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VC/PE该怎么投?
近日,由前海深港基金小镇和投资界联合主办的主题为“疫情下的投资避风港——医疗健康”论坛在深圳前海深港基金小镇路演中心举办,前海深港基金小镇董事长蔡杰、深创投健康产业基金投资部总经理周伊、高特佳研究部执行合伙人张鹏、华大共赢投资合伙人纪昌涛、蓝海资本创始合伙人以及CEO杨锋、稳正资产副总裁黄炜先生、物明投资投资总监马迪先生等嘉宾应邀出席,并发表了最新的投研观点。与此同时,前海金控产业引导基金管理部李佳女士出席并向与会的投资机构介绍了前海产业引导基金目前的发展情况和申报条件。
论坛开始,前海深港基金小镇董事长蔡杰代表主办方之一对基金小镇进行了简要介绍,前海深港基金小镇致力于打造大资管行业的产业聚集区。前期基金小镇的战略以招商为主,从2018年11月基金小镇开园至今,出租率已达到了八成。现阶段,基金小镇在前期金融聚集的基础上,致力于建设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所有资管客户提供项目路演、基金备案辅导、政策解读、跨境投融资业务咨询、产融对接等深度产业增值服务。
据悉,前海深港基金小镇定位于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产业金融特色小镇,致力于加速全球资本在前海聚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和资本汇聚高地。为此,前海深港基金小镇立足于基金产业服务,聚焦行业热点,持续推出系列重磅活动,吸引各类优质资源聚集前海,为人才的交流交往、信息资讯的互通、思想观点的碰撞营造卓越的环境。
疫情下分子诊断的发展趋势:
感染领域的风口起来了
在论坛中,华大共赢投资合伙人纪昌涛从分子诊断行业入手,率先作了一场分享:
每一次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都知道2003年的SARS后,国家组建成立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中国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系统的一大里程碑;包括了华大基因、华为、京东、淘宝、腾讯等一批成功的企业也都因为SARS带来的机遇实现了业务的顺利转型乃至于跨越式发展。
2020年开年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们也非常有幸看到了华大因源、华大智造等一批新锐企业实现了成功的逆袭。疫情当头,我们也看到口罩、护目镜、防护服、体温计、CT、生物样本采集装置及自动化处理系统、生化免疫分子等诊断项目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红利,如果对行业有所了解,刚刚过去的“猪瘟”等也都诞生了一批成功的企业。
危机时刻,才是最有力的亮剑时刻,也是对多数企业的一次“大阅兵”,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企业,我相信很多企业在19年12月的最后几天都监测到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哪怕是春节前后1月底,如果有足够的敏感度,临床资源或者公共卫生系统资源足够、研发及时推进、春节前供应链系统的调整到位,2020年的Q1会是鲤鱼跃龙门的时刻,实现中小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但是很遗憾、很可惜,我们看到90%以上的企业,因为决策的迟疑、临床资源不足、供应链调整不到位(比如原材料备货不足、一线工人春节返乡、物流跟不上)等,不仅没有实现业务的跨越式发展,反而因此影响了过往正常的业务进度,临床、注册等延后3-6个月甚至更久,市场销售预期大打折扣。
从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的角度看,本次疫情对流行病学、传染病学、临床病源微生物的诊断、新型抗病毒及抗感染药物及疗法、疫苗、防护设备、POCT设备、远程医疗都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
仅从流行病学快速诊断的角度看,本次疫情对于医疗行业特别是POCT分子、第三方检验行业、以及公共卫生系统的重构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疫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检测权限下放使得地方市区级疾控中心变成疫情防控的主战场,这让分子诊断仪器和试剂生产厂商、第三方检验机构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机会为疫情诊断贡献一份力量,本次疫情的影响绝不是短期的,对诊断通量储备要求是确定的,必将对中国的疾控防治体系产生长远的影响;国家的公共卫生系统也会因为本次疫情得到完善给企业带来长足的发展。
