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998年的万华化学是一家化工制造企业,2001年1月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是中国化工行业*一家在近千亿的市场中占据寡头垄断地位且长期保持稳定丰厚利润的企业。上市19年来,其营收和净利润涨幅均超百倍,最近10年中有9年ROE都在20%以上。
2018年万华营业总收入为606.2亿元,归母净利润106.1亿元。而此前的2015-2017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194.92亿元、301亿元和531.23亿元,扣非净利润为15.55亿元、36.76亿元、107.11亿元,收入三年复合增速为65%。
出色盈利能力的背后是万华化学在MDI领域的技术垄断。作为*掌握MDI技术的中国企业,万华化学产能超越了德、美、日几大巨头,位居全球*,以一己之力彻底扭转了产业的全球竞争格局。
1
国营皮革厂的逆袭
中国的聚氨酯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与西方起源于19世纪50年代相比晚了近乎100年,而且受限于技术,发展非常缓慢,经过万华化学等企业的努力,这一局面才得以改变。
万华化学前身是经周总理批示成立的烟台合成革厂,1979年由山东省国资委控股,主要从事聚氨酯及其助剂、衍生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建厂目标是“让每个中国人都能穿得起皮鞋”。
聚氨酯是聚氨基甲酸乙酯的简称,英文名是Polyurethanes,简称PU,是一种新兴的有机高分子材料,本质上是一种塑料,号称“第五大塑料”。造皮鞋需要聚氨酯,而聚氨酯又需要一种关键原材料MDI。MDI化学名为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为异氰酸酯的一种,分为用于箱包、制鞋、纺织辅料的制造的纯MDI和用于汽车车轮、跑道、冰箱的保温层,建筑的外墙保温的制造的聚合MDI。
80年代末期,电冰箱在中国开始商业化,MDI作为生产冰箱的关键原材料,需求急剧增加。1984年,万华合成革厂引进了日本一套1万吨的MDI装置,尽管这套设备的技术水平大约相当于日本60年代的水准,几乎要被淘汰了,但日方还是在转让合同中约定:只转让生产许可证,10年之内不能在国际市场销售产品。可见那时候我国企业在行业中的话语权之弱。
设备引进来,日本的技术员走后这设备就总是罢工。无奈之下,万华只好向全球MDI巨头寻求帮助,想要用市场换技术。然而,求助无果。此时万华化学董事长丁建生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必须自主研发。
丁建生1954年出生于山东青岛,祖上世代经商,生活相当富足。5岁那年,生活遭遇转折,他跟着母亲下放到农村。1976年粉碎四人帮,两年后,24岁的丁建生顺利地考取了青岛化工学院。
也恰好是在那一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在一份关于引进合成革的项目文件上批示,“应当作为重点建设项目”,那个项目就是烟台合成革总厂从日本引进的那套总预算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4‰的4.6亿元的合成革设备,里面包括了年产1万吨MDI的能力。
1982年大学毕业后,丁建生被分配到了烟台合成革总厂,痴迷技术的他喜欢分拆核心技术装置来研究。仅用4年时间,丁建生就从普通员工做到了MDI分厂的车间主任。4亿多元引进的MDI生产装置,前面3年还能每年勉强生产四五千吨,到了第4年,隔三岔五闹罢工,偶尔还发生个爆炸,等到第6年彻底变成了包袱。
本就是淘汰的落后技术,加上零部件维护不及时,所以运转非常不稳定,“一年有一大半时间在检修”,生产出来的MDI因为质量差、成本高,根本无法参与市场竞争,工厂一度陷入倒闭的边缘。尽管此后国家又批准了4套MDI技术设备的引进,但均因美日封锁技术而搁浅。
“要想不被人掐脖子,就必须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DI装置。”1993年,39岁的丁建生给总厂打报告,提出要自研MDI技术。自己开发?疯了吗?丁建生遭到了甚至包括总厂研究院在内的各部门的一致反对。但是,丁建生不信邪,他拍着自己的胸脯做保证,报告才获得了批准。
当时没有专业人员,丁建生就瞄准刚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再不行,他就建议采取定向培养,“每年给大学3万块钱培养一个”。直到1995年,终于有了*个专业硕士来万华上班,一年后总算建立起了一支10人的科研小组。
