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英超解约:一场事先张扬的分手

苏宁一开始就高估了体育赛事对电商业务的加持能力,此前那套“通过体育为电商赋能”的商业模式基本上宣告失败。

再过一周,2020~2021赛季的英超联赛即将拉开帷幕。

然而,等待国内球迷的却是英超官方突如其来的“抛弃”——至少英超联赛前几场比赛,国内观众无转播可看。

一场无可避免的纠纷

矛盾*由英国媒体公开化。

英国《泰晤士报》记者Martyn Ziegler透露,“由于拖欠英超官方1.6亿欧元的版权费已达半年之久,英超将考虑停止与PP体育的合作。随后英超官方发布了公告,终止与中国转播商的合作关系。

双方的合作始于2019年7月,PP体育豪掷5.3亿英镑摘得英超2019~2022三个赛季的中国*转播权——这一价格相当于英超此前版权周期的12倍,创下了英超海外版权价格最高纪录。

彼时,PP体育向英超官方支付2.65亿英镑先期资金后,合同约定:PP体育要在2020年3月继续向英超支付三个赛季总合作金额的30%,即1.6亿欧元,也就是达到三年合作金额的80%付款,约合4亿英镑。

虎嗅向PP体育核实相关情况时,对方表示,“其实,这个事情谈判了挺久,3月疫情严重时双方就开始接触了。”

现在看,PP体育与英超官方的谈判细节暂未可知,但双方终究是谈崩了——这才致使合约在英超联赛新赛季开始前十天,戛然而止。

英超官方在声明中的理由非常直接,PP体育到了约定付款期迟迟拖着不给钱,自己才被迫解约;PP体育也叫苦不迭,明明已经支付了3个赛事周期50%总费用,后续不过想在继续支付费用问题上友好协商能否“打个折扣”,结果英超直接撂挑子了。

一位关注体育产业律师对虎嗅表示:“疫情造成的影响之前肯定没有遇到过,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在外界不清楚双方合同细节,如是否就极端情况有补充协议的前提下,应该看双方的行为是否符合合同本身。”

而且,他对PP体育后来的声明也颇感疑惑,“PP体育在声明中说‘双方对版权价值判断有分歧’,难道当初签订合同时三年的版权价值没谈妥吗? 如果PP体育拿疫情当做违约借口,英超解约完全没问题,因为PP体育不付款就是违约在先。”

当然,站在上帝视角充当理中客对PP体育也不够公平。

因为按照惯例,球队中球员空转期都会面临降薪。如今疫情重创体育产业,上下游的所有角色——从赛事版权购买方到体育媒体,再到票务公司、衍生品销售平台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转播平台作为损失最为惨重的上游,就转播费与赛事版权方“讨价还价”完全在情理之中。

新华网》亦相关文章中写道,“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转播商们纷纷采取拒付、延期版权费等方式来缓解压力。拥有北欧地区英超版权的Nent集团也曾在停赛期间要求“根据合同条款赔偿”。

英超官方的“两副嘴脸”

其实,今年此类纠纷并非孤例。

5月9日,《米兰体育报》报道,天空体育就致信意甲联盟和20家俱乐部,表明他们不会如约支付第六期和最后一期的转播费。

6月,英超和天空体育达成协议,退还1.7亿英镑转播费。条件是延期至2021/2022赛季结束,在此之前天空体育正常支付预订费用,从而保护英超和各俱乐部的现金流。也就是说,在天空体育将付款方式变成延期退款条件下,英超官方同意了重新商定转播协议。

如此看来,英超对转播版权费用也不是完全不能通融,毕竟体育赛事与转播版权本质上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不是零和博弈。

至于为什么英超官方对待中外合作伙伴表现出“两套嘴脸”,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PP体育与天空体育同英超官方谈判的时机不同。

PP体育完全可以在合约签订时或联赛停赛期间主动与英超官方协商转播权的价格问题,结果现在到了赛事恢复阶段,PP体育逾期不支付既成事实后,不仅错失了*谈判时期也完全丧失了主动权。

某平台前体育赛事版权负责人就对虎嗅表示:

“对于国际赛事的转播权益,平台应该提前多做几套预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做最坏的打算,有兜底的能力。

否则,赛事临近生变,平台碍于前期大量投入的资源,比如运维人力、为赛季比赛配备解说、提前准备足够CDN带宽、规格足够的新演播室等会处于被动,后续只能跟随对方的行动一直做补救动作。”

PP体育平台上的会员就比较惨了,既然现在双方终止合同,用户肯定无法通过PP收看合法转播内容,忍不住的话只好自寻办法。

要是拿用户权益受损说事的话,PP体育是和视频用户签约*的相对方,即使在假定英超有过错情况下,用户也只能向PP主张观看权利,PP在承担向视频用户的合同责任后再向英超主张权利。

其次,PP体育或许已经丧失了与英超继续合作的能力。

按照合同,PP体育需要马上向英超官方支付大约13亿(1.6亿欧元)人民币的版权费,这笔钱对于其背后的“爸爸”苏宁集团而言,或许已经变成了一笔“无法承受之重”的支出。

近几年,苏宁集团的主营业务一直处在亏损状态。之所以能让报表看起来连年盈利,不过是苏宁易购通过剥离一些亏损业务或出售投资股权达成的效果。

这种卖业务撑门面的做法在资本高歌猛进、企业快速扩张的情况下非常普遍,而一旦遭遇疫情这样的突发事件致使大环境恶化后,很容易因为某块业务的拖累在集团层面产生连锁反应。