目前全球分子诊断行业已经相对很成熟了,包括罗氏、雅培、西门子、凯杰、illumina等公司,及血筛、肝炎、HPV、伴随诊断等临床应用;这次新冠疫情给分子诊断行业做了很好的科普,特别是对呼吸道感染领域,未来包括神经系统感染和免疫、消化道感染、血流感染、生殖感染和免疫,都会是很有潜力的临床应用。
临床感染性疾病是败血症、脑炎、肺炎、肿瘤免疫治疗、器官移植等患者的头号杀手。据WHO对2015年全球死亡原因统计,全球因感染死亡的人数将近1000万,占全部死亡原因的17%。2017年我国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09.54/10万和1.43/10万,保持上升趋势。
目前,感染与非感染性疾病的鉴别和感染病因探寻仍是临床工作者的两大难题。技术层面的局限是不能鉴明病因的主要因素。常规方法学培养/药敏(Biomerieux)、血培养(BD)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只能培养细菌/真菌,阳性率仅有8-12%;速度慢;而病毒PCR检测靶标有限,且大幅度依赖临床医生的经验,因此临床亟需新的诊断技术助力诊治。
新冠给大家上了很好的一课,但实际上, 2017-2019年,和临床感染、微生物诊断的风口其实已经起来了;2019年国内以华大因源、微远基因、金匙基因、杰毅生物、予果科技等为代表,国际以Karius、Mammoth、Sherlock为代表,都获得了资本市场的关注和投资。全球并购也非常活跃,danaher40亿美元收购cepheid、biomerieux 4.5亿美元收购, 诸多上市公司也都有投资并购布局。2020年年初新冠,把这个行业过去需要五年、八年时间完成的事情,一下子加速到两到三年,带来了巨大的机会。
整体来看,分子诊断的机会主要是设备自动化、流水线、一体化,或者POCT,或者新的方法学比如数字PCR、基因编辑CRISPR等,新的应用方向比如感染、甲基化早诊、肿瘤早筛等,“各地应当加强医疗机构实验室建设,对所有三级医院以及县医院开展建设”的政策驱动下的新基建也加快了行业的发展。
从二级市场的振动反观医疗器械VC投资逻辑
而高特佳研究部执行合伙人张鹏,以从二级市场振动看一级市场投资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医疗产业看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不管是医药、器械,还是服务领域,都有很多坑。服务看模式,看整个业务运行能不能把模型完全运行顺畅,或是得到各种商业数据上的验证。医药,现在最热的生物医药领域,不管是新药还是仿创药,涉及到药动、药代以及作用机制、靶点的理解,本质上对科学、临床理论的要求也会比较高,所以容易产生坑。
第二,在一级市场已经找到投资机会,但很可惜在二级市场上还没有找到标的,譬如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落地
第三,一级市场项目实在太贵。现在一个项目动辄开价2亿,天使轮的估值已经两三亿了,对后期基金的退出,或者是整个项目持续性融资和资源的获取,有很大挑战。
所以我们来反向看看二级市场变化对一级市场的影响,以医疗器械领域为例进行说明。
今年2月14日证监会发了三份文,统称为“再融资新规”,带来四个好处:一是更强的流动性,因为把整个退出时间减半了;二是更低的折扣价格,现在可以打8折进入,而且定价时间点扩展到了三个;三是门槛降低了,以前可能是对盈利有要求,现在这一块也取消了;四是报会审批后的操作周期加长。同时, 作为门槛条件的“战略投资者”的价值凸显出来,所谓战略投资者的概念定义尚没有完全厘清,但是确实能够使资本市场上能给产业公司赋能,或者是带来一些资源上牵引的机构,有实力进入到产业大发展中去。
证监会2019年27号文也支持了上市公司如微创、康德莱的分拆,有利于市值提升,各版块合理估值。
关于疫情带来的产业迸发的机遇,从1月份开始的口罩资源,2月份的熔喷布,3月份的体温计,3月下旬的呼吸机,从数据上来统计,常用医疗物资的生产许可数量和销售都是暴增。疫情使得整个医疗相关行业,甚至不懂医疗的群体都试图跨界来分一杯羹,从侧面反映这个市场的火热。短期可能会带来盈利和营收,但是中期和长期怎么发展,也是大家同在思考的问题。
精准医疗这一块,分子诊断确实在疫情当中被催熟得特别快,竞争也特别激烈,因为都在做。另外,基层诊断设施的更新配置要求也非常的迅速,尤其是对重症、感染科室的建设,国家要求也非常快,今天上午二级市场上器械企业和医药企业向上的股价迸发也和政策有大的关系。整个疫情期间治疗及检测仪器的数量都不还不够,未来只能大量的补充,所以也是非常好的机会。疫情给了一些企业弯道超车的机会。
一级市场器械投资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会需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是一个真正的创新,是术式升级引发还是基础技术带来的参数革新,第二是精细化管理,成本是不是可控,第三是不是给临床带来实质性的效率的提升,真正被临床接受,譬如人工智能、独立第三方检验,而不只是画一个饼,第四个就是老生常谈的估值合理,不要太离谱,估值有逻辑。因为产业要得到更多资本的协同,以及未来更多资本的不断的认同,四方面都需要关注。
大湾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能否后来居上?
