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餐饮消费行业分析:报复性消费还是存钱

一季度餐饮、旅游、线下娱乐遭遇重创,这是我们已知的事实。但“差”到底有多差?什么样的数字其实挺好的?疫情已经打乱了评价标准。

疫情来袭,经济学家和分析师们都在热切讨论,之后的经济反弹会是“V”型还是“U”型。但种种新迹象表明,虽然社会零售可能反弹较快,但整体经济的最终结果可能不是“V”也不是“U”,而是类似耐克标志的勾型。

一季度餐饮、旅游、线下娱乐遭遇重创,这是我们已知的事实。但“差”到底有多差?什么样的数字其实挺好的?疫情已经打乱了评价标准。餐饮行业作为消费弹性偏小的行业,势必是从疫情中恢复较快的。如今,我们尝试为餐饮消费重建一个参考坐标系。

我们选择了在疫情中表现良好的快餐代表——百胜中国(肯德基与必胜客)和麦当劳,作为受疫情影响较小的代表;而消费弹性偏大、依赖办公场景的星巴克,作为受影响较大的代表

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维度:消费弹性和可外带业务的规模。这两组公司在今年Q1的表现,以及对未来的预测,有助于我们对居民消费受影响程度,和对未来恢复的情况判断起到一定作用。

1

星巴克受重挫

对于数百万人来说,去星巴克喝咖啡是每天的例行公事,但疫情阻断了这种“仪式感”。

中国市场尤其如此。与美国市场相反,疫情前,中国区有80%的销售额是在店内消费的,因为星巴克在中国定位于社交聚会场所——家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间”,这与瑞幸咖啡或是麦当劳有着重要区别。

星巴克那些熙熙攘攘的咖啡馆旨在打造社区,在高端版的烘焙馆里,还能够促进顾客与咖啡师之间的交流。这些理念受到疫情的格外冲击。

在中国疫情刚爆发的1月,星巴克关闭了在中国一半的门店(一共有4300多家),这导致预估收入损失4亿多美元,并且严格规定了清洁制度,要求员工每半小时洗手并对“高接触”表面消毒。

那时,星巴克中国的同店销售额同比下滑了50%。由于海外疫情刚刚开始,全球同店销售在一开始下降了10%,美国下降了3%。这结束了星巴克连续41个季度的增长,十一年来首次季度同店销售下滑,上一次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

到了2月中旬,疫情在中国达到高峰,星巴克几乎所有店面都关门了或者缩短营业时间,同店销售下降了90%。

随着疫情在全球扩散,星巴克的损失加剧。3月,随着美国有员工被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星巴克开始在美国关店,到了4月,星巴克在美国已经有50%的店面关门。

为了追求*效率而在疫情中措手不及的情况一样发生在了星巴克身上。星巴克对门店采取了智能测算的精益人员配置,通过预测客户流量的软件,来设法*程度的减少门店员工数量,其计算结果往往是刚好满足需求,误差很小。但疫情期间繁琐的消毒流程,令门店人手不足,导致很多门店无法执行新的消毒标准,这影响了门店重新开业。

这种影响令全球企业反思,过分追求*效率是不是错误的?就像很多制造业企业一样,疫情阻断了及时的空运、海运,这导致供应链采取的“按时生产制”无法及时交货。

“按时生产制”即每个环节严格按照时间工作:在所需要的时刻,按所需要的数量,生产所需要的产品。例如工厂在需要零部件时才去网上下订单,依靠全球运输网络,按照与生产同步的时间表交货。这导致了疫情期间全球供应链大震荡。

咖啡品类不属于必需品,其恢复之路更加漫长。不过星巴克的弹性体现在强大的数字化业务上,一部分堂食店面很快转向了外带门店,开始鼓励顾客通过其APP提前点单,减少顾客与员工之间的接触。

星巴克在6月表示,将在未来18个月关闭一些传统咖啡馆,转而开设更多外带门店,开设押注于便利性和速度。这些外带门店包括配备车道的门店(人们不必下车,可以坐在驾驶室里购买),和快速取餐地点(仅通过APP下单和取件)。

