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市值超40000亿港元,缔造今年全球最大IPO,阿里“回家”了

随着阿里IPO,港股在全球交易市场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切才刚刚开始。

“远走的人总有一天回家”,兜兜转转十余年,阿里又回到了港股。

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11月26日消息,今日,阿里巴巴集团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首个同时在港交所和纽交所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阿里巴巴股票代码:9988,开盘价187港元,较发行价大涨6.25%,截止发稿市值已超40000亿港元。这也意味着,阿里巴巴成为首个同时在港交所和纽交所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据招股书披露,阿里巴巴此次发行5亿股新股,另有7500万股超额认购权,按照176港元的定价,阿里巴巴最多在港集资1012亿港元(约合130亿美元),为2019年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新股发行。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的公告中,阿里并未否定未来可能在上海或深圳进行公开发行和上市的可能。在阿里招股前的全球投资者会议上也曾强调,目前聚焦于港股,但对未来资本市场安排持开放态度。

“今年是阿里巴巴成立20周年,迎来了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回到香港上市了。今天敲钟现场邀请来的是10位国际客户,新一代全球的客户也意味着阿里巴巴的国际化。感谢港交所,感谢过去几年香港的创新,资本市场的改革让我们5年前的遗憾得以实现。”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在敲钟现场表示,“阿里巴巴生来相信社会美好和明天,我们会共同努力实现使命,牢记初心,共同探讨数字经济的未来。香港,我们来了!”

软银为最大股东,马云持股6%

根据阿里招股书显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目前软银持股25.8%、马云持股6.1%、蔡崇信持股2.0%,其他高管持股0.9%。公众持股65.2%。本次全球发售完成后,软银仍为最大股东。

此外,招股书披露了阿里巴巴现有合伙人38人,马云、蔡崇信、张勇、蒋凡、井贤栋、彭蕾等。其中合伙委员会名单共计六人,包括马云、彭蕾、井贤栋、蔡崇信、王坚、张勇。

阿里强调,“市场上的双重股权结构,是指通过设置具有更高表决权的股份类别,将控制权集中在少数创始人手中。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不同于双重股权结构,它旨在实现一群管理层合伙人的共同愿景。尽管创始人不可避免地会在将来退休,创始人打造的企业文化也能通过这种合伙人制度得以传承。”

随着马云在今年9月10日正式卸任阿里董事局主席,也在逐渐降低其在阿里的存在感。招股书中也表示,马云在有意逐渐减少且随后限制他在蚂蚁金服的直接及间接经济利益,且前述经济利益的减少不以马云及其任何关联方从中获得任何经济利益的方式进行。马云也放弃所有权产生的相关经济利益,并在适当的情况下把利益转给阿里。

据招股书显示,阿里的业务分为核心商业、云计算、数字媒体及娱乐、创新业务四大类。截至6月30日,阿里拥有约710家在中国设立的子公司和并表实体,约530家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的子公司。

此次阿里香港IPO募资主要用于三方面:实施其战略,包括驱动用户增长及参与度提升;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升级,提升运营效率;持续创新。

竞争方面,阿里表示,公司面临的竞争主要来自于中国的大型互联网企业(如腾讯)及其关联公司,全球及区域性电子商务企业、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如亚马逊),以及数字媒体及娱乐领域的其他服务提供商。

在电商竞争日趋激烈下,破局是每个平台逃不过的难题。阿里早已在全球贸易中寻找增长点,这也是为什么马云一直在做EWTP的全球化电子商务平台。港股上市后,依托香港的优势,阿里业务能更好的拥抱东南亚,并辐射全球。

