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平安,告别“外援”时代

或许可以换句话说,平安,是本土的,也是国际的,但终究还是本土的。

一则高层变动的公告,透露出平安再次转型的信号。

11月22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1318.SH)发布公告,称李源祥因为个人工作安排原因辞去公司执行董事、联席首席执行官、常务副总经理及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职务,李源祥将继续工作至2020年1月31日,中国平安将聘任陆敏接替其出任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分管公司保险业务及个人综合金融业务。

比这则消息更劲爆的,是友邦保险同一天的公告:李源祥将出任友邦保险首席执行官,任期为三年,获得的年度总薪酬高达702.53万美元,约4945万元人民币——其2018年在中国平安的税前年薪,为1457.88万元;同期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其税前收入不过800余万。

除此之外,对李源祥因离开中国平安而失效的长期奖励,友邦将在未来六年时间里进行补偿,累计金额281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近2亿元。

有人据此推测,李源祥此番挂印而去,盖因友邦保险的“开价”实在难以拒绝。但作为蜚声业内的大佬,李源祥并不缺“橄榄枝”。

早在2006年初,李源祥刚刚加入平安不过两年左右,当时新华保险的主要股东就设法找到李源祥,希望他能出任未来新华保险的掌门人。

虽然,李源祥当时并没有任何想要换东家的意思,仍得到平安高层的许可,与对方见了一面。

过去二十多年间,中国平安先后引进过至少一二十位*“外援空降兵”,除梁家驹、李源祥外,从汤美娟、张子欣、顾敏慎、顾敏,叶黎成,到Richard Jackson、Stephen Meldrum……在平安上下都曾“权倾一时”,但最终他们在平安的职业生涯大多不超过10年。离开平安后,他们或远离原先的行业,或低调到音信杳无。

李源祥大概是中国平安成立以来,逗留时间最长的一位高阶“空降兵”,长到了让人以为他永远不会离开。

如今,他甘愿放弃2亿元之巨的长期奖励,决然离开,且投奔了与平安有直接竞争关系的同业。

李源祥之后,平安似乎开始告别“空降兵”时代;如今,带领其奔向下一个目标的,是以陆敏为代表的本土学院派。

梁李师徒进平安

回到十六年前的2004年,李源祥跟随顶头上司“亚洲保险教父”梁家驹正式加入平安。

在此之前,平安人寿在另一“空降兵”、原中国台湾“国华人寿”常务副总黄宜庚的带领下,个人寿险从零起步,一举跃升至家喻户晓的全国性寿险公司。但历经“投连”事件之后,也让平安落下了只要规模不要质量的名声,被监管多次下文全行业通报批评。

马明哲也深知平安遇到了瓶颈,但黄宜庚们却已经有心无力,此时,他所需要的,是一位能把平安从只要规模的一介“草莽勇夫”,变成登堂入室世界500强的职业经理人。

他的目光锁定了两个人:潘燊昌和梁家驹。两人不仅都是1947年生人,且祖籍均为广东,并都曾在友邦保险(AIA)体系内任职。不同的是,潘燊昌的“普通话”往往需要翻译才能让人听懂,而梁家驹则可以完全无障碍与人交流。

而友邦,虽然在中国大陆受制于其独资的身份扩张停滞,进而导致其市场规模完全无法望平安之项背,但在马明哲的心目中,其一直都是全球寿险业的标杆。

在中国台湾的保险界,潘燊昌是“神”一样的存在,也被称为“中国台湾保险之父”,曾一手创建了台湾安泰人寿,并将安泰做成台湾地区*的外资寿险公司。2001年起,潘燊昌出任ING安泰人寿大中华区总裁。

梁家驹,亦是亚洲保险界公认的教父级人物。在加入平安之前,梁家驹是英国保诚集团大中华区执行总裁,而在保诚之前,梁家驹长期担任中国台湾南山人寿(AIA台湾公司)总经理,带领后者成为台湾地区第二大保险公司。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梁家驹有更深厚AIA职业背景的关系,在两者之间平安最终选择了梁家驹。而潘燊昌,则在两年后加入太平洋保险,担任太平洋人寿经营管理委员会主席。

