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刘强东的坚持和梦想

现在国内的资本市场环境终于成熟了,回港上市不但是水到渠成的选择,也是为了积蓄能量更好地走向世界。

京东回港上市已经进入倒计时。

6月5日,港交所发布了京东的聆讯后资料集,披露了此次融资所得资金将用于投资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关键技术,以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及提高营运效率。

根据此前有关方面报道的消息,京东募集资金约在30亿美元左右,并且有可能会选在6月18日挂牌。

618是京东的“店庆日”,如果真是如此,无疑充满了“再出发”的隐喻。

为行业和社会解决实际问题,是刘强东一直以来的坚持。2004年在中关村还是翻新、水货泛滥的时候,京东通过正品行货积累了口碑,甚至用户不要发票都会主动开具。

后来在物流配送上遇到瓶颈,刘强东也是毅然决然地做出决定,于是京东开始自建物流。

2014年京东挂牌纳斯达克时,刘强东在上市当日的记者会上曾表示,“京东从一开始就不是当当、亚马逊或阿里巴巴,京东将持续关注成本效率以及体验,因为低成本高效率是京东的核心竞争力。”

17年时间,刘强东的坚持和梦想似乎未曾改变。

回港上市的天时地利

京东的一路走来并不平坦,因拓展品类遭到竞争对手的挤压,因多年不盈利受到市场的质疑,甚至,在前两年曾一度遭遇“至暗时刻”,内外问题集中爆发,股价受挫,团队士气也十分低落,但是,京东唯独在用户的口碑上一直没有打过折扣。从2018年开始,京东通过一年多的时间梳理调整,对集团战略、业务条线以及组织架构、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升级改革。

此后京东迅速回到增长轨道,经营表现持续向好,市场也给出了积极反馈。现在回港上市各方面条件完备,占尽天时地利。

京东2019年全年销售收入为5768.9亿元人民币,而在纳斯达克上市的2014年,京东收入为1150亿元人民币,是当年的五倍。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盈利能力上,京东2019年毛利润为84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毛利率为14.6%,自2014年上市以来毛利率保持持续上升态势。而且在2020Q1毛利率更是达到了15.4%。

2014年赴美上市的时候,当时京东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在于“自营”。电商业务中高自营占比,物流配送完全自建,对上下游环节的控制力很强,可以从根本上给到消费者更好的服务体验。随后的几年里,毛利率的持续改善体现出的,正是其经营效率全面提升,业务增长带来的规模效应越发凸显。

因为出货能力强,京东能够直接从制造商拿货,仓储运输和配送能力也能够让货物和资金周转地更快,提升效率。

最直接的体现是京东开始在19Q4财报中披露“履约毛利率”数据(Fulfilled Gross Margin),即在计算时将履约费用也视作成本的一部分一并减去,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出盈利能力。

这样的计算方式下,京东在2017年的毛利率和履约毛利率分别为14.0%和7.1%,到了2019年则分别提升至14.6%和6.4%,后者的下降幅度更大,正是体现出最近几年京东物流效率的不断优化提升。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而从用户增长方面看,随着近几年京东对下沉市场用户的开拓,以及在2019年将微信一级入口全量切换至“京喜”,京东的活跃用户不断增长。

截至2020年3月31日,京东年度活跃用户数达到3.874亿,同比增长24.8%。并且由于自营模式对供应链和物流的深度建设,疫情之中京东也保持了稳定的服务能力,在逆势中取得了可观增长。

在这两年经营成绩全面向好的带动下,京东股价和市值也创下历史新高,今年以来京东股价上涨67.58%,按6月5日收盘价59美元计算,市值达到864亿美元,稳居中国上市互联网企业前五名。

京东股价处在历史高点

整体而言,京东无论是用户大盘、经营效率、市场认可等方面,都可以说是处在历史的*状态。

此外,港交所方面也做好了迎接“AB股”架构企业的准备。

和阿里、网易等诸多回港上市的出发点类似,京东目前主体业务仍然是在中国市场,距离更熟悉其经营状况的投资者群体更近,无疑将有助于其未来长期发展。

刘强东的长期主义

长期主义这个概念这几年经常能够在商业领域看到,比如说像亚马逊的贝索斯就在股东信中反复强调“all about long term”的理念。

简单来说,长期主义就是不去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把资源投入到那些长期的有价值的事情上来。这种投入很可能在短期看来是不经济、不划算,甚至是有些疯狂的。