生物医药在全球受到广泛关注,如何看大湾区的竞争力?蓝海资本创始合伙人以及CEO杨锋先生分享:
整个医药发展在全球范围是一个特别稳定增长的行业,从全球角度看,生物医药的大致分布,主要是美国,几乎占到了小一半,将近50%的份额。
美国的生物医药发展几十年之后,到底有那些关键性的因素,能够为大湾区所用?我总结了几个要点:
首先,地理优势,湾区有海港、港湾,集中了南方地区的中大、广州医科大,以及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科大,港大在神经领域都是非常知名的。
第二,资本市场,它非常罕见的拥有两个体系:境外的资本市场和境内的资本市场,境内资本市场又有中小板和创业板,这是独一无二的,当然深圳的风险投资也相对比较活跃。
第三,从比较的角度看,来自于火石创造的数据,广州和深圳领跑。产业略有差异,深圳的医疗器械更加引领,尤其是迈瑞。医药在广州有传统的医药,还有生物医药的企业,表现会更为突出。从园区的数量,企业的数量,创新力等等方面做一些比较,全国70几个重点园区,大湾区8个左右,占比还是第一阵营,但还是略为靠后,这是目前湾区的现状。
长三角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长三角的新一体化的发展规划纲要》,第一是面积达到了将近35.8万平米,从面积上来讲,数量和面积上要大得多。包括高校,全国三分之一的研发经费,所以他的基础研究和研发的投入是很强的,这一点上来说,上海的长三角应该是有先发的优势。他们还做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朋友圈。上海的这四个省份,9个城市,形成了生物医药的联盟,很多产学研和基础设施上进行联盟。
为什么波士顿有全球最好的生物医药的生态?一个机构有很多VC支持,美国对于特殊的罕见病,有很多基金会愿意掏钱支持,这在中国可能是比较缺少的。此外,还有临床机构等等。特别的一点是,大的跨国生物医药公司就在波士顿。
2018年,是全垒打的一年。2018年对于波士顿来说,将近500家企业,4万个左右的雇员,发的工资是119亿美元。他们所研发的药物治疗2亿多的病患,3000万平方尺的实验室空间。连续24年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最多的支持,一直到现在,同时获得了21亿美金的支持,18个企业的IPO。
对于大湾区来说,能不能后来居上?无论是国内的长三角还是在美国的湾区,对于生物医药的创业公司来说,波士顿的吸引力毫无疑问巨大的。
我的建议是,从区域发展来看,要有差异化:深圳、广州、珠海更具备早期的研发优势,从人才聚集、配套服务上,即使是大湾区内比较偏远的地方,包括惠州以及其他的区域,这个时候往中后端的会更好。
今天的投资不能局限于大湾区,立足湾区,还要放眼全球,对于很多国外的优秀项目,其他区域的项目,通过引进的方式来到这个地方,把产业做大,也帮助企业做大。
作为风险投资中的一名老兵,我特别希望风险投资行业在目前比较严峻的疫情下,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的母基金能够支持生物医药基金,也希望有更多的直接投资者来支持企业发展,也能够有多渠道的投资资金来源,包括税收等等。
畅谈医疗项目的投资:
忧虑的、变化的和不变的
活动现场,深创投健康产业基金投资部总经理周伊担任主持,稳正资产副总裁黄炜先生,蓝海资本创始合伙人、CEO杨锋先生,以及物明投资的马迪先生参加了圆桌对话环节,话题围绕“医疗项目的投资”展开。
主持人周伊:围绕避风港,在现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您觉得哪些细分领域还能下手?。
马迪:我认为避风港是两个层面的:第一,投资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排序的问题,这个行业的收益率比另外一个收益高,钱就会跑到这个领域中来。第二,医药健康一些子行业会受益于疫情。
关于细分领域,我们关注到大的医药企业在做研发的时候,他的研发效率是越来越低的,本质的原因是产权的不明晰。所以我们把合作的上市公司伙伴引进来,在深圳的园区里面做了一些研发项目的孵化平台,更加清晰这些研发项目到底是谁的产权,这就必然会使得研发效率提高,蛋糕做大了,大家才能得到更多的投资收益。
另一方面,还是要关注一些革命性的行业,比如说前段时间很火的mRNA疫苗,就是核酸药物的一种。核酸药物这种技术是革命性的变革。同时给这些药物做CRO,做CDMO的,也会发展起来。就需要有大量的资本投入,这些领域可以有很多很多新的机会。
杨锋:我们关注几个方面,生物医药只要加了肽的就是技术,我们投的就是技术。我们去年投了核酸,未来十年,围绕核酸药、SIII、MIAA,还有很多的不同的技术,甚至是以核酸作为研发的技术。另外,我们还看一些和AI驱动的相关方向的,有了AI的数据驱动,医药研发的过程极大的缩短。
黄炜:在我们选择生物医药投资方向和标的里面,看好具有革命性创新的创新药,以及创新的医疗技术、医疗器械领域的投资。
主持人周伊:在座的投资策略会因为疫情有改变吗?