2004年1月,梁家驹出任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同年2月,他的手下、担任保诚集团与中信集团合资寿险公司信诚人寿总经理的李源祥加入平安,出任其特别助理。

在外人看来,当初李源祥之于平安,更像是引进梁家驹“买一赠一”的赠品,从进入平安起,李源祥就活在梁家驹的“阴影”之下。不过,以李的性格,根本就不以为意。

2005年3月,入职平安一年的李源祥,从梁家驹的特别助理一职被顺利“扶正”为平安人寿的总经理。

2006年,梁家驹升任平安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和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不久之后的2007年1月,李源祥成为平安人寿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2010年6月,梁家驹辞职,改任集团首席顾问,其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和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的职位由任汇川接替;同年1月,李源祥不再担任平安人寿总经理,仅担任平安人寿董事长和集团副总经理,其总经理职位由马明哲当时的爱将之一、本土经理人丁当接任,2012年,丁当再度接任李源祥的平安人寿董事长一职。

2013年后,李源祥历任中国平安执行董事、集团常务副总经理、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2018年末,中国平安增设三个联席CEO岗位,李源祥即为其中之一,分管个人客户综合金融业务。

虽为梁家驹的心腹爱将,剑桥毕业、北美精算师背景的李源祥,性格却和老上司完全不同。

梁家驹更像是性格温和的“长者”,被采访时偶尔还会打打“太极拳”;而一副书生相的李源祥在平安的十六年,身体力行的诠释了一个名词:“职业经理人”。相比梁家驹,他更偏向直线型思维,说话做事不绕圈子,且逻辑严谨、思维清晰。

若干年前,梁家驹与李源祥一起约见媒体午餐,落坐好久只见梁家驹一人高谈阔论,丝毫没有开动的意思,一桌人虽饥肠辘辘却不好意思先动筷子,只有要赶飞机的李源祥,一个人闷头吃饭。中间大概发现了有什么不对,他抬起头说:“你们别管他(梁家驹),他中午不吃饭。”

即使是在完全没有国企习气的平安,“空降兵”李源祥也一向以轻车简从、六亲不认著称。

有平安内部人士曾对《棱镜》透露,在平安人寿时,李源祥经常去各地分支机构出差。曾有分支机构听说大领导来了,一大早守候在酒店的房间门口恭候。李源祥清早起来正准备出去跑步,一开门就看到蹲守在门口的大汉,被吓了一跳,搞清楚后一顿痛斥:“都是成年人,谁要你陪!”

平安告别野蛮生长

有人说,李源祥在平安没有“自己人”,但也有人说,在他眼里,谁业绩过硬谁就是自己人。

不管别人怎么看他,李源祥用业绩证明自己并不是吃干饭的。

2005年,梁家驹在高盛全球基金经理中国行(深圳)会议上的演讲,透露出他和李源祥到平安后*年的成绩单:2003年平安毛承保保费631亿元,2004年负增长4.9%降至600亿元;其中,银行保险大降44%,团险下降19%。但经此“调整”,净利润反从23.2亿元增至31.16亿元,强劲增长了34.3%。

自此往后,平安人寿彻底告别了野蛮生长,业务结构持续改善,无论业务增速还是品质,都全面提升,不但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业内标杆和典范,更藉由健康的业务结构(个人寿险业务占*大头)和品质管理(健康的保单继续率),进入了稳定、高速发展的轨道。

来看几组数据:

据平安发布的各年度的年度报告显示:2003年,梁&李组合加入平安之前,平安寿险保费收入588亿元;2006年,梁家驹升任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和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当年平安寿险保费收入为689.89亿元,相比3年前增长百亿,增幅17%,而同期寿险业务税后利润提升至47.7亿元,相比3年前27亿元猛增77%!

