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为什么互联网巨头都在拼命借钱给你?

既然有头有脸的互联网公司都在放贷,那字节跳动入局也不足为奇。

近日,字节跳动低调上线了一款借贷APP——满分,可以为用户提供消费信贷、消费分期及信用卡服务。满分APP浮出水面,意味着字节跳动借消费信贷再一次试探金融服务领域。

依靠纵深的消费场景、强大的渗透能力等,国内互联网公司在消费信贷领域具备天然优势。因此,从2015年开始,各大巨头就已开始布局圈定地盘,产品也是层出不穷:阿里借呗、腾讯微粒贷、百度有钱花、京东金条、360借条……

拥有两款亿级日活流量APP的字节跳动,或将凭此助力今后的金融服务业务实现稳定发展。但是,字节跳动能否从瓜分差不多的市场中抢下一块自己的地盘,却是一个未知数。

注:本文内容主要来自铅笔道记者采访和网络公开信息,论据难免偏颇,不存在刻意误导。

反哺阿里的“利润奶牛”

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做金融的目的不尽相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业务需要,一类是流量变现。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二者也可以一致。

阿里巴巴当年推出支付宝纯粹是业务的需要,买家和卖家彼此信任度不够,就需要一个居间的平台,因此支付宝就应运而生。此外当买家与卖家们囊中羞涩的时候,还会诞生另外一种业务需求,就是借贷。

2015年4月,阿里正式上线花呗,吹响了布局消金帝国的号角。但是,花呗是不可以取现的,并且只能在与阿里有合作关系的场所使用。由此,借呗、蚂蚁小贷、口碑贷等产品逐渐产生。

借呗无需提供抵押担保,跟银行无抵押贷款是一个道理。所以对于借呗用户,阿里对其的资质审查较为严格,芝麻分600分以上的用户,才有机会获得开通的资格,以申请1000元-50000元不等的贷款额度,还款最长期限为12个月,贷款日利率是0.045%,随借随还。

经过数年的发展,再加上阿里渠道的加持,借呗已经成为反哺阿里系的“利润奶牛”。

据FinX金融的资料显示,蚂蚁借呗的累计放款规模早已在万亿级别,借呗在2017年最鼎盛之时创造了61亿元的净利润。

并且,这种扩张的趋势在消费信贷全面缩紧的2018年并未受到影响。去年前三个月时间,借呗就创造了30.7亿元营收和18.9亿元的净利润,单日净利润达2100万元。

但是,借呗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2018年初,因高杠杆触及监管红线,蚂蚁金服主动关闭了部分用户的蚂蚁借呗功能。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在报道中则提及,通过ABS(资产证券化)等手段,蚂蚁借呗的杠杆已经接近80倍,严重违反了相关规定。

为了配合监管,蚂蚁借呗的ABS发行量呈现断崖式下跌,自2017年的2660亿元下降至2018年的1660亿元。

到了今天,借呗已经不仅仅是一款小额消费信贷产品了。

在借呗内部已上线了一款大额借贷产品“借呗+”,“借呗+”相较于一般借呗额度更高,单笔额度5万元-30万元,最长期限24个月,日息*0.2%。阿里的线上信贷也在逐步试探“大额”领域。

目前,蚂蚁花呗与蚂蚁借呗,目前都在鼓励用户“升级”,升级之后信贷额度会相应提升。

如今,各信贷平台的成本大幅度攀升,为了保证盈利,压力势必会传导到产品端。因此,提升额度,扩大单位信贷产品的盈利水平,成为必然的选择。

流量变现的必然选择之一

相比较阿里而言,腾讯、百度做金融业务更多的可能是主要是出于流量变现的考虑。他们手握着巨大流量,流量变现的*手段之一就是金融。因此,这些互联网公司选择了将自身流量的一部分导给金融业务,换取更大的收入。

同时,这些互联网公司由于掌握借贷人的更多信息,因此风险控制同样能够做得更好,这也是它们做金融业务的重要助力。

当然了,还有一点重要因素就是:不能让某一家独享整个市场。借呗上线一个月后,腾讯正式推出微粒贷。

微粒贷是腾讯微众银行所推出的信贷业务,主要为借款人提供的是个人信贷服务,也就意味着还有很多的用户被腾讯拒之门外。平台根据借款人的个人综合情况,为用户提供从500元到30万元不等的贷款额度。

借呗其实更接近于“助贷”。《说明书》中阐明,借呗用户与放款主体中一家签订电子合约后,采用同样的风控和准入体系,通过风控模型进行客户筛选和授信。相比借呗而言,微粒贷更接近于联合放贷,每一笔贷款由微众银行和合作机构共同按照比例出资,且合作机构门槛较高,以银行资金为主。

据一位民营银行人士透露,在它们与微粒贷合作前期,合作机构出资比例为80%,后期部分出资比例已经调整到95%。

微粒贷的业务数据也极其亮眼。业内人士透露,微粒贷上线头一年的利润,已经足以养活整个微众银行团队,不良率低至千分之几。紧接着,在上线的第二年,微粒贷就撑起了微众银行全行利润的80%。

2017年底,微众银行公布微粒贷服务借款人1200万,但早在2017年6月底,借呗累计服务借款人数就达到了11211万户,后者约等于前者10倍。

体量的差距下,两者的对比也是较为直观: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借呗收获了30.7亿元营收、18.9亿元净利润。2018年上半年,微众银行收入达到41.9亿元,净利润达到11亿元,不敌借呗一季度利润表现。