在国内这些知名企业里面,京东很适合诠释长期主义。并且京东的这种坚持,与刘强东的个人特质,和他对公司的*控制权牢牢地绑在一起。

其实京东发展到现在成为中国电商的重要一极,如果我们只挑出一个最关键的要素的话,这个要素应该就是“自建物流”。

某种程度上,是自建物流“让京东成为了京东”。

自建物流靠的是刘强东的坚持。

京东开始决定做自建物流是在2007年,在当时刘强东在董事会上提出要自建物流的计划,投资人都觉得步子迈得太大,毕竟当时京东的年收入也只有几亿元而已,而像物流这种重资产业务实在是太烧钱。

但是刘强东看到的是,因为当时中国的物流行业发展还很初级,运输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造成了大量的客户投诉,伤害到了用户体验。另一方面,中国的物流成本太高,服务品质也很不好,而且也没有像美国UPS、FedEx这样的巨头存在。无论从用户体验角度,还是在商业空间上,都有巨大的提升价值。

最终刘强东说服了董事会,并且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融到了足够多的钱。但即便如此,因为自建物流的巨大投入,即便是上市之后,外界多年以来一直将其视作“无底洞”,京东的盈利能力受到诸多质疑。

但这些没有阻碍京东对此的投入,2017年京东物流集团成立,开始向社会开放。截至2019年末,京东物流拥有700多个仓库,累计总建筑面积约1690万平方米,配送能力能够覆盖中国几乎所有区县。

同时京东仓库对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深入。目前京东运营了25座大型智能化物流中心“亚洲一号”,全流程无人仓、无人机配送、L4级智能配送机器人等等——京东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投入,也在供应链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就像刘强东在内部信中提到的,“在所有人的反对中坚持‘烧钱’,‘烧’出了用户体验,‘烧’出了核心竞争力”。

这次京东回港上市,募集资金用途是“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关键技术”,目的仍旧是提升用户体验,其实也是与刘强东一直以来的长期坚持一脉相承。

聆讯后资料显示,腾讯持有的普通股占比17.8%,是京东的*股东,刘强东持股占15.1%。但在投票权上刘强东占到78.4%,腾讯为4.6%。

依靠“AB股”的设计,刘强东对京东仍然拥有着*控制权,而这也将会是京东持续践行长期主义的有力保证。

两个梦想

今年5月19日,刘强东发了一封长达6000字的内部信,回顾了京东17年来的成长历程,刘强东表示,今天京东追求的梦想有两个,一是成为一家技术驱动的供应链服务公司,第二个,京东还梦想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公司。

“如果说,互联网的上半场是‘ 全球到中国(copy to China)’的话,下半场则有了更多‘从中国到全球(from China to the world)’的机会。”

这样的设想相当宏大,不过当我们抽离一点视角看,不止看京东,其实未来的图景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

各国商业文明的输入和输出有其内在规律,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就是国家的综合实力。现在中国市值最高的这些企业,无一例外都是时代的企业。

京东飞速发展的17年,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自我演进,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突飞猛进的17年。经济发展,人民兜里有钱,消费需求更加旺盛。供给端的产业发展,让我们不但有能力造出义乌的小商品,还能攻克技术壁垒,造出物美价廉的大彩电。2004年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不到5万亿人民币,而在2019年社零总额已经超过40万亿元。

而京东,靠着在零售基础设施领域架桥铺路的定力,吃到了时代的红利。那么未来呢?京东的两个梦想,其实也对应着“供给侧改革”的大趋势以及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不断提升,未来拥有更大的影响力,是必然趋势。

我们一直认为,BATJ也好、TMD也好,这些科技企业始终代表着中国商业中*活力,也最有效率的一部分,看好这些企业的未来发展,和看多中国是一体两面。

有意思的是,当年,恰恰是因为这些企业的发展跑在了时代前面,它们需要去更成熟的美国资本市场上市,同时也让西方认识到了东方市场的巨大能量。

而现在国内的资本市场环境终于成熟了,回港上市不但是水到渠成的选择,也是为了积蓄能量更好地走向世界。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周天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相关上市企业

电子商务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