高管们还表示,每一家关闭的门店,至少会有一个替代门店开张,首先在未来一年半内开设40至50家仅限外带的门店,同时可能会关闭那些位于客流量较少的商场门店。

由于中国对疫情的控制果决且迅速,中国市场的消费复苏往往*海外2个月时间。从3月底开始,中国市场已经处于恢复状态。星巴克中国4月同店销售下降了32%,到了5月最后一周仅下降14%。到了5月下旬,中国区99%的门店已经重新营业,90%的门店恢复了疫情前的营业时间,由于星巴克在中国有80%的销售额来源于堂食,营业时间也非常重要。

但在美国市场,星巴克在3月关闭很多门店后,同店销售同比下滑35%-40%,到了4月和5月仍有50%的门店处于关闭状态,这导致同店销售进一步下滑,达到60%-70%。预计6月才会有90%重新开业,但纽约地区的门店可能继续关闭。

这凸显了星巴克的主要风险——非常依赖于上班时间和早晨通勤时的销售,虽然5月很多门店已经重新开放,但如果海外疫情得不到明显控制,很难知道这对销售意味着什么。星巴克CFO预测,今年第三财季收入预测将下降30-32亿美元。

疫情对星巴克的影响是巨大的,J.P.Morgan预测第三季度仍将下降25%至35%,并在第四季度末趋于持平。在中国,许多已经重新开业的店面仍然只能容纳1/3到1/2的座位(因为需要隔离距离),而在日本的1429家店面和英国的289家店面中,依然有超过75%处于关闭状态。

2

麦当劳、肯德基逆势扩张

在很多品牌谈论直营模式的好处时,疫情却让加盟模式尝到了甜头。

如今,麦当劳可以说是当今餐饮业投资的*选择(二级市场):具有吸引力的估值、危机时的消费刚性,还有最重要的——加盟制令其风险很分散,利润更可控。

在一个所有人都开始强调防御性的市场,麦当劳却宣布近期将投入2亿美元用于营销,来扩大市场份额。如今规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更大的规模不仅可以帮助品牌和加盟商生存,还能在未来重新设定规则时起到作用。

在肯德基身上也出现了类似情况。星巴克同店销售在4月下滑了35%,百胜中国仅下降了10%,百胜中国在中国市场运营着肯德基和必胜客等快餐品牌。

疫情甚至为百胜中国制造了在优质地段开店的机会。今年一季度,百胜中国新开了179家店,包括165家肯德基和11家必胜客。减去同期关闭的84家门店(38家肯德基和21家必胜客),这意味着一季度净增加了95家店。

这也体现了品牌之间重要差异,这些差异取决于消费弹性和外带业务规模。百胜中国去年开设了1006家新餐厅,大部分都以肯德基为主,并计划今年再开800至850家。疫情拖延了一些时间,但不足以破坏快餐品牌的增长计划。

从上一次金融危机角度来看,快餐店受到的影响微乎其微,在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几个月里,麦当劳的同店销售仅下滑了4%,这一轮疫情中也有相似的情况出现。快餐的销售回报相对更快,宏观经济下行会打压消费者的信心,连锁型快餐店的平均价格低于8美元,这远低于全方位餐饮(23美元以上),前景很明晰。全方位餐饮(full-service dining)就不同了,至少要到明年才能看清前景。

数字化和外带业务规模也非常重要,麦当劳、肯德基和必胜客早些年对这些基础设施的投资令其安稳度过疫情。在疫情严重的一季度,数字订单分别占肯德基的84%和必胜客的65%,外卖销售额占肯德基总销售的40%。

从美团的角度看,低线城市的消费复苏*于高线城市。人们通常无法在家烹饪的火锅、面包等类别的需求正在快速恢复,午餐和下午茶的消费回升速度超过晚餐和夜宵的回升速度,而工作场所订单的恢复速度继续高于周末订单。

美团也看到了越来越多高端、品牌型餐厅触网的趋势。从全球范围来看,截止5月6日,有大约9.5万家餐厅因疫情而关闭,比4月的11万家有所改善,唯有数字化和触网才能救餐饮。

在2003年SARS爆发后不久,星巴克在其2005年度报告的“风险因素”部分,排在首位的威胁是发生大流行病的可能。然而,很多餐饮公司在其最新的年度报告中,将大流行病风险放在了靠后的位置,在经济疲软、消费者口味改变、房地产成本上涨之后。

所以,整个消费行业一方面是因为受到了实质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准备不足。

3

报复性消费,还是报复性存钱?