为了实现技术突破,丁建生扎进了MDI设备的研制中。他把原有的设备拆了装,装了拆,花了半年时间做到了对几十万个零部件了如指掌。机械制造方面,幸好当时我国上海、长沙等地的重工设备厂家完全可以自己造出磨具。但工艺流程和其中的化学反应却成了难点。
丁建生想到了计算机,当时我国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每秒运行速度已经突破1亿次。在国防科大、中科院计算机所等多家单位的支持下,万华终于成功开发出MDI工艺流程计算机模拟、核心化学反应计算机数学模型,并一举搞出国内首套制造工艺技术软件包,从而让此前已接近报废的那1万吨MDI装置成功复活。
关键时候,丁建生的母校青岛化工学院也伸出了援手,与万华开展联合攻关,二者采用“产学研”一体的模式成功研发出了专利技术。此后2年,丁建生又带领万华MDI厂一鼓作气,相继突破缩合反应、光气化反应和分离精制3大核心技术。
其中,万华掌握了MDI核心技术光气化学技术标志着我国成功冲破西方长达60年的技术封锁,成为继德国、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5个拥有MDI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
1996年3月8日,MDI设备试产。当天气温只有零上七八度,设备运行困难,丁建生根据自己多年经验,决定把变频开到*,并将参数提高150%-200%,结果试产一次成功,产能为1.5万吨。1998年12月20日,烟台万华聚氨酯公司正式成立,丁建生出任总经理。
2000年,美国IT泡沫破灭后股市大跌,911恐怖袭击又雪上加霜,MDI出现全球过剩。国际巨头纷纷把目光瞄准中国,“倾销幅度超过50%”,价格比正常售价每吨要便宜700美元。当时,万华的量产规模尚不足5000吨,而国际巨头短短半年涌进来的就有10万吨。
紧要关头,丁建生果断向国家经贸委申请反倾销立案,“必须用西方人的游戏规则打败西方人”。那是我国加入WTO后化工行业的*起反倾销案。正是调查立案的2年,让万华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丁建生一面对原有的1.5万吨装置进行改造,确保稳产高产,另一面新建了宁波年产16万吨的MDI设备。
2001年,万华化学在上海交易所上市,此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经历三大关键阶段,万华MDI产能和收入都实现了突飞猛进。2001-2007年是*阶段,这一阶段万华MDI产能十倍速增长,从4万吨增长到了40万吨,收入增长了12.68倍,且7年营收复合增速为54.62%。但是这个阶段,万华的产能与60万吨级别的国际巨头巴斯夫和亨斯曼相比,差距仍然巨大。
在此期间,2003年,丁建生主动撤诉反倾销案,宣布与国际巨头展开正面交锋,“量产一上来,价格一摊薄,就有了打价格战的底气”。凭着引进吸收和摸透行业打法和规则,2004年万华成为亚太地区生产规模*的MDI生产商。于是在2004年底,丁建生率先提出国际战略:*,先市场、后制造;第二,自主培育渠道,不依靠中间商;第三,主打自主品牌。
为了打赢国际化战争,几年间,丁建生一直在努力研究竞争对手的市场布局、资本运作方式,以德国化工巨子巴斯夫为对标企业,从其总裁戴丹尼斯身上,学会了“把握经济周期的波峰波谷期,在资产贬值时进行收购”的收购法则。
2008年,万华化学进入上市之后快速发展的第二阶段,万华第五代MDI研发成功,掌握了世界上单套规模*的40万吨/年的MDI成套技术,比同类技术节能了30%以上。同时,产品范围向上游扩张,建厂重要原料生产线苯胺的自给率高达67%。
这一阶段除了通过自建和技改增加产能外,万华还通过并购快速扩充产能。2011年,万华化学的大股东万华实业,收购了欧洲第五大MDI供应商匈牙利博苏化学公司(简称BC),这次收购后万华实业及万华化学的整体MDI产能,进入了全球前三。
收购匈牙利博苏化学公司是一场硬仗。2007年,就在丁建生决定在欧美、中东建厂时,美国次贷危机突然降临。2008年5月,全球第八大聚氨酯企业匈牙利的博苏化学公司资金链条断裂,岌岌可危。这时,丁建生对于并购的多年准备终于派上了用场,“必须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打入欧洲”。
2009年9月15日,丁建生一行四人经十多小时的漫长飞行,兴冲冲赶到法兰克福机场旁的喜来登酒店,但却只等到了博苏化学公司大股东5分钟的见面时间。“必须拿下!”丁建生怒从心头起。他当天晚上召集团队专家开会,商量完收购要点,并马上拨通了几家银行行长的电话,当即获得20多亿欧元的贷款承诺。
