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测温枪火了:订单已经排到5月,预计销售额过亿

凭借其公司本身的体温计、人体连续测温仪、消毒液、医用口罩等业务,想来出海发展会变得相对顺利。

“测温枪工厂订单已经排到5月,预计会为自己带来近亿元销售额。”——来自某电子行业人士。

“2月份里,10天的测温枪产量相当于过去3年的。”——来自某知名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负责人。

“公司库存的测温产品,1小时在网上卖完,还有12万的预售订单。”——来自某测温产品生产商。

“原本三五块钱的红外传感器被炒到70~90元,几块钱一颗的芯片,被炒到50~60元。甚至有买家和卖家中间隔了48个中介。”——来自某供应链经销商。

“手里的现货550元一把,10把起530元,而一个月前的价格还是100多,疫情发生前只有不到50元。”——来自某销售测温枪的微商。

今年2月,国内新增63家测温枪生产企业,占到总量的近18%。——来自天眼查的信息。

......

全国各地“复工潮”来临,测温枪一“枪”难求,继口罩、消毒水之后,抢购额温枪成为企业开工的头等大事。

供需失衡,也引发了测温枪行业的一系列乱象。

疫情之下,测温枪行业正在经历什么?一只测温枪,从原材料到诞生到消费者手中,中间需要经历哪些环节,成本价格如何?疫情结束之后,测温行业又将迎来哪些商业机会?

注:本文内容主要来自铅笔道记者采访和网络公开信息,论据难免偏颇,不存在刻意误导。

一“枪”难求

“公司复工要买20~30把红外测温枪,但我问到的价格都达到450+元,太贵了。”一位创业者在接受铅笔道采访时表示,公司因为还没有买到足够的测温枪,所以达不到防疫要求,依然无法复工。

另一位政府后勤管理人员告诉铅笔道,即便他手上有政府签发的红头文件,也要通过广撒网的形式购买红外测温枪。他的3万把测温枪指标,从2月20日开始找卖家,也是最近才买到。

日前,铅笔道通过电话联系了3家生产测温枪的工厂,发现电话均处于无人接听状态。通过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发现大多处于无货状态,用户需要预约、抢购,且一个ID只能购买一个产品。客服表示,工厂已经在加班加点生产发货,未发货前用户可以申请退款,发货后不支持退。

从事智能家居门禁系统的“小丫社区”创始人王瑞向铅笔道透露,在疫情期间,原有业务停滞,所以公司也在从事测温枪的生产工作。现在工厂都在赶政府的订单,且很多工厂的订单已经排到5月。

事实上,测温枪一“枪”难求的现象,在疫情期间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电子供应链服务商“芯片超人”创始人兼CEO姜蕾在电子元器件供应链行业有15年工作经历,曾分别在为苹果代工企业负责购买电子器件;在世界级的芯片经销商做过亚太区采购经理,对芯片电子元器件供应链条比较熟悉。疫情发生后,她就深入调查了测温枪行业供应链情况。

她观察发现,测温枪从春节期间开始慢慢火起来,分3个阶段使供需关系越来越失衡。

*阶段是从初一到初五期间,大家都还不是特别有知觉。当时,主要是政府采购,在疫情中作为战略物资。但此时一些做红外测温枪的医疗电子企业,仓库里面还有库存,政府直接就能从这部分渠道买货。

第二阶段,疫情越来越严重,政府开始紧急接管了一部分测温枪生产企业。此时,政府依旧需要测温枪,也有部分企业复工,测温枪的需求又起来了。这时,国内基本已经没货,生产测温枪的相关企业也没复工,包括政府和部分企业只能从国外采购。

第三阶段,从2月17日那周开始,测温枪开始真正缺货。企业复工、餐馆、商场、菜市场、超市、小区等对测温枪的需求量暴涨,整个供应链完全跟不上。

“需求量远远超出了大家的预期,此前相关部门预估的55万台的数量远不能达到市场需求。”姜蕾表示,这一需求量已经无法估算出来。

根据赛迪顾问医药健康产业研究中心的统计,在2019年之前,国内手持红外体温计的产量一直在20万把至30万把之间,整体市场规模并不大。

事实上,如果只是组装一个红外测温枪其实比较简单,就是塑料壳加上电路板。但如果要深入测温枪的产业链上游会发现,电路板上的核心器件有红外传感,红外传感里面有晶圆,晶圆和红外传感之间还有封装的流程,封装会涉及滤光片、管壳等原材料,整个供应链非常漫长而复杂。

一图看懂红外测温供应链(芯片超人供图)。

据了解,目前可以供货的晶圆厂商大多分布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和一些欧洲国家。封测企业的复工也不完全,由于红外测温枪的需求从春节期间开始猛增,对于产业链各端的厂商来说,根本就没有时间提前准备物料。因此,企业复工潮引发的红外测温枪需求上涨,原材料很难跟上。

