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共享充电宝陷入“疫情危机”

由于各商圈、旅游、酒店、影院等人流密集的场所纷纷歇业,线下流量的缺失,使得共享充电宝企业普遍都断了粮,并开始为过冬做准备。

疫情之下,依赖线下消费的共享充电宝行业陷入沉寂。

此前不久,小电创始人兼CEO唐永波向员工发布了内部信,表示疫情对公司业务造成不小的打击,一方面收入骤降冰点,另一方面公司还有5000多名员工工资以及供应链和各地办公租金等多项支出亟待解决。

小电这封内部信,凸显的也是整个行业的困境。

由于各商圈、旅游、酒店、影院等人流密集的场所纷纷歇业,线下流量的缺失,使得共享充电宝企业普遍都断了粮,并开始为过冬做准备。

节流过冬

根据易观2019年12月底发布的数据显示,怪兽充电、小电科技的充电宝业务均已覆盖1000+座城市,投放量均达到百万级,由于其主要收入来源为线下租赁服务,其在本次疫情中所受的影响相比其他两家更大一些。

在整个支出方面,线下商家进驻费及分成两大项,一直都占据较大的比例。而优势点位的进驻费已经“血拼”到8位数,分成比例在50%的基础上,更有上扬趋势,部分品牌为了抢下点位,给予的分成甚至高达90%,几乎赚不到钱。

某共享充电宝玩家进驻费用一览,图片来源@脉脉

目前共享充电宝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是,流量断崖式下跌,收入锐减,但人力、运营等方面的成本还要继续支出,企业不得已开始节流“自救”。

“街电BD人员正在与线下商户洽谈疫情期间减免租金、延期付款、降低分成比例等事宜。”一位业内人士向钛媒体透露。

钛媒体拿到的一份资料显示,在月付、季付、分成预付、纯分成方面均有不同协商方案。在月付方案中,街电希望免除疫情期间的款项、费用打折、月租改分成模式以及疫情期后再打款。

另一家共享充电宝公司员工告诉钛媒体,目前其总部仅有20位技术人员正常办公,用以保障后台平稳运行,其他人员基本都处于远程办公状态。

根据媒体此前报道,一家共享充电宝企业选择将1月工资扣除一半,缓至2月20日发放,而2月和3月工资,底薪正常发放,绩效和提成却要延后到6月发放,而公司线下BD则处于放假状态,复工时间尚遥遥无期。

不过,也有持乐观态度的。

一名业内人士向钛媒体表示,共享充电宝主要营收场景是人员聚集性场所,如酒吧、KTV等娱乐场所,受疫情影响都处于关闭状态,收入自然受到不小影响。不过,整个社会的经济还是运转的,除重点一二线城市外,其他城市的情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由于共享充电宝覆盖的场景非常多,所以还是会产生不少维持企业运转的现金流。

至于小电为何在此时发“过冬”声明,他认为,小电布局会激进一些,线下的摊子比较大,现金流相对来说会有些紧张,但收入骤降冰点的说法稍显夸张,其实行业并未到“至暗时刻”。

他同时表示,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预计在三月中下旬到四月上旬,会恢复到80%的状态,但是各家风险确实不小,想要迈过难关,还是要看各家具体应对措施。

行业“大起大落”,2020竞争依旧激烈

过去三年多时间里,共享充电宝行业经历了从爆发到沉寂,再到复苏的全过程。

2015年,来电团队将*批充电宝设备正式投向市场,不过并未泛起太大浪花。随着共享经济风口降临,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纷纷获得资本追捧,到2017年,共享充电宝行业也迎来密集融资。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7年3月31日到4月10日,短短10天内,十几家公司,6笔融资,超20家投资机构,包括腾讯和蚂蚁金服都进入到该领域,累计融资金额近3亿元。

融资圈热闹,但外界却是一片唱衰之声。备受用户诟病的一点是,在手机快没电的情况下,还要打开定位,耗费电量去找充电宝柜机。这种“反人类”操作,给共享充电宝行业贴上了伪需求、低频、重资产、盈利模式不清晰等标签,行业也在争议声中艰难前行。

随着同年5月聚美优品陈欧高调入场,花费3亿元人民币收购街电科技60%的股权,以及与国民老公王思聪隔空骂战,人们才得以真正关注到这一新兴行业。

2017年底到2018年,融资呈断崖式下降,行业进入洗牌期,乐电、泡泡充电、小宝充电、河马充电等玩家因资金链断裂,先后退出赛道,就连美团点评试运营的共享充电宝项目,仅仅两个月就宣布停运。

此时,资源开始向头部企业聚集,市场基本形成以街电、来电、怪兽位于*梯队的玩家,以及第二梯队的云充吧,行业竞争壁垒逐渐建立。

在这段时期内,各品牌线下铺设密度大大增加,入驻场景越来越多,企业用户量也开始激增,其中街电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用户暴涨80倍,达到惊人的8000万。

规模效应之下,利好消息不断。小电表示7月份顺利实现盈利,聚美优品2018年财报显示,当年街电实现营收9.3亿元人民币,在集团业务总营收的占比达22%,成为集团支柱业务之一,其他玩家也相继宣布盈利。

至此,一度被认为将很快走向灭亡的共享充电宝行业,再次站上风口之上。

不过,2019年8月,所有玩家不约而同地集体低调涨价,从1元/小时上涨到2-3元/小时,机场、景区等场所更是动辄7、8元/小时,有网友对此吐槽,“这是韭菜养熟了到该收割的时候了。”

一名行业人士向钛媒体解释道,随着友商竞争白热化,营运费用也不断攀升,“尤其在抢一些重要点位的时候,你给我多少分成,我给你多少分成,慢慢加上去,利润回不来,所以只能涨价。”

据了解,位于核心地段的大型KTV、酒吧等娱乐场所,一向不缺流量,往往掌握极高的话语权,共享充电宝玩家想要入驻,一般都是一次性付清高额入场费。此前某充电宝品牌与一家大型酒吧连锁集团签署三年排他合作协议,成交价高达2000万元,亏本赚吆喝,可见竞争之激烈。

一位从业者告诉钛媒体,共享充电宝就是线下铺货,靠租赁收入生存,还要给渠道分成,“也就挣一个辛苦钱”。

这样的“辛苦钱”,可能并不算少。此前有媒体曾测算过,一个出厂价30元的充电宝,在每小时收费2元、正常使用寿命400次的情况下,单个充电宝可产生利润770元左右。

据了解,当前共享充电宝企业跟线下商家合作方式通常为五五分成,即便刨去研发、生产制造、运营等支出,其营收还是颇为可观的。

况且,各家还在进行创新模式的探索,不过目前都还处于前期阶段。

随着线上流量成本越来越高,铺满大街小巷的共享充电宝,就成为*的流量渠道之一,支付宝、微信都在寻求和头部玩家合作,甚至成为投资股东,如腾讯就是小电最重要的股东之一。

现阶段共享充电宝玩家都在深耕流量玩法,从跟运营商进行积分互换合作,再到向公众号引流,目的都是为了扩大营收场景,“这个行业营收来源单一并不是问题,在主营业务做好的同时,再进行创新业务的尝试,才是最稳妥的做法。”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除此之外,街电、来电、小电等均已向海外输出商业模式,也意味着背后的争夺战愈演愈烈,不过同质化的竞争,也让各家都处于艰苦的胶着状态。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钛媒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生活服务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