黄炜:生物医药领域,我们不会因为短期的疫情影响作改变,而进行大的方向上的调整,比如说这个环境下大家去追逐口罩或者是核酸检测试剂,是不会影响我们的整体投资策略的。
马迪:大方向没有变化,但是有一些项目可能要发生变化,去年本来投了一个比较早期的做高端的儿科医疗连锁服务的,今年这种环境下,可能生存就受很大的压力,策略还是有一些变化的。
杨锋:今天看来,重大感染类的疾病,无论是检测还是药还是到疫苗,和以往比起来,我们会倾注更大的力量来看。
主持人周伊:目前的环境下,不管是疫情还是经济下滑,你们会有哪些担忧?
三个方面:
第一,融资越来越难,我担心我投的早期项目融资难,因为大多数是研发阶段,钱烧没了就完蛋了,所以投早期项目,投了以后操的心更多了。
第二,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下,我们的医保支出增速会放缓。增速放缓,意味着医保的钱开始紧张,也许对于医院的采购,不管是药还是医疗器械,一分钱掰成两分钱花,以前毛利80%、90%的,现在可能做不到了。
第三,海外的人才流回可能会下降,医疗健康是讲创新的,没有人才、没有新的技术进来,就不要谈创新了,这是我的远虑。
杨锋:第一,担心现金流,被投企业的现金流,以及LP的现金流在哪儿?第二,对于一些生物医药的相关领域的对外资的投资的限制。
马迪:肯定有担忧。我们反思我们投的企业,要回到经济性的基本原理,就是稀缺性,缺乏稀缺性就容易走在后面。另外也会担忧技术问题,如果技术的限制比较厉害,就必须得加强自己的研发投入。
主持人周伊:最后一个问题,在这种客观环境下,被投企业比以往更加需要被服务,各位对于各自基金的投后服务,有没有什么心得?
黄炜:对于投后管理,我们是一直强调投后服务和投后赋能的实际做法。因为我们的基金也依托了两家上市公司,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家生物医药的公司,还有一家医疗器械的上市公司。在依托上市公司平台的情况下,一些早期企业,包括人才引进、团队构建,产品注册、咨询服务,以及场地的选择等等,我们都能够从上市公司的团队里面得到比较好的顾问意见,这是技术方面的。另一方面,合伙人团队里面的股权激励,包括公司治理方面也有专家,对于早期企业的股权平台的建设等等,都可以提供比较好的服务。我们主要是从这两方面做深度赋能的工作。
杨锋:投后服务,首先要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我们投的都是相对比较早的,需要的东西很多的,从科学家变成一个企业家,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我们可以给很多意见。再往后,包括人才团队的搭建。第三,帮助企业做商务合作,无论是商业化的合作以及包括融资的角度上,我们对企业的帮助还是比较多的。
马迪:两个方面,第一,要帮他找到下一轮资金,要不然自己就上;第二基于我们投资企业的经验,给需要帮助的企业一些建议;第三降低企业在市场交易中的信息费用,因为有了我们自己信用的背书,就降低了企业和新的交易者之间的信息费用,就是会促成交易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