因此,供需失衡的矛盾开始凸显。

乱象丛生

供需失衡,引发了测温枪行业的一系列乱象。

“原来一个红外传感器售价也就三五块钱,再组装好外壳,BOM(物料清单)成本也就几十元,现在光一个红外传感器就被炒到70~90元。与其配套的芯片原来几块钱一颗,现在也被炒到50~60元,加上其他原材料或多或少涨价,如果原材料都从市场采购,出厂成本价就将近200元。”姜蕾表示,现在市场上的价格已经彻底乱了,测温枪出厂价一般就有300多元,到消费者手里往往会达到500~600元。

事实上,倒买倒卖红外测温枪成为疫情期间的一种常见现象。

姜蕾提到,她日前听到一则消息,称一个买家和卖家中间隔了48个中介。

“虽然不知道该消息是否属实,但这种层层倒卖的现象确实存在。”姜蕾透露,最近有各行各业的朋友,比如做皮具、美容院、智慧种植、金融等行业的工作者想通过她,找到红外传感资源,说是“朋友的工厂用”。更奇特的是,几天后,这些人里面又有人回来问她还要不要货,但价格已经从原来的3~5元,涨到100多元。她还发现,甚至很多测温枪的厂商,要求客户提供红外传感,才能分到组装好的测温枪。

某测温枪厂商朋友圈截图(芯片超人供图)。

铅笔道也通过微信,联系到正在售卖测温枪的微商王伟(化名),王伟透露,其从大年三十就开始卖测温枪。价格也从原来的100多元,涨到如今的540元。甚至有些企业着急复工,价格能卖到600多元。

王伟微信有5000人,不仅自己卖货,也通过分销的形式,下面有几个人帮他卖货。但在卖货的过程中,他也被行业里的乱象骗过。

“之前从经销商手里买货,对方告诉我手里有现货,收到钱就能发货,但最后等了好久对方却迟迟不发货,还告诉我,是他的上线没将货给他。”王伟表示,最后还是通过报警,对方才将钱退还给他。

除此之外,铅笔道了解到,还有人拿旧测温枪里的元器件进行翻新,再重新售卖。

正常情况下,红外传感器需要一定气密性,一旦翻新就相当于破坏了其测温的精度。用红外测温枪测量温度的误差一般在0.1度,翻新后的产品误差可能在0.5度,甚至几度。

与此同时,并不是所有的红外传感器都能够应用在测温枪中,但因为行业缺货,有些人甚至炒作不能用于生产测温枪的红外传感,并将其做成测温枪,测试温度靠软件生成。

类似触及到法律的测温枪乱象也频频见诸报道。

2月12日,国内知名的智能体温计生产商之一倍尔康在官网发布过一则打假消息,强调“倍尔康产品不会在微信群或者朋友圈等社交平台销售,切勿上当。”广州南沙官方微信也发文辟谣。

2月25日,九安医疗董事长刘毅也在自己朋友圈转发一篇“额温枪黑市”相关文章时评论道,额温枪全国能批量供货的企业不超过三家,根本满足不了这么大的防疫需求,特别是短时间的需求。“我每天微信群里询单量都巨大,都说有政府采购文件,都不是业内人士。大家想想,政府渠道还不通畅?需要通过中介来找货?”他还无奈地表示:“每天还有人在工厂门口拍我司出货视频。”

……

1个月订单量=过去3年

乱象之外,体温枪行业及相关从业者正迎来一波红利。

根据工信部2月初披露的数据,手持式红外测温仪的市场缺口约为55万把。根据过去年产量简单计算,这个需求缺口是过去两年产量的总和。

目前,国内稍有技术实力的测温枪厂商,产能基本上都已由政府调配,紧急生产用于公共场所防疫的测温枪订单。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目前九安额温枪日产已突破1万台,对比去年同期,产能足足提升了3倍左右。同时,九安医疗也正在积极扩大产能,计划*步达到日产1.5万台,第二步是达到日产3~4万台。

鱼跃医疗也对外透露,公司额温枪2月份内10天的产量就超过公司过去3年的产量。

姜蕾也向铅笔道透露,有一些国内的红外传感公司,最近一个月的订单,已经赶上过去3年的总量。

事实上,疫情期间,正如口罩需求让很多口罩厂起死回生一样,测温枪的需求也确实“救活”了一大批测温枪生产企业。

从事体温计、温湿度测量的医疗器械公司“秒秒测”是小米生态链企业,创始人梁于阳向铅笔道透露,过年期间发布的新款棒状电子体温计上线仅1小时就被抢光,这还是每个ID限制购买2个的情况下。因为缺货,其又不得不改成预售模式,这个月还有12万件预约订单没有完成。“在2019年,很多测温企业的处境并不好,甚至有的还濒临死亡。疫情之下,测温设备成为战略物资,也让很多公司活过来了。”

甚至有业内人士估算,这次疫情,有些测温枪公司的纯利润已经过亿元。

更重要的是,国内一批测温枪供应链公司,开始被市场重视。

在疫情之前,国内一些做红外传感的公司,它们想送样品给一些知名的医疗电子类客户测试都很难,客户更愿意用进口品牌的红外传感。现在,这些知名客户因为缺货,反而求着国内的供应商要货物,甚至花很高的价格去买现货。