然后从第3天开始,丁建生安排团队大量买进博苏化学的夹层债,5天后万华持有债券的比例就猛增到67%。这下轮到博苏化学发毛了。第二天匈牙利总理特使、经济部副部长紧急约见我国驻匈牙利商务参赞。丁建生回国的飞机刚一落地,博苏化学的电话就追了过来,“有事好商量”。
2011年1月31日,万华斥资12.6亿欧元成功并购匈牙利博苏化学公司。一年后,股权比例由36%大幅提高到96%。就这样,万华化学在竞争对手的欧洲老巢撕开了一道口子,建立了自己的海外生产基地,而且MDI产能挺进了全球前三。
与国际巨头并购是为了消灭竞争对手不同,万华收购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市场,所以它不只是单纯的资本输出,还通过输出技术、管理来完成企业文化的融合。在收购博苏化学后的*次员工大会上,丁建生特意引用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名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作为开头,此后半个小时的演讲中,他详细列举出了17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匈牙利人,引发现场五六百名匈牙利员工和网络在线收看演讲的2000多名员工的欢呼,掌声多达20次。
烟台万华和匈牙利博苏化学之间的这场收购与反收购大战,被《国际金融评论》评为2010年度欧洲、中东、非洲地区*重组交易奖。之后,万华化学一跃成为全球*竞争力的MDI制造商,欧洲*的TDI供应商。到2014年第二阶段结束为止,万华化学的MDI产能增长了2.6倍,从50万吨增长到了180万吨,收入增长了2.4倍,收入7年复合增速为27.74%。
2015年至今是万华化学上市后快速发展的第三阶段,经过第二阶段的发展和收购之后,其MDI产能达到世界*,包括大股东收购博苏的30万吨产能,总产能高达210万吨,到2018年3年的收入复合增速为65.08%。
万华化学从一个小皮革厂开始登上MDI技术产品的行业舞台,并逐渐走向亚洲*和世界*,拥有了今非昔比的话语权。带领万华化学排除万难前进的董事长丁建生于2016年10月28日卸任。在他打下的基础上,万华化学正在谱写更恢弘的篇章。
2
核心优势
根据万华化学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其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在于,首先其能突破技术壁垒,打破国外垄断;其次是通过技改、自建与一体化,抢占产能,降低成本;第三是扩展产品线,石化、材料产业链齐发展;第四是通过并购,跃居世界*。
考虑到聚氨酯产品的周期性价格波动比较大,早在2003年,万华化学管理层就开始考虑如何防范单一产品价格周期性变动的经营风险。2011年底,公司审议通过建设烟台八角工业园,主要建设异氰酸酯一体化以及环氧丙烷/丙烯酸酯(PO/AE)两大项目,正式开启万华化学多元化发展道路。
PO/AE项目采用低价LPG原材料,依托丙烯产能75万吨/年的PDH装置,延伸建设C3/C4石化产业链。2015年项目试车成功并生产出合格产品,2017年投资117亿元建设100万吨/年乙烯项目,同时配套聚烯烃产业,进一步整合石化产业链,直接对标国际巨头德国巴斯夫和美国陶氏,向综合性化工企业发展。
目前,万华化学在以下6个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
一是产能规模优势。万华化学专注于研发、生产和销售重要化工原料以及精细化学品,并在聚氨酯、石化系列以及精细化学品等行业中均具有较为明显的产能规模优势,其中,其在MDI、ADI等寡头垄断领域中已位居行业前列,MDI年产能为行业*且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快速扩产,能够较好地满足下游市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最近几年,全球MDI行业受各种因素影响,供应状况较为不稳定,万华化学则能凭借其庞大的产能优势及时响应下游市场的临时性需求缺口。与此同时,其跨区域的生产布局能较好地分散产能集中带来的风险,大幅提升销售半径和品牌覆盖范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不同地区供求情况变动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二是产业链集成优势。近年来,万华化学不断向MDI产业链上下游纵向延伸,形成了以MDI系列产品为核心,TPU、ADI等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加速发展的一体化生产体系。2016年,随着烟台工业园正式投产,万华化学开始横向开拓石化产业集群,进一步丰富了其化工产品体系的同时,为下游精细化学品中新品类的开发提供高品质原材料支持。