如今的阿里不仅是电商巨头,更是超级经济体。纽交所装不下它的野心,此次通过港股IPO能更好的激发公司整体价值。

阿里融资往事:曾让很多痛失的VC/PE抱憾

回望阿里巴巴的融资历程,涌现了不少让人津津乐道的创投圈故事。

那是创业公司融资艰难的时代,1999年,阿里草根创业团队千辛万苦寻找VC,结识马云并加入阿里的蔡崇信,引荐阿里拿到了高盛和Fidelity Capital、新加坡政府科技发展基金,以及蔡崇信老东家Investor AB等投资方500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这一笔钱,令阿里度过了创业初期的寒冬,也引来了软银的注意。

1999年10月,马云拜访孙正义,一场会晤改变了两个伟大公司的发展轨迹。对于软银初提的4000万美元融资,马云很是欣喜,蔡崇信却没有忙于接受。4000万美金融资的代价是拿出49%的股份,实在太多,后来在蔡崇信的几番斡旋之下,调整为2000万美元、20%的股份,免去了阿里在日后的发展中被软银过多制约的可能。

阿里巴巴美股上市后,软银的股权投资回报率达到3000倍,让人拍案叫绝,更是一举将孙正义推到日本首富的位置。但此后的近20年,软银却难以复制投资阿里巴巴的神话。

2005年,雅虎出10亿美元投资阿里巴巴,获得40%的股份,成为互联网最大成功案例之一。有趣的是,在阿里美股上市之后,雅虎曾多次抛售阿里的股票套现虚名。

高盛曾雪中送炭,但未曾坚持到收获期就退场了。2000年呼啸而来的互联网泡沫,让刚刚成立不到1年的阿里置身资本寒冬,它当时急需200万美元进行周转。敏锐的蔡崇信得知高盛有意投资中国互联网领域,穿针引线,高盛最终投资了阿里330万美元,享有阿里巴巴26.4%股份。4年后,高盛因战略调整套现离场,将手中的股份以2200万美元卖给了GGV纪源资本,获利7倍。高盛是较早退出阿里巴巴的投资机构,尽管已经获利颇丰,但若坚持持有到阿里纳斯达克敲钟,回报将极其丰厚。

错过阿里,成为不少VC/PE难以弥补的遗憾。IDG资本熊晓鸽曾感慨,“IDG资本在中国投资了很多互联网公司,但却把阿里巴巴给漏掉了。1999年阿里巴巴获得高盛牵头的500万美金,遗憾是在硅谷敲定的,与我无缘;第二轮融资大玩家软银出现,不断支持马云;2005年雅虎与阿里巴巴10亿美元交易,则彻底关闭了阿里巴巴向VC基金的融资大门”。

还有太多的大佬错过了阿里。乐于做天使投资人的雷军,也曾在上世纪90年代见过马云,但雷军的下属觉得“这个人满嘴跑火车,是不是搞传销的”,雷军也说“他把自己项目说的那么大,怎么看都觉得像骗子”。柳传志也曾复盘联想的投资史,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投资BAT,更遗憾的是,包括阿里巴巴在内,这些公司都曾找上门来,他自觉“眼光没那么犀利,看的不够长远。”

阿里巴巴与资本市场的3次“情史”

香港敲钟,这是20岁的阿里巴巴与资本市场的第3次亲密接触。

第一次,2007年阿里巴巴分拆B2B业务在香港上市,一度成为Google上市后全球规模最大的网络股IPO。此后,阿里巴巴的2C电商业务突飞猛进,再加上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导致全球股市集体大挫,阿里的股价再也追不上公司的发展速度。2012年,阿里巴巴提出私有化,在港股退市。

第二次是整个阿里集团的赴美IPO,也是曾叫港股遗憾不已的事件。2013年9月26日,时任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主席的蔡崇信发文:“我们没有期望香港监管机构为了阿里巴巴一家公司做出改变。”这也间接宣告阿里巴巴谋求香港上市失败。