除了体量上的差距,一位金融机构部门总监分析,微粒贷的利润表现也不如借呗,可能与微众银行保持着高达90%以上的拨备覆盖率有很大关系,这也是银行业常用来调节利润数据表现的工具。

“微众的直贷量不大,所以账面营收看起来偏弱,但中收比例高。借呗的直贷比例很高,所以账面营收看起来好,但中收比例差。”某银行高管认为,由于微粒贷和借呗直接贷款和联合贷的占比不同,盈利能力的高低也不能通过简单的营收数据来判定。

有头有脸的互联网巨头都在放贷

有钱花是度小满金融(原百度金融)旗下的信贷平台,定位是直接面向大众的个人消费信贷服务。有钱花根据借款人的个人信用情况、搜索习惯以及信用风险等综合考虑,通过百度大数据智能AI运算,结合风控模型授予借款人相应的贷款金额。

目前,有钱花已布局多条产品线,包括“有钱花-满易贷”“有钱花-尊享贷”“有钱花-小期贷”。

相比较借呗与微粒贷而言,有钱花就要低调了很多,它更多的是聚焦在教育信贷这个方向。据百度2016年财报显示,“百度有钱花”已在教育信贷占据了75%的市场份额。

2015年,百度开始力推消费金融品牌“有钱花”,收获*个百万级教育用户百度只用了两年,不到两年就拥有接近3000家教育合作机构。

在百度看来,教育信贷领域就是一座金矿,可帮助百度快速缔造一个强势产品品牌。

但是,“有钱花”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问题,曾经有媒体报道,数百人投诉“有钱花”现运营漏洞,导致众多无证企业借道“有钱花”行骗。

另外,教育机构的频繁暴雷也给“有钱花”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近期暴雷的韦博英语的合作机构之一中就有“有钱花。”

除了BAT之外,国内多家互联网巨头都在消费信贷业务方面有所布局。

京东推出了京东金条,将放贷与助贷结合,部分采取单个机构放款,部分为联合放贷。

不过相比之下,京东金条的规模就小了很多。京东方面公布,截至2017年底,金条贷款余额约为155亿元。

360也推出了360借条。随着大量中小P2P平台黯然离场,大量借款人开始寻求新平台,以360金融、小米贷款等为代表的新兴平台便抓住这一契机,依托集团优势获取相对丰富的资金合作,业务迅速发展庞大。

“满分”也并非是字节跳动在信贷方面的首次尝试。2018年中,今日头条低调上线“放心借”,为消费金融公司及持牌机构提供消费贷、现金贷导流。

然而到了2018年9月1日,自媒体人凌建平向银保监会实名举报今日头条无金融牌照,仍在平台上宣传放心借是“信贷平台”,提供“贷款服务”,此举疑涉嫌虚假宣传。蓝鲸TMT记者致电放心借工作人员,对方称其有金融牌照,但是具体是何牌照则不方便透漏,同时称,“放心借是个人消费信贷服务平台,并不属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放心借均是在合法范围内进行的非金融业务。”

从2017年至今,字节跳动一直否认自己开展金融服务业务,但在招聘计划中却一直有相关岗位的需求。

后来者还有机会吗

数据显示,从2014年的0.02万亿元到2018年的7.8万亿元,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增幅近400倍。

今天,在中国人的智能手机上,无论是聊微信、刷抖音、看微博,还是用淘宝购物、滴滴打车、携程订酒店,甚至是在刚拆封的小米、华为、OPPO手机上,互联网信贷产品都无处不在。而这些处在不同行业的互联网巨头们,也终于有了一个相同的业务——放贷。

有业内人士表示,相比商业银行和传统消费金融公司,电商、支付等互联网平台在消费金融领域具备天然优势,依靠纵深的消费场景、强大的渗透能力、深度的金融科技应用等,吸引了大批受众,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同时,消费信贷市场也将分化,机构将进一步发力适合自身发展的细分市场。

另外,互联网平台的消费信贷产品主要用于消费者日常消费的小额信贷,且期限较短,金额不大。同时,依托平台自身的电商、社交等生态场景和庞大的客户群来深耕金融业务,触达的用户消费场景更为多元,较好弥补了消费金融“正规军”的业务短板,并大大丰富了消费金融行业的产品种类与覆盖人群范围。

因此,既然有头有脸的互联网公司都在放贷,字节跳动再入局也不足为奇。

为了争夺消费信贷这块大蛋糕,各大互联网巨头“撒手锏”频出,纷纷使出浑身解数。

在营销打法上,有的提额,有的免息,将“分期优惠、优惠叠加、玩法创新”等具体做法与电商原有满减、红包等玩法相结合,以刺激消费,鼓励消费。

对于字节跳动而言,拥有两款亿级日活流量的APP,具备了超大规模的用户基数,凭此或将会成为今后金融服务稳定发展的有力助手。但是,此时的市场份额已被先入局的巨头瓜分,字节跳动能否抢下一块地盘也成了未知之数。

后来者们也并非没有机会,有相关人士分析道,“未来其市场竞争也将分化,机构应进一步发力适合自身发展的细分领域。同时,在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记录未完全纳入征信系统的情况下,多头借贷等风险也应警惕。下一步需持续完善征信体系,打通信息鸿沟,多方保障安全。”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铅笔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相关企业

大消费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