万华化学规模化的产业链集成优势能够保障生产中各环节所需原料供给的稳定性,降低了重要原料的对外依赖程度,缓解了外部原材料价格波动对生产经营造成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万华化学产业链中的重要原料中间体既能对外进行出售,又能用于内部其他业务板块之中,进行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的加工生产。这将增强公司应对产能过剩的风险抵御能力。
产业多元化、集成化的发展模式使得万华化学的定位从一家大宗化工原料提供商逐步发展成为多元化产品及综合性化工解决方案集成商,提升了万华化学在全球化工行业中的综合竞争力。
三是研发创新优势。万华化学主营业务领域包括聚氨酯产业、石化产业、精细化学品三大板块。公司的研发主要职能是实现新产业和新业务的成果转化,为现有和未来的业务提供技术支持,从效率创新、科学创新、解决方案的创新几个方面着手,搭建起了集基础研究、工艺研究、工程化与产业化技术开发、产品应用技术开发于一体的技术研发创新组织体系,建立一系列系统保障制度体系,使企业整体研发处于行业*水平。
目前,万华化学已经建立起了全球性的研发中心、行业*的创新平台和鼓励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取得了主营产品在生产工艺技术方面的一系列创新或突破。其研发团队还与市场推广、生产及采购部门密切合作,将产品研发创新的目标与市场需求动态以及万华化学集团内部整体业务目标协调起来。此外,万华化学还与客户间建立紧密的沟通合作机制,有利于市场需求对于公司研发创新方向的及时反馈。
经过多年沉淀,万华已形成集基础研究、工艺研究、工程化开发到产品应用研究于一体的研发创新及技术服务体系,公司在北京、上海、烟台、宁波、美国休斯顿等多地拥有研发基地,充分利用当地区位优势以及市场优势的同时,形成跨洲际的研发合作模式,拓展公司创新发展的全球化视野。
公司非常重视研发投入,即使在财务比较紧张的2014-2016年,公司也没有减少科研投入规模,而在市场转好的2017-2018年,其科研投入较2016年翻了一倍以上。
四是核心技术优势。相较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或地区,我国聚氨酯行业起步较晚,面对MDI、ADI等异氰酸酯产品较高的核心技术壁垒,万华化学不仅成功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格局,还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术优化创新,实现产业规模的快速发展。
2013年,其在新型光气化反应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顺利完成宁波生产基地120万吨/年MDI生产装置技术改造和烟台工业园单套60万吨/年的MDI装置建设。截至2018年底,宁波生产基地单套产能规模仍位于全球首位,*同行业竞争对手。
万华化学的ADI产品生产装置工艺复杂、工艺路线较长,对生产设备、单元操作、工艺控制的要求较高,消化核心生产技术形成规模生产的时间较长,掌握产品质量及安全生产过程控制等关键技术的难度较大,从而形成了非常高的技术难度。
目前,万华化学是全球仅有的两家能够覆盖HDI、HMDI以及IPDI产品自主生产的化工企业之一,采用业界*的气相光气化工艺制备ADI产品,产品收回率高、能耗低,各项指标均已达到国际*水平。
五是人才及管理优势。万华化学的管理团队经验丰富,在化工行业深耕多年,对国内外化工行业的发展和变革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的方式,公司不断充实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管理等各方面中高级人才队伍,完善薪酬激励体系,健全人才队伍培养。