至于行业内更为看中的内含价值指标,增长更为强劲:2004年平安人寿内含价值为245亿元,到2006年底已经增长至655亿元。

内含价值是保险业独有的概念,是指在充分考虑总体风险的情况下,适用业务及其对应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中股东利益的现值。通俗的说,内含价值是在没有考虑公司未来新业务销售能力的情况下现有公司的价值,可以视为寿险公司进行清算转让时的价值,直接反映寿险公司当前的经营成果。

从2006-2010年梁家驹辞别平安之前,是李源祥直接执掌平安人寿的日子,他用事实证明,梁家驹没有看走眼:2010年平安寿险规模保费突破1500亿元,个人寿险首年规模保费强劲增长,增幅37.6%。当年,平安寿险业务内含价值达1211亿元,相比2006年几乎实现倍增。

2010年后,李源祥不再直接掌管平安寿险,但后者的增长却已经停不下来:

公告显示,2018年,平安寿险业务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约人民币4717亿元,所谓原保险保费收入是根据《关于印发〈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财会 [ 2009 ] 15 号),对规模保费进行重大保险风险测试和保险混合合同分拆后的保费数据,平安寿险的保费收入中约有18%不计入原保险保费收入,换言之,相比早些年未执行《通知》的年度,保费收入低估约两成。

同一年,平安寿险新业务价值722.94亿元,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644.01亿元,内含价值达6132.23亿元。

就算放到整个行业,2004年以来平安人寿的内含价值指标亦是亮眼:

从 2004 年到 2018 年,中国人寿的内含价值从 900.73亿增长到7950.52亿元,14年增幅8.8倍;而平安寿险内含价值这些年涨幅却近25倍。2004年,平安人寿内含价值不到前者三成,到 2018年度,平安人寿内含价值已经相当于前者的77%,并且大有加速赶超之势。

这个增速,不但全面碾压行业“老大哥”中国人寿,在全行业也从来都是当仁不让的*名。

2018年4月,李源祥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影响力的40位外国专家”,同年9月再次荣膺中国政府友谊奖。

陆敏接棒金融科技

平安一向秉承“河上有桥,为什么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拿来主义”,长期以来依赖引进*“外援”,从而推动其从一间本土野蛮生长的公司,成长为一家位列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第29位的综合金融巨擘。

问题是,这大概已经是梁家驹、李源祥这种*段位的“外援们”所能带领平安走到的最远的路。当所有的桥都走完了,平安认为自己还是没有过一条河。

这条未过的河,叫做“金融科技”。

平安近年来为此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也交了不菲的学费,却没有足以对平安产生“质变”的成果:

陆金所,曾经是平安金融科技的旗舰,业务方向一再调整,虽多次传出上市的消息,但至今没有如愿;2018年,平安好医生(01833.HK)在香港上市,市值约500多亿港元,但相对于总市值1.5万亿的中国平安而言,简直是九牛一毛。

至于平安旗下科技板块的子公司,尚且还有金融壹账通在今年11月13日,正式向SEC递交了招股说明书;12月3日,金融壹账通向美国证交会递交了一更后招股说明书,拟募资5亿美元。

如今看来,平安暂且决定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在李源祥辞职消息曝出来的第二天,就有媒体报道说平安成立了寿险改革领导小组,马明哲亲自挂帅;副组长除李源祥外,还有执行董事、常务副总经理姚波,以及将接替李源祥出任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的本土经理人陆敏等。

根据平安官网关于陆敏的介绍,其于1997年加入中国平安,现任集团首席信息执行官,汽车之家董事长兼CEO,曾先后担任平安人寿副总经理兼银保事业部总经理、平安健康保险董事长兼CEO、中国平安战略发展中心主任。

陆敏之与李源祥,并不是简单的前后任关系:在梁&李组合加入平安后所做的寿险转型动作中,最猛的一刀就砍向当时陆敏所领衔的银行保险业务——当年平安银保业务保费收入大降四成,在此后至今,银保业务在平安寿险业务的地位再也没有回到过从前。

2005年1月,也许是因为“失意”,陆敏离开平安加盟筹建中的阳光人寿,短短一年之后的2006年3月,陆敏重新回归平安,职位不降反升出任平安人寿副总经理兼银保事业部总经理,2009年,陆敏被任命为平安健康总经理、董事长。