把阿里拒之门外,源于港股彼时的“同股同权”制度。2013年的阿里巴巴已完成多轮融资,大股东是软银和雅虎,他们当时分别持有阿里36.7%和24%的股权。与他们相比,马云及其一致行动人的股份只占约10%,一旦在港上市,管理层将会“大权旁落”。于是阿里巴巴制定了合伙人方案,主张合伙人对董事会人选进行提名,而非按照持股比例分配董事提名权,即“同股不同权”。

显然,这与港交所此前一直坚持的同股同权原则相悖,最终阿里巴巴放弃了在港的上市计划。这实在可惜,因为据当时投资银行估价,阿里巴巴市值高达1200亿美元,如果阿里巴巴能够在香港上市,无疑会成为当年港交所最大的IPO。

此后,关于这个规则的争议更加甚嚣尘上,香港资本市场也逐渐酝酿出巨大改变。2017年底,香港联交所宣布将在主板接受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成为20多年来香港就上市规则作出的最大改革,并在2018年2月给出了方案细则,并在7月和9月迎来了小米和美团点评,让人不由回想李小加所说:“相信香港有条件打破美国吸纳中国新经济企业上市的主导地位”。

这一次,迎回阿里巴巴,对于港股来说无疑就是创造了新的历史。凭借阿里的强大号召力,和中概股回归的重要信号,一系列阿里系成员或围绕阿里系的消费业、零售业、金融业等新经济公司都可能追随其步伐,从而形成阿里系在港股的二级市场生态圈。

ATM首聚港股,迎来新交锋

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一直被认为是港股的“大礼”,同时,港股也迎来了“二马”齐聚的时代。

多年前,腾讯和阿里巴巴一前一后在香港和美国上市,成就了中国两大互联网巨头。2004年6月,腾讯成功在港股IPO,时至今日股价已经上涨近500倍,成为“港股之王”;而阿里,2014年9月在美国IPO时,共筹集了250亿美元资金,成为全球规模最大IPO。

当年,接轨了不同的资本市场,一南一北交相辉映,阿里和腾讯之间却开始了更加全方位的竞争。

业内人士对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分析道:“之前对投资人来说,白天买腾讯晚上买阿里。如今,阿里回归对香港市场是有重大帮助的。在香港和美国都有腾讯系和阿里系的公司,其实在香港市场有一大批阿里系的公司,甚至超过腾讯系。”

投资界不完全统计发现,目前,阿里控股的港股公司有阿里健康、阿里影业、云锋金融、亚博科技控股,参股众安在线、中金等公司;腾讯控股一家——阅文集团,参股企业有易鑫集团、华谊腾讯娱乐、众安在线、微盟、美团点评、映客等。阿里奔向港股后,不仅对于香港资本市场有重大意义,对于腾讯来说也是重大变数——港股之王名号或将不保。

2016年的亚布力论坛上,马云曾谈论过与腾讯之间的竞争,他直言:“如果你问马化腾,会不会跟马云竞争,他说不会,那是假话。如果你问阿里会不会跟腾讯竞争,我告诉你,以前我没想过,但现在我开始想了。以前我是嘴巴上硬,下手不够狠。商场如战场,在商场上,绝对不是消灭对手你就能活了,我已经放弃’你死我活’了,但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

虽然此前港交所发布新规,允许双重股权结构公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但已赴美上市的同股不同权企业想要来港上市仍然不易。阿里此次顺利上市,一方面,如蚂蚁金服等阿里系的新经济公司和还未上市的字节跳动、滴滴等独角兽都可能追随其步伐;另一方面,对于已在美上市的巨头,如百度、拼多多、京东等科技股都是强烈信号,他们也有望“回港”。

如今的港交所,一边是腾讯,一边是阿里,另一边还有不能忽视的美团和小米。阿里代表传统的电商,连接着人和商品;腾讯的微信和拓展出的社交电商,连接着人与人;美团代表着新消费,连接着人与服务;而小米更囊括了 loT智能硬件、零售等。这四者同时也在通过投资并购,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边界。

港股在全球交易市场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切才刚刚开始。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相关资讯

相关上市企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