新冠疫情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生活中真正重要东西是什么,LV或是Celine的包并不能使人免受疫情的打击。

“报复性消费”曾被寄予厚望,特别是对于餐饮和旅游,但实际上反弹并不容易。

有两组数据印证了这一点。一是来自餐饮行业的数据,2020年4月,中国饭店协会研究院发布了报告,其中虽然多数餐饮开始复工(样本餐企提供堂食比例高达88%),但营业额回升有限,超九成企业营业额同比下降50%以上,95%的餐企客流量不足去年一半。

另一组来自央行,2020年一季度全国居民存款增加6.47万亿元,同比多了4000亿元。中国央行的另一项调查发现,53%的储户计划从现在开始增加储蓄,相比之下,22%的储户预计会增加消费,这是“报复性存钱”的前兆。

FT中文网首席财经评论员徐瑾认为,消费的主力和潮流,往往来自年轻人,也就是“后浪们”。但从数据来看,90/00后人数,大概超过人口的五分之一,这一波消费热潮最受打击的,恐怕是年轻人。

2020年,短期消费贷款断崖下跌。不少年轻人的消费,是依靠消费信贷支持,也就是信用卡、花呗等工具提前借款,还款依靠日常工资流水。疫情之下,一旦出现降薪或是裁员等情况,那么不少人原本潇洒的生活方式难以为继。

不过从公司层面来看,对中国消费市场的未来预期不一。电商普遍表现良好,京东、阿里、拼多多都交出了不错的一季度财报,特别是拼多多,虽然市场营销费用再次飙涨,但用户数和GMV增势强劲。

耐克发布财报称,尽管遭遇疫情危机,但中国市场收入同比增长了5%;欧莱雅收入增长6%,得益于强劲的线上销售。乐高称,今年将新开150家门店,其中大部分位于中国。

到4月下旬,大多数中国门店已经恢复运营,奢侈品品牌LV和Gucci的母公司开云集团均持较乐观的态度。LV的CFO Jean-Jacques Guiony称,中国消费者似乎急于恢复以往的消费模式。

以上是乐观的公司,还有一些公司的看法则更为谨慎,他们认为中国市场离复原还很远。星巴克也披露了同店销售下降40%左右。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财季收入都颇为惨淡,降幅分别为43%和35%。

UBS瑞银预计,2020年的处境将非常艰难,线上支出的增加不足以抵消线下支出的下滑。

不过无论如何,中国是全球*的消费市场,去年零售额高达5.8万亿美元。中国的新冠疫情比海外爆发的早,并且措施更为及时和严厉,也能更早恢复正常,中国市场的恢复情况将为海外市场提供重要指引,往往会*2个月左右。

疫情影响了实体经济,也影响了人们的情绪,而情绪对消费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能恢复信心,一切都好说。

疫情之后,也将出现一些结构性改变。例如电商行业有一个规律,购物者若在某个网站仅有一次购物,那么在这*次购物后,会有50%的人彻底离开。但是,如果消费者在90天内能够订购5次以上,消费习惯就养成了。

长达半年的疫情令很多活动都搬到了线上,从购物、教育到办公,直播电商和视频会议就是典型例子。在疫情前,很多消费者的心态已经集中在互联网上,但对于企业而言,他们做出改变会有一定惯性,因为这需要钱、需要人、需要组织结构发生改变,还有失败的风险。

但在疫情之后,变革的动力会更大,这将是未来5年的重要转变点,将产生很多新机遇。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经纬创投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餐饮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