陆敏之所以能在出走之后重新回归平安并且继续被委以重任,应该源于马明哲对他的熟悉和赏识:1999年,也就是在他进入平安两年后,陆敏就出任平安集团发展改革中心常务副主任,而集团发展改革中心(战略发展中心),汇聚了平安精心挑选过*秀的人才,负责整个平安集团的战略规划,更是以马明哲为代表的平安高层的内部智囊。不单陆敏,今年出任平安集团总经理的谢永林,也曾是发展改革中心的主任。

在平安健康后,陆敏再次回到集团,出任战略发展中心主任,任务是协助集团管理层推进“金融+科技”战略下各板块协同布局,而在三年前,又被平安委派“接管”刚收购的汽车之家。三年之内,汽车之家股价从2016年30美元不到,一路高涨到119美元的最高点(之后股价有显著下挫,12月2日,汽车之家股价收盘69.35美元)。

据熟悉平安的人士称,此次陆敏被委任为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原因在于:与“技术派”的外援李源祥相比,陆敏不仅仅被马明哲极为熟悉和信任,并且他对平安的金融科技战略认识极为深刻,加上在汽车之家的亲身实践,再考虑到此前在寿险行业的深厚经历,这种“上懂战略、下接地气、熟悉寿险”的背景几乎注定了他会被选中,以期带领平安寿险再次转型、走上“金融科技”之路。

而在此前,中国平安虽然推行金融科技许多年,但在一些外界观察人士眼里,在平安集团内部,传统业务板块与金融科技板块终究是“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

陆敏的重任或许就是将二者打通,再造平安。

外援与本土派的历史交接

从李源祥到陆敏,并不是一次简单的“交棒”,而更像是“外援”与本土学院派经理人的历史交接。

对于平安的用人机制,马明哲曾有一句金句:不同的时期,用不同的人。

平安成立31年来,在马明哲之下,从来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平安创业初期,吸引了一批30岁左右的人保干部打天下,比如李钢孙兵、赵卫星、何志光、田地等;然后,黄宜庚为代表的中国台湾“空降兵”从零开始帮助平安建立了寿险营销体制,而顾敏慎、汤美娟、张子欣、梁家驹、李源祥等大批高阶空降职业经理人,把平安从“跑马圈地”的草莽时代带入了规范且高速发展的轨道、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29位;如今,到了以陆敏、谢永林为代表的本土学院派登场。

这已经是平安管理层的第三次迭代。

人保出身的创业元老们,对早期平安的贡献无法抹灭。但他们的特质,是有号召力、有开创精神、有凝聚力,却不适合做职业经理人。

1990年代平安引入黄宜庚、汤美娟等*批“空降兵”,与本土员工的薪酬差距巨大,薪酬可能是当时其他管理层的十几倍,并且大权在握,这让一些本地高管感觉被“架空”,引发了成立以来的*一波的离职潮。

如今回头来看,他们的离开,对平安短期或许是阵痛,但长期而言倒是一种解脱。

这批创业元老在离开平安后,大多成了各家保险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助力了一批中小保险公司的崛起,比如太平人寿、新华、泰康、生命人寿……对中国保险行业的领军作用有目共睹。

如今来看,哪怕是李源祥这样在平安超长服役16年的资深“空降兵”,也逃不掉“离开”的宿命。而除他以外的更多空降职业经理人在平安的职业生涯往往只有几年,在完成特定的历史使命后,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十几年前,梁家驹在平安集团的办公室,除了最基本的电话等办公配置,看不到一片纸、也几乎没有一件私人物品。梁家驹的解释是,他喜欢无纸化办公,但给外人的感觉,却是“此地不会久留”。

与前两代相比,除马明哲、孙建一之类的“大掌柜”,当下平安的权力已经逐步移交到本土60年代-70年代的“学院派”手中,无论是此前谢永林还是陆敏,大多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毕业生,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部分人甚至是博士、讲师,目前已经在平安工作二十多年。

和已经离开的创业元老相比,更年轻的本土学院派中的大多数人少了“江湖气”,但学术背景、视野和职业化水平都比前者要高,因此被赋予平安下一步在国际化、科技驱动金融等方面“开疆扩土”的重任。

平安,是本土的,也是国际的,但终究还是本土的。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棱镜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相关上市企业

保险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