除了拓展研发人员团队外,公司还通过积极引入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不断加强企业对于前沿技术的判断和把握,加深对于全球化工行业发展趋势的理解,为其未来的可持续、全球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六是客户资源优势。万华化学的产能规模优势让其积累了分布在全球范围内的优质客户资源。2018年,其被全球*的涂料工业集团Axalta Coatings System评选为“年度优秀供应商”,双方的合作始于2013年,目前合作范围已延伸至MDI、HDI及环保树脂在内的多种涂料原材料产品,合作区域遍布全球。
3
未来发展
虽然存在诸多竞争优势,但并不代表万华化学如今就可以高枕无忧。在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中,即便身为行业龙头也存在“逆水行舟”的惶恐。MDI产品具有较强的周期性,产品价格在周期顶部和底部的价差高达数倍,也因此会导致行业企业出现较大的业绩波动。
2016年下半年开始,MDI价格走势开始不断上涨,2017年聚合MDI的价格一度达到4万元/吨以上,创出历史新高,但2018年万华最为倚重的聚氨酯业务却遭遇逆周期,呈现震荡下跌的趋势。2018年底,聚合型MDI价格跌至11400元/吨,至今仍未走出颓势。
受此影响,万华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了15%,归属净利润同比下滑了46.5%。MDI价格下滑的主要原因是2018年亨斯迈二期24万吨的投产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作为寡头垄断的MDI市场,各大厂商都不愿意将未来新增的市场份额让给对手,都扩大产能增强自身垄断优势,结果就导致盲目扩张和行业整体的盈利恶化。
目前全球MDI总产能维持在842万吨上下,而根据主要厂商的规划,未来两年内还有来自亨斯迈、巴斯夫、科思创等的130万吨新增产能,其中万华化学通过对80万吨/年的项目进行技改和在美国建设40万吨产能的方式贡献最多。如果未来这些产能全部投放市场,整个MDI行业将会迎来激烈的洗牌,万华的盈利能力也将受到海外竞争对手的进一步挑战。
除了需要面对来自行业国际巨头的竞争压力,万华还需应对国内市场新进入者的挑战。MDI的垄断性和高利润让不少国内企业垂涎,它们模仿万华发展壮大的成功之路,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海外的瑞典国际化工,希望获得其MDI技术授权从而生产MDI。
瑞典国际化工是全球第六个掌握光气法MDI生产工艺的公司,也是六家公司中*通过技术授权而非MDI生产盈利的公司,其尚未大规模量产的MDI技术成为了众多新入局者的共同突破口。
2014年7月,来自吉林的康乃尔集团斥资约6亿元人民币,收购了瑞典国际化工75%的股权,并开始正式涉足MDI的生产,成为了行业的新入局者。国内TDI的主要生产商之一的烟台巨力利用瑞典国际化工的技术在新疆投资新建40万吨/年的MDI项目。
不过瑞典国际化工的MDI生产技术并未实现过大规模的生产应用,因此,获得MDI技术后康乃尔的MDI生产之路并不顺遂,其曾先后宣布计划在沧州、葫芦岛建设80万吨MDI项目,但均未兑现。2018年与福州市政府和福建石油化工的合作是其在公开信息中的第三次计划投资生产MDI,合资公司福建康乃尔拥有福州市政府的强大支持,也有福建石油化工的光气生产资源,看上去胜算似乎多了一点。
面对新入局者的挑战,2018年以来正承受着主营产品价格下跌压力的万华化学,毅然采取了行动,捍卫自己在MDI领域的垄断地位,收购依然是*的方法。今年7月30日,万华化学收购了瑞典国际化工100%的股权,其中包括康乃尔所持有的75%,总收购金额约等值于人民币9.25亿元。
万华化学收购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控股康乃尔聚氨酯公司及其40万吨MDI产能项目,最终实现持股比例为万华化学持有80%,康乃尔持有20%。通过收购,万华将瑞典国际化工拥有的MDI技术掌握在了手中,有效防止了MDI技术的扩散,帮助现存的MDI厂商消除了潜在竞争者。
除了竞争者对业务的直接冲击之外,相比陶氏、亨斯迈、巴斯夫等国际巨头,万华化学对聚氨酯业务有着更多的依赖。从2018年报的业务结构来看,聚氨酯及其相关的新材料业务占到万华总营收的60%以上,占到总毛利的85%。也就是说,万华新布局的石化产品虽然正在逐渐放量,但其盈利能力远不及聚氨酯产品,而保护MDI的垄断性就是在保护万华最主要的盈利来源。
所以,如何摆脱对MDI产品的过度依赖也是万华化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过,相信这些问题对经过大风大浪洗礼和考验的万华来说都不是障碍,它会继续迎来自己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