所以,在PP体育不能如期支付英超版权费之前,社交平台上已经传出过“苏宁足球俱乐部拖欠球员薪资”、“江苏苏宁存在欠薪三个月和拖欠奖金”的新闻。

也就是说,即便天空体育那种先支付后延期退款的模式,苏宁也是无法接受的,那它自然没法像天空体育一样用续约的理由促使英超在价格上让步。

“物化”的足球只剩商业

抛开以上层面的考量,英超官方之所以能和天空体育友好协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考虑到赛事对整个足球文化、粉丝尊重等方面的影响。国外足球产业和转播市场是共生共荣的关系,每个商业角色彼此关联,所以容易互相妥协。

但英超与PP体育的合作,完全不存在这方面的困扰——国内的转播版权不过是一门粉丝生意,平台钻营流量层面的精巧算计,版权方自然没有把你当做稳固的长期合作伙伴,更像是一锤子买卖。毕竟,在没有更多深入合作的前提下,短期利益就是*利益。

差异的背后,是我们已经习惯将足球“物化”而非“人性化”。

体育运动追求自由和极限的状态,运动员理解力的天花板决定了在球场的爆发力。而我们长期受集体主义驯化,文化上并不鼓励个人层面的探索,人的个性、天性也被压抑,至今大部分人也不认为一项运动能称之为“事业”,被一生热爱。

用一位球迷朋友的话说就是,“国内球员踢球都有一套运行逻辑,会潜意识做处理预案,他们自始至终不过把比赛当做一项任务去完成。”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球员只会表演规定动作,踢起球来一板一眼浮于表面,一个个好像都在完成固定动作——因为他们上了球场只会用规则处理球,而国外优秀球员都是用下意识决定意识,每一刻都在释放运动的天性。


其次,如今的年轻人、甚至足球上下游产业从业者,大多都缺乏热爱。

王健林当年接受采访时得意的说过:“万达队一有比赛,街上连的士也没有了,都看球去了。万达一赢球,餐馆全火,从礼拜一一直讲到礼拜四。鼎盛时期,大连成建制的球队有2000多支,即使基层足球教练,找媳妇都特别有优势。”

如今,这种全民狂热简直难以想象。

《摩登中产》在此前文章中曾写道:

“徐根宝95年带申花夺得甲A冠军后,虹口体育场3万人高呼“根宝国宝”,黄浦区奖励他一套三室一厅,还特批了一个沪A车牌。

他以一己之力改变着上海男人形象,儒雅,强力,就像《*特工》里的老年绅士,尊崇礼仪,又擅长战斗。”

坦白讲,如今我对中国足球已不抱任何希望,但提及徐根宝这样追梦式的悲情英雄,还是会发自内心钦佩。他当年要在崇明岛建立中国曼联,自己何尝不是“中国的弗格森”呢?正是他一手带出了武磊、张琳芃。

所以,国内足球被充分“物化”完全是咎由自取,整个足球产业链给人感觉就在做揠苗助长的工作,资本从进来的那一刻开始,脸上就写满了浮躁。

前《南方体育》总编辑龚晓跃说:“至少我了解的,没有‘纯粹’因为喜欢足球而巨资投入的老板。足球带来的社会资源、商业利益、广告效应、社会和政治影响力,才是老板们在绿茵场上前仆后继的*动力。”

2016年乐视运营中超*个赛季结束,中超13.5亿版权,只回了5000万投入,一年亏损13亿,气的孙宏斌跳脚:“做这个事儿就是神经病!”

然而,乐视体育刚拿到中超两年版权,2016年B轮融资原打算融30亿元,最终却轻松拿到80亿元,不仅套住了王思聪,还让刘涛张艺谋、王宝强、黄晓明等一众明星赔光了血汗钱。

站在资本市场的角度出发,上市公司买个体育版权13.5亿,赔13亿,但是在资本市场回报超过50亿,你说这笔账该怎么算?

“在绿茵场上滚动的不是足球,而是黄金。”足球皇帝贝肯鲍尔曾如此表述过。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中超版权能卖到80亿,为什么苏宁体育要5.3亿英镑抢英超版权,为什么腾讯体育要以5年15亿美元续约NBA。

腾讯体育运营总经理赵国臣此前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就曾表示,目前市场被大量非商业逻辑所左右,市场很畸形。“很多版权被炒上了天价,投入100元回报1块钱,甚至1块钱都赚不到,还有很多人在竞争,最终伤害的还是这个行业。”

一名资深体育记者则对虎嗅分析,“苏宁此前大肆搜刮版权,不计成本的抬高版权费,当时是想借助体育为苏宁易购发展增加客流量、曝光量,从而让自己的核心电商业务实现超车的可能性。”

当年恒大坐拥千亿收入的城市综合体业态,结果恒大夺冠后,依托阿里庞大的零售能力,恒大冰泉一个月的订单就57亿。

不过,在乐视已经证明过,虚高的版权费难以通过转播收入覆盖掉成本的情况下,苏宁集团仍旧高价买版权,就有点骑虎难下的味道了。

整个苏宁生态中,PP 体育缺少流量入口,观众基本上都是核心体育迷,天花板低不说还难扩张,在运营能力难追“优爱腾”情况下把摊子铺这么大,结果就是中超联赛成绩被恒大、上港等压制,视频又面临高企的版权压力。

说的直接点,苏宁一开始就高估了体育赛事对电商业务的加持能力,此前那套“通过体育为电商赋能”的商业模式基本上宣告失败。

更糟糕的是,PP体育手里还有2018-2023赛季德甲、2018-2021赛季法甲和2018-2021赛季欧冠的*媒体版权、2017-2027赛季中超赛事版权。据不完全统计,PP体育一年在采购版权上就要花费至少34亿人民币。

原本英超版权问题处理的好还能为应对其他版权争议留后路,如今局面僵化到无法逆转的地步只能让自己更加被动。

正如英国《每日邮报》在报道中所说,“(PP体育与英超的纠纷)可能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虎嗅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体育运动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