姜蕾表示,对于这部分企业来说确实是个机会,终于进入大部分医疗电子客户的视线,有了进入其主流供应链的机会。

实际上,姜蕾创办的“芯片超人”也因此受益。“芯片超人”成立于2017年,去年底,其上线了阿里店铺,主要上架电子供应链相关产品。疫情发生后,其通过电子供应链内容引流,迅速上架了测温枪需要的相关原材料,如今其店铺一天的访客量达2000人。

同时,通过精准的私域流量,“芯片超人”不仅帮各个供应链对接资源交易,还做测温枪相关产业链的方案设计工作。姜蕾透露,其光今年2月的订单量,已经是去年12月订单量的5倍。

与此同时,行业正涌入一批新进者。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357家企业从事测温枪的相关业务,2020年以来,我国共新增63家经营额测枪业务的相关企业,且全部是2月之后新成立,占比近18%。

2月19日晚,昌红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柏明胜的经营范围增加“口罩与额温枪的生产经营”。万邦德于2月21日晚宣布,公司将通过控股子公司投资建设一次性医用防护用品及10万红外测温枪生产线项目,项目总投资为3464.7万元,预计今年4月建成。

王瑞就是新加入行业的一员。从过年之后,因为疫情,公司原有的门锁业务不能正常进行,他就开始尝试通过做口罩、消毒品和测温枪的业务进行自救。

做了两个星期口罩、消毒品业务之后,王瑞发现,他此前从事的是门锁生产业务,对于技术要求很高,所以在有原料的情况下,生产利润更高的红外测温枪并不难。于是,经过一系列准备工作,一星期前,王瑞与合作工厂开始生产测温枪套料、线路板(包括温度传感器)。“因为我们做得晚,现在一天能生产几千个,之后订单可能会增加。”

王瑞认为,复工潮引发的测温枪需求,会持续到今年5月。他预计,这期间这项业务会给他的公司带来几千万,甚至近亿元的销售额。

从“鸡肋”到“刚需”

在此之前,红外测温相对来说并不是一个大众市场,年产值甚至不到2500万元,是 “巨头看不上,小公司做不来的鸡肋市场”,很多大型医疗企业也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业务。行业人士认为,疫情确实对红外测温行业起到了教育用户的作用。疫情结束之后,测温行业会出现更多的商业机会。

这波疫情过后,姜蕾认为,一方面,测温枪的普及度将变大;另一方面,红外测温会诞生新的应用场景,甚至可能慢慢变成刚需。

她透露,最近有好多人过来找她,让她帮忙对接资源,希望将测温模组放到平板电脑、手持终端机、公交上。

“现在已经在诞生的这些新应用场景,可能意味着像红外测温会变得更模块化和更通用。医疗电子行业目前的一个发展方向是大健康,这在未来是一个机会,比如说测心率的手环、Apple watch等医疗电子类、监测类的大健康产品,它可能会慢慢变成一个刚需。”

王瑞也表示,未来对于产业链来说会产生一些新的机会。比如在开车时,上车就能够自动帮用户测量体温;在居家的门锁上,也可能会安装测温装置等。

“秒秒测”创始人梁于阳则认为,连续监测体温的温度计也将受到关注。他正在和公司讨论,之后与出租车、公交车企业合作,为出租车、公交车司机安装连续监测体温的温度计。因为这部分人群待在封闭的环境里接触人又杂,特别容易被感染,通过手机终端,公司管理者、乘客都能够实时看司机身体健康情况。

同时,出海也成为行业人士认为的新机会。

姜蕾透露,“芯片超人”正在拓展海外业务,并希望将供应链上的优势沉淀到业务上,帮助全球更多用户减少疫情带来的影响。

梁于阳也认为,中国疫情的控制已经证明切实有效。国内企业不仅有物资,还有经验。当企业产品做好后,往海外输出,对中国的医疗器械企业来说是个重要的发展机遇。

值得一提的是,梁于阳此前就有让“秒秒测”走到海外的想法,但发现出海太难。作为医疗器械公司,想要到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家,都需要当地的医疗机构认可。这期间,光走进口的认证流程就要3~6个月。“又要去认证,要花时间、花钱,还要面临隔三差五的检查,公司毛利都被吃光了。”

而在疫情的打击下,各国的药监部门应该都会开放医疗器械认证的绿色通道,快速通道,让这些已经在别的国家获得过证书的产品迅速可以入境,这对要出海的医疗器械公司,是个好机会。

同时,医疗器械、大健康、消毒产品在未来会是刚需用品,再加上现在病毒席卷全球,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就是新一轮的增长。事实上,作为测温类、大健康类的产品公司,“秒秒测”已经受益。

梁于阳透露,“秒秒测”的出海认证时间可能会缩短。凭借其公司本身的体温计、人体连续测温仪、消毒液、医用口罩等业务,想来出海发展会变得相对顺利。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铅笔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医疗健康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