,让自己的公司迅速崛起为财富管理行业的黑马。
“大量的银行客户都被挖走了。”行业资深从业者黄德江记得,最*的时候,理财经理成交一单,能赚五六百万。
行业的人都不会忘记2010年——这一年,财富管理公司真正走上了历史舞台。
2010年11月10日,诺亚财富董事长汪静波在纽交所敲钟。“叮”的一声之后,中国第三方财富管理*股诞生,行业的黄金大门訇然中开。
这一年,财管“金童”胡天翔,成立了钜派。
随后,善林、恒昌、银谷等财富管理公司,也踏上了掘金之路。
而这其中,还有一支财富管理行业的新军队:P2P。作为这个行业的一袭浪花,它们也融入了整个历史大潮。
早期的财富管理行业,呈现出的是爆炸式增长,中国压抑了太久、太多的理财需求,在这一年得以释放。
但在炫目的聚光灯下,舞台周围隐藏的黑暗与危险,也开始弥漫……
财富管理公司最开始的核心模式,是代销信托。
“有人说,当时有四万亿的规模,都是通过财富管理公司代销出去的。”黄德江表示。
后来,财富管理公司的触手越伸越远,变成了“哪个佣金高,就销售哪个”。
甚至有很多大的资产方,收购或入股财富管理公司,将其视为核心的“融资通道”。
“自融”,几乎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
在财富管理公司丧失独立第三方的身份之后,一切都开始滑向难以逆转的深渊。
经济形势好的时候,财富管理市场平静无事,看似欣欣向荣。
但当经济下滑的时候,风险就开始集中爆发。
在风险不可控之前,监管出手了。
2018年,资产新规颁布,明确要求打破刚性兑付。此举开始铲除市场毒瘤。
一个个脓疮被挤破。
“打破刚兑,就是一次对大型金融危机的提前分散释放。”从业者陈风称。
在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之前,监管的干预,让风险提前缓慢消弭。
而财富管理公司的一次次暴雷潮和倒闭潮,正是风险释放的反映。
“那批曾经一单能赚五六百万的人,已经被抓进了局子里。”陈风感慨。
在某种意义上,金融从业者的命运,也是经济环境的晴雨表:好的时候,风光无限;反过来时,首当其冲。
03前路漫漫
财富管理公司,似乎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它们会消失在历史的大潮之中吗?
最近,行业从业者陷入了无限迷茫。他们离开原来的公司,要么回到信托,要么回到银行,这几年的疯狂与激荡,仿佛是一场梦……
市场对这些财富管理公司,明显丧失了信心。
“财富管理公司正在不断地缩减规模。”一家海外资产配置公司的创始人称,现在它们的业绩下滑,已难以覆盖成本。
“我们的理财团队已经从之前的五十多人,缩减到现在的十几个人了。”某财富管理公司理财顾问李祥表示,动辄几百人的理财团队,以后或将不可能存在了。
第三方市场陨落,但市场需求还存在,谁来填补行业空白?
有人认为,银行理财子公司将会进来,收割这个市场。
的确,今年银行理财子公司频频入场,这背后,可能是监管在对这个市场表明态度。
“财富管理市场的风险太大,只有银行有能力做好风控。”陈风认为,财富管理公司的底层资产是薄如蝉翼的劣质塑料布,它们也做不好风控。
他表示,即使银行模式很重,各部门牵绊,流程繁琐,效率较低,但是每一道关口都是一道枷锁。
“这些枷锁,让‘有毒’资产很难进入。就算资产变坏,银行也会做好风险隔离,绝不会一溃千里。”
另外,还有一批人,开始探寻财富管理市场的本质。
“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这个模式,是必然要消亡的。”一家金融科技平台的创始人透露,这个模式,具有原罪。
在美国,财富管理市场上存在大量执证上岗的理财咨询师。
他们和律师一样,都具有专业的职业技能;他们不从理财产品方拿佣金,而是客户给他们付费。
两方的利益因此被捆绑,他们和客户是利益共同体。
“这样一来,客户的利益才能被放在最前面。”财富小满贯创始人李易阳表示。
多位行业从业者都表示,采用这种欧美的“付费咨询模式”,才能成为真正的财富管理公司。
但是这条道路,任重道远。
首先,在中国,对于财富管理行业的监管,主要是机构监管,对个人的监管和培训体系尚不健全。
在美国,所有的理财师必须持证上岗,他们要经历严格的考试,行业成熟,也足够自律。
而在中国,监管没有明确要求持证上岗,大部分财富管理公司毫无门槛要求,“只要懂销售,就可以来干”。
尽管很多人都看到了症结所在,也在不断呼吁,但从监管角度来考虑,要实现这一点,确实也没那么容易。
是管理几千家财富管理公司容易,还是管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理财师容易?
从监管难度上来说,两个量级差得太远。
其次,中国的投资者们,还没有形成付费咨询的习惯。
“因为知道理财师可以拿佣金,很多投资者甚至找理财师要回扣。”多位理财师透露。
这些投资者还没明白,免费的,反而是最贵的。
行业中也有不少公司,正在尝试“理财规划”模式。
“这个模式肯定代表着未来,尽管不好做,我们也要尝试。”财鱼管家的创始人韩冰称,他们已经推出了理财师付费咨询模式。
目前,已有430位用户,选择了他们的这一服务。
李易阳认为,即使目前的付费咨询模式还不成熟,要面对短期生存的压力,但还有其他的变现方式。
比如,对财商教育收费。
只是这个模式或许过于超前,要引爆行业,不知道要多久……
从诞生到陨落,中国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市场,只用了短短16年。
和欧美发达国家走过的近百年历史相比,这个时间,还是太短了一些。
所以,行业的乱象与不成熟,也在情理之中。
如今,金融开始逐步进入严监管时代,财富管理市场也开始步入正轨。
这一次的大换血,也意味着机会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